作家手记丨如何做到“言多不失”
文丨杨德振
我曾写过一篇《积攒“口德”》的文章,劝导人们说话时留些余地、给人留下足够的面子和空间,不要把话说绝、说死,更不要说狠话、诅咒的话、气话、脏话、骂人的话……等等话;写完发表后,又有读者来留言问我,说:“我就是一个乐天派,性格外向,耿直豪爽,每天的话语特多,憋不住就滔滔不绝,信口开河,有时难免会出现瘆人、呛人、得罪人的话,如何去避免呢?”经他这么一问,就牵扯到了说话的另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言多不失”?!
从“呀呀”学语开始,一个人一生要说多少话,恐怕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但如果要盘点一生说过多少得罪人、气死人、又让自己后悔死人的话,每个人心里恐怕有一点着落或胸中有数。因为人与人交往接触中所有的不愉快、误会、是非、冲突、骂架、打架,皆因说话的“难听”、“粗鄙”、“污浊”、“恶俗”而引起来的,很少因肢体碰撞或接触而发生冲突的,所以,说话的“失口”、“失水准”或语音模糊、表达不清、语无伦次、颠倒黑白、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等等“口诟”,便构成了人际间矛盾产生的最大根源。因此,会说话、尽说暖人心的话、积攒和修炼“口德”,便变成了人们构筑和谐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言多不失”?这又构成了修炼“口德”的重要内容。古人曰:“言多必失”,说的是话说多了,难免会出现口误或失口的地方,提醒人们少说或不说,多做实际的互利事情;这放在今天开放、文化多元、信息公开的新时代,少说话或不说话,恐怕很难让人做到。做不到的话,那么,“言多不失”,就显得特别重要和珍贵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融入生活,增加人际交往感情,获得良好的人脉关系,成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受益者、幸福生活的畅享者、快乐工作的开拓者。
如何才能做到“言多不失”呢?!我个人觉得开口前先“三思”:一思如何准确表达说话的意思,即要表达出完整而清晰的内容,不说模棱两可、可左可右的语言,免得让人产生敷衍忽悠的感觉,失去信任。二思语气有无居高临下、狂妄自大、盛气凌人、好为人师的陋习。有时“好心没好报”的结果,大部分人以为是自己“良言苦口”造成的困境窘态,殊不知是语气中的倨傲、睥睨神态与语言粗鄙带来的人心抵制或厌恶的下场,这也成为了“言多必失”的“推手”和直接引因。三思口语中有无轻视、鄙视、轻侮、暗怼、诅咒、辱骂、贬损等侮辱别人人格尊严的词汇和语言,凡是与这些词语相关联紧密的词语坚决不说出口,即使对交流的人有意见、误解、怨恨、偏见,也不要使用这些恶毒的词汇和言语来泄愤和解恨;要知道,人生“山不转水在转”,留点余地将来好相见。一旦因语言失控把别人垒进“死胡同”,非仇即恨或鱼死网破、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状和最后结局。
尤其是在亲情方面,语言的“毒箭”比什么都伤人,你企图占领吵闹的“上风”,口不择言,出言恶俗,最后受伤最严重的往往还是自己;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生活一地鸡毛不说,而且无形中还为子女将来的性格形成留下潜移默化的反面示范和恶劣影响,更是伤己又害人,情何以堪?!害莫大焉!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不失言,自然不会让人感到“六月寒”,即使言语再多,只要秉承我上述所说的“三思”而后言,就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纵横捭阖,春风和煦,别人也会笑意兮兮,巧目兮兮,轻松自在。最舒服的人际关系,莫过于语言的熨帖与分寸得当,双方都能用语言愉悦对方,让交往充满温馨和期待;但愿大家都能拥有这种营造语言的能力和说话技巧,并充分去享受这种乐观开朗、喜笑颜开、心平气和、开诚布公的美妙语境和人际温情。
二0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