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大卖油糕
韩老大卖油糕
2010年,韩海军在临河创业园区建立了“韩老大杂粮有限公司”,他的“卖油糕”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
韩老大卖油糕的故事还要从这里说起:韩海军成家后,一边种地一边做生意,后来媳妇儿觉得生活太难,要开小餐馆(杭后三线路口),房子已租好,正要装修时有人抢租,便又重新选址到了东环路,改开油糕店。又请了厨师指导兑汤,卖汤糕宣传糕,勉强维持了下来。当时在陕坝已经有五家糕店了,买糕面成了问题,但随后从宏利油糕店买了些糕面后才开张。1999年,当时市面上糕面紧缺,陕北糕面比较软,所以杭后街上榆林油枣糕很火。那时不说糕的新旧,只要软就行。老白从镇川运回来的黍子碾完的米都是白色的,但是很软,有一次运回来一些新糜子,加工过后的面很硬。从此韩海军开始研究黄米的软硬。
韩海军第一次进货,就进了老白十七袋黍子。当时邓记用的托县糕面,榆林老周和女婿宏利都在霍三毛的加工厂加工,韩海军也来到了这里,一开库房门正面堆得像山一样的黍子垛(大约二十吨)是老周的,右边像小山一样的是宏利的,韩海军找了一个角落卸下了他的黍子,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像老周那样的一垛黍子。转念一想,自己不用高价买宏利的糕面了,又充满信心地开始了自己加面卖糕的生涯了。
韩海军当时买的那些黍子品质不错,质地软,中途出现黄一些的糕就不软了,后来他才想明白,糕的软硬和黄白无关,黍子也是有软有硬的。陕北人管软的叫软糜子,硬的叫硬糜子。后来韩海军逐渐懂了黍子的门道。到冬季时糕店用糕面,同时北新市场调料摊上也卖,销量可观。那些零买和卖糕的人都来找他买糕了。那时人们刚接触糕面还不太会做,韩海军就给顾客们开配方,一斤面兑几两几钱水都计算好写成单子,之后慕名前来买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就注册了“韩计”商标,起名:“韩计糕面王”。
就在糕面销售接近尾声时问题出现了,买的最后一车黄米不软,里面硬米掺太多了。为了保证黄米的质量,过了年韩海军将房子卖了又添了些钱买了台农用车,亲自从陕北买原料,这样就对质量有了把控,从此在他这里长期用糕面的店越来越多了。
糕面的销量增加,韩海军意识到只从陕北搞原料不太现实,所以在后来的七八年时间里,先后找到东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的和林格尔,凉城,丰镇,商都,赤峰,乌兰浩特等产区,并形成常年供货关系。由于糕面业务越来越好,在2003年韩海军将糕店转给亲戚,工厂也经过两次搬迁到了三道桥。
厂区的逐步剪成,糕面的销量不断增加,发展的瓶颈也显现了出来:资金,场地,设备。由于糕面加工淡旺季反差太大,春夏秋生意较为冷淡,于是上了玉米碴生产线,经过了半年多的改造终于适应了市场,这样淡季也能用四五个员工了。
韩海军说他最大的损失就是没能在和林建厂,这改变了他前半生的命运。他在零几年就想去和林考察,没能去成。后来为了填补糕面加工厂淡季的空缺上了玉米生产线,留在了巴盟。他又回想起那时的信念:买上好原料!回想起自己住陕北,跑山西,去东北,那一幕幕值得回味的经历,不为别的,只为寻找到更好的食材。韩海军坚信,做食品,首先得自己能吃,可以常吃,再卖给别人。
机会有时候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年正值政府搞小微企业创业园,韩海军夫妇二人来到了临河,来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要了十几亩地,开始了韩老大杂粮有限公司的建立。买了地,要施工,当时电,水,路什么都没有,韩海军就和三胖蛋徐总搭伙用了一个施工队,租了发电机施工,总算正式开始建设厂房,面积虽然是工业园区最小的,但也算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发展天地。
新的厂房,新的开始,新的建设,新的目标。韩海军打算继续研究炸油糕。我们都知道,炸油糕步骤繁琐,正所谓“水淘黄米碓臼子捣,萝子筛过再蒸糕。”,这让很多人苦于吃不到筋软美味的炸糕。于是韩海军开始研究怎么让人们方便地吃到品质上乘的炸糕,着手研究速冻糕。功夫不负有心人,韩海军对于炸糕多年的经验积累、对于原料品质的严格把控以及坚持不懈的尝试,最终成功了。就如同韩海军说的:“该坚守的必须要坚守下去,传统的力量(炸糕手艺)最伟大,会传承百年千载。”
接着韩海军开始寻找愿意合作的餐饮界人士,开始推荐、宣传他研制的速冻糕,他遇到过很多人,有的人会黑脸,不愿合作;有的人不太相信他;也有的人会耐心听他的介绍,还决定试用他的产品。渐渐地,推广有了起色,有几家店看到韩海军的炸糕成品后决定用他的速冻糕。此后韩海军的速冻糕销量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这款糕。“水淘黄米糕”(速冻糕)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形成以黄米糕为主,四皮四陷口味的炸糕产品,口感好,品质高,尝过的食客无不夸赞。
现在韩海军决定开始发展熟制品加工,推出了一系列产品,除了速冻糕,还有黄米窝头、枣窝头、南瓜泥、八宝饭、黄米枣以及人人喜爱的黄米凉糕等产品。(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