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龙手”针灸记||上善若水
作者:上善若水
在奔五的路上,不小心被青春撞了一下肩,成了中老年肩疾抗痛一族。几经辗转,在发小堂妹怡的引荐下,决定改变治疗路线,去看中医。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中医,眼前一片茫然,心中些许忐忑。坐在怡的车上,我紧张地问:“中医叫什么名字?”“陈守龙,很厉害的!”怡又接着说:“我和女儿突发小毛病,只要找到他,三下五除二倒腾几下,准把搞定!”“这名字是有点熟,圈圈里曾有人推荐过,听说针灸很有名气?”被肩痛折磨几近忧郁的我看到丝希望。
印象中的针灸推拿医生,非盲即瘸,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将要见面的医生形象:戴着个大墨镜,穿着白衣大褂,下额微抬,边推拿边念念有词的油腻大叔。
不一会儿,便到了JG医院的中医馆。推开门,只见三十平方左右的诊室,患者满满一堂,有躺有坐。人虽多,但井然有序。墙上挂着锦旗,和几幅本土名人字画,南墙上写着“龙手”二字的壁挂映入我的眼帘。
床位中间有个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若没猜错,他应是大家口中“神针”陈守龙吧。我悄悄打量了下,他的名气远远大于他那小小的个头;眼睛也很小,象X光线具有穿透力,可以透视到针灸穴位吧?会不会也能透视别人的心思?口罩背景不时传出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感觉他那双肥硕的双手,与小小身板颇不相称。
陈医生一边忙碌,一边听我“讲故事”。接着他又回讲了一个故事:肩袖损伤是肩部疾病的一种,你活动受限范围太大,是因肌腱组织已粘连,目前需要做功能恢复。
他爽快地对怡说:“就放心地把她交给我吧!”
医生的职业自信如一束光,照亮患者康复的希望。我心中暗生窃喜。想起前几天,B诊所的X医生,摁摁我这儿也痛,那儿也疼,他就在痛处扎上几针,然后唉声叹气地说:伤面太大,真不知哪天能好啊?本已被长期肩痛失眠折磨得生无可恋的我,交谈后倍增焦虑,更觉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将终身残疾了似的。
开启了针灸疗伤的日子。
第一次针灸,心中怯怯,望针生痛。针灸温疗快要结束时,突发气短心慌,坐立不安。我估计自己是犯低血糖了,邻边的热心美女从包中找了一颗棒棒糖救急。刚开完会的陈医生闻讯赶来“抢救”,迅速拔了针,用力地掐了几下人中,还好有惊无险,大口呼吸几下就恢复了平静。患友们见状都替我着急,他们说可能是晕针。其实我自己心里清楚:多日肩痛失眠,体质虚弱诱发了低血糖,这种现象以前也曾遇过。
小插曲丝毫没动摇我治病的决心,也没改变对陈医生的信任,每天下午2点左右,准时到诊室报到。
每天一开诊,都是济济两堂,陈医生就象指战员一样,不慌不乱,快速安排大家按序就坐,分组记时扎针。陈医生扎针也很有个性,他从不问患者哪里痛,或哪里动不了,根据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推拿手感,精准分布扎针点位,灵活调整扎针方案。扎完一轮针,差不多就到了推拿时间。
半天中,陈医生是脚不停,手不停,嘴也巴啦巴啦个不停,他总能找到话题与大家热乎地拉瓜,时不时开几句玩笑,大家已全然忘记了刺痛与病痛。医病先医心,亲其医便信其道了。
这里哪是针灸之地?感觉更象是大家留连的“疗养院”。
陈医生有超强的记忆力。他能记得每位患者的病情,患者病情迥异,他都能能对号扎针;他能记得每人的针灸时间节点;能记清每人的推拿顺序;他能准确地记住每位患者的姓名……,让每人都深深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对象。
于是,他成了男女老少患者眼中的“大众情人”。
他热情的服务也感染着大家。这里的患者虽素不相识,只是诊室的过客,但象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彼此友好互助,包容礼让。在诊室里,常会看到三两个便衣女士穿梭在人群中,帮我或其他病人拔针。你一定以为是医院的护士,其实她们也是病人,因为看病的患者较多,为了给陈医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做拔针“志愿者”。
我也是被感染的一员,只因有一天他叫了我的名字。我坚持积极配合治疗不,到一周,肩膀向前和向侧能轻松伸到水平位置,生活日渐可以自理,见明显疗效,心情非常激动。一向低调做事的我也蠢蠢欲动,成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不求回报,只是想把这条“爱之链”精神在以后流动的病友团队中传递下去。
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杯。
这期间,经常看到经亲朋好友推荐来这里就医者: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袖损伤、半月板退变、偏头痛、鼻炎……这些疑难杂症都会被收留医治,病人心中感激不尽。
还有一些病人,先辗转了几个医院,“被判死刑”看到不希望,最后也来到这里的;上海、南京、徐州等外患者慕名而来……
陈医生诊断好病情,他坚持不轻易动刀,一般轻者做几个疗程针灸推拿,较重者则采取“小针刀”手术,三五分钟即可“针到病除”。
来这里的患者,准能开心地康复而归。
一根根纤细的微针,成了无病不医的治病“神器”!原来上帝专为他配置这双硕大的“龙手”,就是来玩转“神针”,拯救苍生的。
“中国好医生”美誉果真名不虚传!真希望身边多些这样明医,让更多的病痛者遇见福音。
有一次闲聊,某高校的XX书记与陈医生对话:“你这针灸推拿科成本是很低啊!”“我不是成本吗?”“你上班,别的医生也上班,这算什么成本,再说你们科也没有用药,也用不着设备检查,没啥成本!”“……”
敏感的我听出点弦外之音,但不便插言,觉得这话真不象从一位高校教授口中说出,很想让他听听“一线万金”的故事:1923年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全公司所有工程师会诊两三个月,也没找出毛病,邀请了专家斯泰因梅茨。斯泰因梅茨在这台大型电机旁边搭了帐篷,整整检查了两昼夜,仔细地听电机发出的声音,反复进行各种计算,最后用梯子上上下下测量一番,就用粉笔划了条线作记号说:“打开电机,把作记号地方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就可排除。”工程师们半信半疑地照办了,结果电机正常运转。事后,斯泰因梅茨向福特公司要一万美金作为酬劳。有人嫉妒说:“画一根线就要一万美金,这是勒索!”斯泰因梅茨听后一笑,回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线,9999美元!”
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医术。同样是微针,扎对穴位能治病;如果不精通医术,即使满身扎成刺猬,也只能白受皮肉之苦。之间的差别,就是专业智慧的学术价值。
针灸的日子,让我感触良多,觉得教育人也应拥有一双“龙手”,掌握“针灸术”。教师要精准把脉学习“痛点”,打通“穴位”,教学自会高效;教育顶层设计者要果断采用“小针刀”,即时割除教育顽疾,就如新教育部长怀进鹏教育脍炙人口的“双减”政策。我更希望以后对“剧场效应”的始俑者也要果敢“针”两“刀”,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内卷”,才能还师生与家长的久违的幸福。
上善若水,原名单广红,淮安市白鹭湖小学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淮安市单广红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著有《备学式教学:在体验中建构数学思维》《小学生智趣数学童话》(丛书)。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