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大青龙汤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白虎汤或大青龙汤证型。

.(麻黄汤,大青龙汤)代桂枝的药品

1.以薄荷代桂枝

仲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张氏认为:“证兼阳明,而仍用麻黄汤主治,在古人禀赋敦厚,淡泊寡欲,服之可以有效。今人禀赋薄弱,嗜好日多,强半阴亏,若遇此等证时,宜以薄荷代方中桂枝。

由此可见,古今人禀赋不同,是其药代的一个理论依据。

2.以连翘代桂枝

张氏认为大青龙汤证原系温病”,“至愚用此方时,又恒以连翘代桂枝,虽桂枝、连翘均能逐肌肉之外感,而一则性热,一则性凉,温病宜凉不宜热,故用桂枝不如用连翘。而当时仲师不用者,亦因其未列入药品也(《伤寒论》方中所用之连轺是连翘根,能利水不能发汗)。”

这说明古人对药用植物入药部分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后世认识已发展,这也是其药代的一个理论依据。

桂枝(肉桂)

桂是通阳药,对心功能不全者,桂是必用的。理论上桂的用量还有增加的空间。从本人的用药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现桂枝、肉桂伤阴动血的副反应,相反,原先的舌嫩红还可以变的淡一些,这可能与心功能好转后供血供氧增加有关。

.恶性流感的克星:大青龙汤不止是传说

周六的中午,孩子的婶婶发来信息,她妈妈得了流感,已经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了阳性。症状来得很凶猛,头疼嗓子疼,鼻塞,有咳嗽。发烧有24小时了,最高39度。我询问了症状,刻下:

便秘口渴,从背部开始痛,现在全身疼痛,。精神不振,无汗,怕风怕冷,烦躁。

熟悉伤寒论的人,都会想起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大青龙汤 7味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治疗瘟疠的方子。古代的瘟疠相当于现在的恶性流感,传染性强,起病急,病势危重,病死率高。医圣感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除了战争,瘟疠流行也导致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而为我们这一代人所熟悉的瘟疠就是2003年的非典。

大青龙证的表现正是危重流感的特征:高热、神昏、重度恶寒、全身疼痛、口咽极度干燥、烦躁不宁。

此案属大青龙证无疑!

但是,除了70年代全国脑炎爆发,以及不久前的非典,大青龙在中医“江湖”上慢长的岁月里徒留传说。

何以如此?大青龙属麻黄重剂,药猛力专,自清末温病学说流行,仲景伤寒论失传,人间再无麻黄,桂枝。一代大医恽铁樵,两个儿子 “恶寒无汗而喘”,时医忌讳麻黄汤,只得在喘促声里接连离世。他自负后果,用麻黄汤救了最后一个儿子,自此誓学伤寒救人。

此案阿姨人瘦,年龄偏大,大青龙汤药性峻猛,该如何运用?我的师父蔡长顺嘱咐我:同时准备两方,一方为大青龙,另一方为柴胡桂枝类方。方一服后,无论怎样,改服方二继续观察。我拟方:

方一:

麻黄9  杏仁9 石膏30 炙甘草5 桂枝6 生姜3片 大枣5枚。

一剂。

方二:

柴胡20 黄芩8 党参5 法半夏6  桂枝8  白芍8 炙甘草5 枳实8 大黄12 厚朴12 干姜10 白术10 天花粉8 生牡蛎15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一剂。

服方一两小时后续服方二,当晚汗出烧退。第二天可以起来干活。

如此急重症覆杯而愈,但如果不采用经方治疗,而是入院输液,或是入不懂经方、不懂解表,畏麻桂如虎狼之药的庸医之手,后果难料。中医不是慢郎中,吾辈应学好伤寒论活人书,让千古名方不再只是传说。

                      2018-12-04

流行性感冒

1.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畏寒、全身痠痛等。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3.本病多属中医“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0克 陈皮5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1.热偏盛:加黄芩9克、鲜芦根3 0克。
2.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湿偏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热毒重:加板蓝根3 0克、制大黄9克。
5.高热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频繁:偏热加鱼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泻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义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风邪、祛湿止痛,蒲公英清解毒为主药。辅以陈皮健脾和胃,调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泻火解毒亦可矫味,并缓和羌活气味之辛烈。
预防
1.食醋熏蒸。睡前关闭门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间、倒入饭盒或小锅内慢火烧煮,醋蒸发 完移开,留熏约3 0分钟,连用六个晚上。
2.蒲公英3 0克、桑叶1 5克,水煎服,连用3~5天。
3.贯众、板蓝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连用3~5天。

流行性感冒方

方剂: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知母,寸冬各10克,桔梗,薄荷,甘草各6克,芥穗:5克,元参,鲜茅根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时行感冒,古称时行伤寒,今名之日流行性感冒。“时行”是言有严格的季节性。本病是临床常见的外感传染性疾病,因热疫、寒疫病毒侵入人体而致病。

隋·巢元方对时行解释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又一名,“时行伤寒”,所谓时行者,即是时疫。然时行者,即是流行之义。时疫者,是谈其传染之性。故《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又说:“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大疫至矣。” 巢元方亦说“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所谓天运失时,是指岁气变迁产生之候,即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温,疫邪丛生,易于本病流行。人在气交之中,疫气从呼吸而入。人感之,轻者无不适之感,正气盛之使然;重则感而即病,病则正虚于内,不能抗邪外出,故呈现:发病急,头痛如破,颜面潮红,口鼻气热,憎寒壮热,乏力,全身酸痛,也可有一过往的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症。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流行,惟以冬春二季为多,轻则引起小的流行,重则引起大的流行,其传播多沿铁路交通干线,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后散居。集体以厂矿、机关、学校等发病率最高。

由于五运六气的变迁,每隔二、三年本病便出现一个流行波,吴又可说:“疫者感天地之戾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便是此义。

本病虽较其他传染病危害浅,但在流行期间,也能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一、病因病机:

伤寒多从表侵犯人体,以风寒为主。本病是时疫为患,多从呼吸道而入。其邪所客,始于卫气. 侵伤于肺,波及于胃,重则由荣及血,危则伤于神明。神明者,脑髓也。病邪伤及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正气之盛衰、疫毒之多寡和毒气之强弱。

若机体“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病始于卫,卫为气之标,其性热,热为阳,布散于表,温分肉,肥腠理,以行卫外之功。邪气内侵,卫气与之分争,争则卫郁气结,阳积则憎寒壮热,颜面潮红,口鼻气热,全身酸痛。

若病邪盛,卫气弱者,不能托邪外出,则邪必犯于肺,肺主气属卫,肺伤则肺气賁郁,肃降无权,治节失常,致使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肺气焦满,络脉受伤,症见高热,喘咳,胸闷,血痰,口唇青紫等。

也有正衰邪盛,不经肺卫,直犯营血者,菅为血之徒,血为菅之本,为心所主。因此,邪犯营血,必然内传心包。心包为神明所司,故心包受邪,必波及神明,导致脑髓窍络不利,症见:头痛如裂,神志模糊,高热不退,谵语狂躁、惊厥之候。

更有中焦气化不利,病邪上受,直趋中道(中道者,脾胃也),伏于膜原者。内则脾胃受损,运化失调。邪扰于肠冒,扰于胃者,其气上逆,故有恶心呕吐,扰于肠者,受盛失职,传导不利,腹痛、腹泻。外则卫气受困,腠理不开,正邪分争,热淫之气浮越于表,故有恶寒发热之症。

总之,时疫之邪,侵犯人体,一是邪由上受,侵卫犯肺;二是直犯营血,逆传心包,神明受累,脑髓不利。三是邪虽由上受,但直趋中道,伏于膜原,内则脾胃受扰,外则卫气受困。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纷争的结果。

二、辨证论治: 

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既伤卫又伤气,也能伤肺,更能波及于神明,扰乱于肠胃。因此,必以表卫,热毒闭肺,逆传心包,扰乱肠胃为其辨证准绳。然伤寒是由风寒之邪,由表人里,故应以辛温解表为主。本病时疫热邪,既犯卫又犯气,肺胃并犯,故在病理上,既有表阳被郁,又有邪热内炽,火热自内出,经气先虚,虽汗多不解。所以,治法上,不能单纯解表,也不能单纯清里。初则必以表里双解为法。邪气内陷者,必以清热解毒为主,以缩短其病程,促进机体阴阳恢复平衡,营卫得清,邪不传中,是为善法。

1、表卫证

主症:徽恶风寒,壮热,腰脊四肢酸楚,□微渴,面红目赤,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有力。

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表里双解散。

白僵蚕、蝉蜕、广姜黄、薄荷叶、防风、荆芥穗、当归、白芍、黄连、连翘、栀子、黄芩、桔梗、生石膏、滑石、甘草、大黄、芒硝。水煎服。

药用僵蚕之味,辛苦气薄,清热解郁,解除一切怫郁之疫邪;蝉蜕一味用其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以导热邪由表而解。二者得姜黄气味辛苦大寒之性,祛邪伐恶,散郁,使表里上下通行,以导邪气之出路。佐以薄荷、荆芥、防风之辛,搜出外在之邪,使其不留于表。用当归、白芍滋阴和阳。黄连、连翘、黄芩、石膏、滑石,以大队清热解毒之品,既解表热,又除里热之邪。使以桔梗、甘草,宣通肺气,泄火解毒。总之,本方之功,在于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道毛窍,内通胜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

2、热郁腠理证

主症: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耳聋,目赤,或呕,或口渴,大便燥结,或胸胁濈濈汗出汗出,舌红赤,苔薄苦而干,脉弦数有力。

治法:辛凉和解。

方药:增损大柴胡汤。

柴胡、薄荷、陈皮、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白芍、枳实、大黄、广姜黄、白僵蚕、全蝉蜕、生姜。水煎去渣入黄酒30克,蜜15克,和匀冷服。

药用柴胡、黄芩、白芍、薄荷、僵蚕、蝉蜕辛甘而苦,以开腠理,和解少阳,去怫郁之热,用黄柏、黄连、栀子,清热解毒除烦。大黄、姜黄、枳实,通宣腑气,以涤热邪。用陈皮、生姜,和中降逆止呕。总之,本方既能开发腠理,又能通宣腑气,外邪得解,内热得出。

3、热毒闭肺证

主症:突然高热不退,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血痰,口渴,口唇紫暗,烦躁,溲赤而短,舌深红,苦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宜肺止咳。

方药:加味神犀汤。

犀角 ( 水牛角代) 、金银花、连翘、杏仁、紫草、桔梗、大青叶、黄芩、生石膏、枳实、羚羊角。水煎服。

药用犀角 ( 水牛角代) 、羚羊角、紫草,清热解毒,通利九窍,以除疫厉之邪。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石膏,泄热解毒,以护肺津。桔梗、枳实,宣肺降逆而平喘。总之本方是泄热解毒以清上,降逆平喘而有镇静之功。

4、热陷心包证

主症: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烦燥不安,惊厥抽搐,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

治法:开窍通络,解毒泄火。

方药:玳瑁郁金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生玳瑁、生栀子、细木通、竹沥、广郁金、青连翘、粉丹皮、生姜汁、鲜石菖蒲汁、紫金片、野荪根、鲜竹叶、灯心。水煎服。

药用玳瑁、郁金、紫金片,通窍开郁,泄热解毒,连翘、木通、山栀子、野荪根,直达包络,诱导热毒层层下行,由小便而去:佐以丹皮之辛窜,善清络热以散火;使以姜、沥、石菖蒲汁,辛润流利,善利络痰;配以竹叶、灯心,轻清透络。总之,本方妙在促使内陷包络之邪热,即弥漫脑髓之邪一举而清之,为开窍透络之良剂。

若神识狂乱不安,壮热烦躁,必配以牛黄安宫丸治之。

5、热犯膜原证

主症:发热,或微恶风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少色黄,舌淡红,脉浮滑而数。

治法:清热和胃,行气解毒。

方药:达原饮。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水煎服。

药用槟榔、厚朴、草果,行气散满导滞,共除秽浊疫毒,以调整肠胃;黄芩、厚朴相伍,开郁泄热解毒;芍药、甘草、知母,调中和血,使其燥而不烈,以护津液。总之,本方能舒达膜原,调整肠胃,泄热调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一是流行季节;二是接触史;三是起病急,憎寒壮热,口鼻气热,颜面潮红,头痛如破,四肢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尺肤热,左脉盛于右等典型症状。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伤风: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头晕痛,喉痒为主,但全身症状轻或无。

(2)暑风:有明显的季节牲,但发热头痛剧烈,恶心呕吐,项背强直,甚至神志不清,角弓反张,多见于晚夏深秋。

(3)春温: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发热目赤,口渴舌白,脉浮数。多见于春季

(4)冬温:头痛无汗,恶寒发热,口渴鼻干,脉浮。多见于冬季。

(5)伤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

四、预防:

本病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即《内经》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具体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病能力,做好防寒防温工作,减少发病诱因。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正如王孟英所说:“人烟稠密之区,疫病时行者,以地气即热,秽气亦盛也。故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庶清气徐来,疫气自然消散。”《湿温时疫治疗法》亦说:“衣被宜洁净也,洁净为各病所不可缺少之要件。” 更要宣传防疫知识,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以及对公共娱乐场所加强管理,减少活动。在药物预防方面,可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水煎服,或投给紫金锭,或用大蒜汁滴鼻等

I导读:近期普通感冒、流感夹杂着新冠一起肆虐,发热病人很多,药用对了证,解了表,热退的快,也不反复,小方子能解决大问题。治时行外感发热是中医药的优势,不能丢。(编辑/徐靖婷)

流感

作者/吴克潜

“流感”症状主要为恶寒发热,甚至寒战,全身酸痛,头痛剧烈,一发病即感全身不能支持,其他上呼吸道症状有鼻塞或流涕、咽痛、咳嗽等,有的则兼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亦有眼红眼痛之类。凡是自觉怕冷(即热度高而反恶寒)严重,甚至脚冷而体温却很高者,都属重型,宜防止并发肺炎。
“流感”的治疗和一般感冒颇有不同之处(如1957年的流感)宜用辛温。当其来势急骤,宜急折其势,恶寒严重者,虽有高热,应先解其风寒外束,所谓急则治其标,然后再清里热。至于对症治疗,如宣肺化痰可以防止肺炎,饮食调护可以防止引起消化道疾病,都要注意。辨证论治,亦无非分风寒、风热,夏季还应兼清暑湿之类。
在方药运用上,①流感初起:头痛,体痛,用防风、羌活各9克,煎汤服。夹有咽痛,高热,口渴者,再加板蓝根或忍冬藤各10克同煎。
②流感体痛:周身疼痛,多由风寒外束,卫气不行,用麻黄6克,桂枝6克,羌活、独活各6克,秦艽9克(妇女亦可酌加当归)煎服。
③流感胃呆:流感常引起胃肠消化不良或作腹泻,可用苏叶6克,白蔻壳3克,藿香、焦六曲、杏仁各9克,煎汤服。鼻塞,加辛夷9克;泄泻,加煨木香6克;舌苔腻者,加川朴3克。
④流感咳嗽:流感常有咳嗽,体痛胸痛,呼吸急促,并有发生肺炎趋势者,可用麻黄6克,杏仁、苏子各9克,淡豆豉、连翘、款冬花各12克,生石膏、大青叶各30克,甘草3克,煎汤,连服3天。
当流感时,凡有身疲兼四肢沉重,胸闷,大便稀薄,舌苔白腻等暑湿症状者,宜选用藿香、佩兰、香薷、苡仁、川朴等。
对于流感的预防,一般可用苏叶、淡豆豉煎汤,连服3~4天。北方经验常用白菜根、萝卜根、大葱根、香菜根、生姜,水煎当茶饮。南方经验则多用: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水煎当茶饮。

(1)麻黄证:体格强健壮实,肌肉发达(强人)。中、青年人。脉浮紧有力(心肺功能好)。恶寒、发热、身疼痛;皮肤干燥无汗而灼热;面部浮肿貌(皮腠间有水,麻黄证)

(2)石膏证:高热、烦躁。

大青龙汤加减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连翘
(2)腹胀 便秘:加大黄。

大青龙汤 
    症状: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功能:外有表寒,内有郁热,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一块。 
    简介:本方是麻黄汤加生、石、枣三味而成的。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一倍,故为发汗峻剂。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闭开,内热除,烦躁可解。甘草、大枣和中以微汗解,甘草、桂枝以防石膏影响心阳,又防表寒入里伤及少阴心阳。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药后当以汗出邪解取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仲景取名为大青龙汤也。

大青龙汤人

1体格强健 壮实,肌肉发达。

2中、青年人。

3脉浮紧有力(提示心肺功能好)。

4(表实寒)恶寒发热身疼痛,皮肤干燥无汗 灼热;面部浮肿貌(皮腠间有水) + (里实热)烦躁。

………………………………

(病):……

大青龙汤组成配方,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原文】

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剔肉瞤,此为逆也。(38)
2.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组成】
麻黄18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姜10g  石膏24g  红枣10枚

【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大青龙汤方解】

此温散寒邪,清解里热之方。临床施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脉象浮紧之症。

本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邪热,属表寒里热、表里倶实证。张锡纯先生谓:“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胸中蕴热有蓄积外盛之势。”临床症候为恶寒甚,壮热无汗,体若燔炭,面色缘缘正赤,肌肤干燥长粟,头痛、身痛剧烈,咳嗽气喘,痰涕白稠,烦躁不眠,扬手掷足,小便短黄,口干喜冷,唇焦破裂,齿鼻衄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有力。大青龙汤既可发散表邪,治风寒之外感,又可清透里热,治热邪之内郁。方中麻黄六两,《伤寒论》中,其用量无超大青龙汤者,更伍桂枝生姜,发汗作用甚强,误用之,或不遵服法,可有大汗淋漓、筋惕肉瞤、四肢厥逆等阳气伤亡之变。故使用需慎之再慎,审证确系表里倶实方可用之。柯韵伯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脉微弱,汗出恶风,是桂枝证,不可与大青龙。”此说甚是,须遵循之。

不汗出而烦躁,为本方之主证。曹颖甫先生云:“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夜啼,或忽喜观览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烦”;“欲卧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躁。”属表邪不解,阳气内郁化热,汗不得出,不能宣泄所致,与阳明病烦躁病机迥然不同。因其证系麻黄汤证加一烦躁,故用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宣泄,清热除烦。

溢饮,《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由肺失宣降,郁闭卫阳,饮不能从汗而解,泛溢于肌肤所致。其证为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若兼发热恶寒,咳嗽喘促,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证也。

本证虽属表寒里热,然毕竟表寒重而里热轻,故须把握好方中诸药用量,尤其麻黄、桂枝、石膏。通常桂枝为麻黄三分之一,若恶寒甚,口渴、烦躁较轻者,石膏桂枝用量相等,或略大于桂枝;口渴、烦躁甚,见口鼻衄血,舌质红赤者,石膏倍桂枝。若不遵此比例,加大桂枝量,则内热益甚;加大石膏量,则汗不得出,表难以解。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3次温服,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主治】
1.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溢饮,四肢水肿。

【转归及处理】
1.表未解而汗出、恶寒、体痛者,据症选用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以治。
2.出现筋惕肉瞤,四末厥冷者,选真武汤、茯苓四逆汤救治。

【禁忌】
1. 脉微弱,汗出,恶风寒者,或虽无汗,而皮肤潮润者,皆忌之。
2. 无思饮、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

【类方】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同可清内攘外,以治外寒内热。二者之别,麻杏甘石汤证表寒轻而里热重,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大青龙汤证表寒重而里热轻,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
2. 麻黄汤:同为发汗峻剂,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象浮紧。不同者,麻黄汤证纯属风寒外束,绝无内热烦躁。
3.桂枝二越婢一汤:同可解表清热,治疗外寒内热证。不同者,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正气虚弱,病势轻缓。
4.小青龙汤:同可治恶寒,发热,身疼痛,及溢饮。不同者,小青龙汤证表证轻,以咳喘、干呕等水饮症状为主;而大青龙汤证表寒重,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为主症。

【临床运用】
1.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痛,或头痛耳痛者;治烂睑风,涕泪黏稠,痒痛甚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进行性皮肤病性浮肿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3.急性肾炎,急性皮肤病性浮肿,急性眼病,卒中闭症等表里俱实证。(《伤寒论方运用法》)
4.崩漏近一年。兼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脉浮紧,一剂愈。(《四川中医》1983;3:36)
5.伤寒疑难证。症见寒热头痛,昏谵口渴,便秘经旬,面赤烦躁,脉细涩,无汗,肤燔而枯。(《杏轩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1.发热

宋某,男,23岁。发热两月余,每日午后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体温达39℃〜40℃,服镇痛片暂可汗出热退。上午门诊时,体温37.8℃,自谓胃纳不馨,惟思冷食。大便秘结,二三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红润少苔。诊腹脐左右拒压,切得脉浮略数。

脉症相参,属表寒里热证,治宜表里双解,驱邪外出。拟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枳实10g 白芍15g 川军10g 甘草6g —剂

二诊:药后泄泻一次,脐周压痛消失。午后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思冷,皆一派太阳表实证状。窃思大柴胡汤表里双解,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太阳阳明合病,非所宜也,故里实虽去,表邪未解。风寒在表,非辛温发汗不治,若得汗出,内伏之邪由表而散,其热自退。然有心烦思冷之内热证,单纯辛温发汗,显属不当,宜辛温、辛凉并用。拟大青龙汤:

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6g 甘草6g 石膏15g 生姜10片 红枣3枚 .

仅一剂,汗大出,发热遂止。

按:发热两月,先后用二方两日获愈,余颇有踌躇满志之色。然李映淮老师阅后,很不以为然,谓曰:用柴胡汤者,其脉应弦,浮数脉用柴胡剂,显属不当。且表里同病,应先表后里,一开始即宜用大青龙汤,表解里自和。表未解而攻里,误也,幸其体质强壮,免遭不测。否则引邪入里,将有变证、坏证之患。

2. 恶寒

元宵节后三日,坐落黄土高原之静乐县,仍呈北国风光,寒风呼啸,冷气袭人。患者任某,年不惑,乘车访友,甫下车,骤然寒战,肌肤粟起。归途中便恶寒,全身不适。至家恶寒益甚,虽厚被重重,空调送暖,冷犹不止,头痛骨楚,咽痒咳嗽、无痰。自视感冒,先服快克,继又连服速效感冒冲剂6袋,汗不出,症不解。傍晚来舍求诊,视其舌淡红润、苔薄白。询知口干思冷。诊其脉,浮弦紧。测得体温38.8℃。

乙酉之运,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加之阳明燥火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又症见思饮思冷,可知内热之盛。今感风寒,属太阳病内热外寒证也。其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也。拟大青龙汤:

麻黄15g 桂枝6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石膏18g 生姜5g 红枣5枚,嘱急煎温服,覆被取汗。

晚10点,任来电讲,药后大汗淋漓,诸症悉已。

3. 遗尿

张某,女,13岁。自幼夜夜尿床,从未有缺。初,偏方、正方用过不少,皆不验。以其形丰体壮,活泼好动,知无大碍,未再寻医。眼看将读初中,住宿学校,被褥何以晾晒,始求诊焉。某明眸皓齿,靥涡可掬。言及尿床,赪颜彻颈。高若成人,殊少病容。舌淡红润,尖红赤,苔薄白微腻。询知胃纳甚佳,饥不择食,尤喜冷饮,大便日一行。切得脉象缓滑有力,腹诊亦未有获。若茫茫苍海,莫窥其际,辞以技穷。其母曰:“二百公里赶来,竟然如此。”语毕珠泪沾睫,余亦颇不自安。窃思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责无旁贷,若从肾主水、主二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着眼,患儿纳化有序,骨骼丰隆,显非脾肾之过。遂鞭指水之上源,果有时鼻塞,着凉易感冒,微见咳嗽等症。由是观之,此风寒外袭,肺气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度也。治当宣散风寒,复以舌尖红、思冷之内热证伍以清热。大青龙汤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治方,然属发汗峻剂,原量投之肯定有误,遂师其意而小量与之。

麻黄4.5g 桂枝3g 杏仁6g 甘草3g 石膏12g 生姜1片 红枣2枚 二剂

药后再未遗尿。其外祖母冠心病就诊知也。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溢饮VS大小青龙汤

那再来这个溢饮呢,他说,“当发其汗”,哦就是,如果你的这个饮病呢,都已经走到这个肌肉底下了哦,手脚这里了,那不如就用发汗法比较容易了,是不是?所以就用大青龙汤跟小青龙汤来发汗啦,那这个小青龙汤,我自己是觉得你治感冒的话不要让它发汗比较好。

可是,如果是治这种溢饮,你用小青龙汤发汗的话哦,其实,如果你开了小青龙汤让人发汗的话,通常那个汗都比麻黄汤、桂枝汤的汗要臭,那什么意思?就是牵涉到水毒汗就会比较臭,死水就有那个怪味道。

像有一次不知道看什么综艺节目哦,就是好像是很多外国人在那边聊台湾的一些事情,还是怎么样的一些这个综艺节目,然后,他们还是……我忘记,反正就是经过什么统计说全世界哦,是嫌说台湾人最臭,那我们东方人其实会吓一跳,就是外国人才体味大啦,对不对?黑人那么重的体味,把法国人臭得跟死猫一样。

可是问题就是哦,我在台湾会觉得,我们台湾人的那种本来应该不重的体味,一旦出汗的时候哦,带有水毒那个腐臭味的人就很多,所以反而,就是一旦有天气热有出汗的时候,那个味道会让外国人有一点被吓到。因为,外国人那个臭是狐臭那一边的,那是基因的问题。但是,会有腐臭的那我们台湾人这个洗肾之冠军的国家哦,那是臭!那它这个大青龙汤跟小青龙汤都治这个溢饮哦。

那可是呢,明明大青龙汤跟小青龙汤吃下去的那个作用的方式是比较不一样的,对不对?那么,就会让有一些医家对于这个病机上会有一个揣测,就会觉得说,如果这个人的溢饮呢,是牵连的这个人中间轴的痰饮的话,会比较适合用小青龙,那如果这个溢饮是纯粹散在肌肉里头的,那比较适合用大青龙。

那当然讲到这种病机论,就要反过来问,那辨证点是什么呢?那这个辨证点其实我们哦,借用一下《伤寒论》读过的条文呐,就很容易啦,比如说,大青龙汤在《伤寒论》里面啊,是怎么样的症状啊?除了手脚酸痛之外,他还有干渴的感觉,对不对?那这种口渴人烦的情况,那当然是用大青龙不是用小青龙啦。

那小青龙的话,你口渴口燥的时候我们不用的,是不是?因为小青龙汤本身是吃了会让人会更干的更热的药。那或者是说,你用大青龙汤在《伤寒论》里的主症是,“不汗出而烦躁”,所以这个人如果是流不出汗的那种状态,然后又觉得烦的,大青龙汤比较有用。

那当然,这一种溢饮的病人哦,有一部分的人他是阳气不通畅,所以身上的这个痰饮哦,塞到手脚哦,弄成这个哦,有一点像关节炎或者是关节有一点肿的这种现象。那那这个溢饮真的严重的,有的时候这个人的手脚真的会肿哦,按下去那个皮还会有点弹不起来的那种状况。

那这种状态的话,通常那个病人会有一个现象,就是身上的汗很多,可是手脚流不出汗,就是很明显的手脚没什么汗就身上有汗,那这样的情况也是比较适合用大青龙汤的。

那还有就是《伤寒论》大青龙汤还有第二条啊,他说这个人“脉浮缓”,他的身体不疼,只是重,而身重乍有轻时,所以如果这个人是,整个身体感到很沉重的,这一种的溢饮病就是,你会觉得皮肤底下好像这里那里在痛,那种感觉的,溢饮病的话,那也是用大青龙。

那至于小青龙的话,除了口不渴以外呢,通常就是肺部要比较湿一点,从肺部有湿气,造成的这个气流不畅哦,造成溢饮病,所以通常是比较恶寒,比较背会怕冷,比较带有一些咳嗽的症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就小青龙好用一点点哦,大约是这样子。那后面讲到水病的时候,讲到风水啊这个病,也是用大青龙,其实大青龙啊,越婢汤啊,大概就是有一些很类似的重复的药物排列的。

那么,那通常这个溢饮病的脉哦,就是比较浮弦的脉。那我想,痰饮病里头其它的那些痰饮呢,通常都是慢性的体质堆积出来的。可是溢饮病却是可以快速造成的,所以它的脉是又浮又弦。刚刚说宋本有一条是,“脉浮而细滑伤饮”,对不对?就是这个人如果忽然喝大量冷冰的东西,或者忽然被风吹了,为风所伤,为寒邪所伤,这种状态在皮肤底下结出溢饮病那是很容易的,就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那我觉得溢饮病就是光是吹风吹太多哦,飙个车就可以溢饮病,那这个那所以呢,这样的一种脉象,比较浮的脉象,其实以症状来讲,就会很容易让人家联想到用大青龙汤啦,就是麻黄剂的,感冒药类的,这样子。

所以,我想张仲景会选择用大青龙汤来治溢饮,那也是一个到后来你再看那些症状的时候啊,加加减减啊,你就会觉得大青龙汤证最像。那大青龙汤证的那个骨节烦疼的这种状态的话哦,也可以换个话就是,一般性的关节炎有没有可能是饮病啊?啊也有可能。所以,就是这种最普通的关节发炎,你用大青龙汤,有石膏清热,把其它东西祛风驱寒嘛,对不对?那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不是那种免疫机能造成的类风湿哦,那个类风湿病那是另外一股了。那么,至于说是日本人的话是拿大青龙汤治什么啊?眼睛疼痛啦,流泪不止啦,满眼都是布满红丝啦,那这个跟那个麻杏甘石汤治结膜炎的意思差不多嘛,是不是?那就是眼睛里面也是很容易塞到痰的哦,所以,这些就知道一下。

★大青龙汤证的主症:焖烧锅比麻黄汤证的人多一点身体感:1.好烦好烦;2.眼鼻发干。

所以他要用麻黄开汗孔,还要用石膏清里热,所以这是一个。

★大青龙汤证(治癌症、肿瘤、瘟疫)

此条指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麻黄用六两,又重用石膏如鸡子大(60克),一以清内热而除烦,二与麻黄相配开阳郁,还能兼治麻黄之过于辛温。

“大青龙汤”适合瘟疫,处方剂量黄金比例很重要。

★伤寒兼证 -大青龙汤

《伤寒论》“三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

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厥逆” - 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中的厥逆作为一个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

“筋惕肉瞤”- 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瞤的本来的意思是眼睑跳动,《说文解字》,“瞤,目动也。”在这里筋惕肉瞤,这个瞤字引申为全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

“此为逆也”- 逆者,错也,误也。你看这一条中有两个逆字,前面那个厥逆的逆是指的手脚发凉,后面这个此为逆也,这个逆字是错的意思,误的意思。

★《伤寒论》“三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就是这两条的开头,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太阳中风应当是脉浮缓嘛,它却是脉浮紧;

39条“伤寒、脉浮缓”,伤寒应当是脉浮紧的,它却是脉浮缓。

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这历来是伤寒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明代的方有执,他根据《伤寒例》中孙思邈所说的话,提出了一个观点,《伤寒例》说过这样的话,“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孙思邈对于这一段话,又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到了方有执,则说,风则伤卫,是桂枝汤证,寒则伤营,是麻黄汤证,风寒同伤营卫是大青龙汤证。也就是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是后世医家把这个话说的都习惯了,成了顺口溜了。

意思是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同气相求,风邪容易伤卫阳。

寒为阴邪,营卫阴气,同气相求,寒邪容易伤营阴。如果既有风伤卫的表现,又有寒伤营的表现,这就是风寒同伤营卫,这就是大青龙汤的适应征。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38、39条,的开头的那段话,

38条:太阳中风是风伤卫,脉浮紧是寒伤营,

39条:伤寒是寒伤营,脉浮缓是风伤卫,似乎是天衣无缝,恰如其分。

而且方有执打乱了伤寒论原书太阳病篇,上中下三篇的原文的次序,他把所有的风伤卫和桂枝汤,桂枝汤的加减方,以及桂枝汤加减有关的这些方证叫做太阳上篇。把和麻黄汤、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和伤寒有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中篇。把和大青龙相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下篇。所以方有执不仅把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种学术观点,明确的提出来,而且按照这种观点重新整理,划分太阳病三篇的原文。

这就使在伤寒学术史上,有名的三纲鼎立学说,方有执倡导于前,喻嘉言附和于后,然后有一大群的学者,跟着支持这个学派。

我们今天来看,这种说法,和临床实际是不是符合。我们在讲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营呢?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阿,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风邪也不是单纯伤卫,也伤营。

对于太阳伤寒来说,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它怎么能不伤卫阳呢?寒为阴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外闭卫阳导致了无汗、发热,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使得气血涩滞,经脉拘挛,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所以寒邪既伤卫阳,也伤营阴。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太提倡,风伤卫,寒伤营这个学说了。

我们怎么解释第38、39条呢?怎么解释“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

我们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38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个中风就看成是伤寒的互词,我们也不能说,张仲景写错了或者是别人抄错了,它就是这个样子,你就不要纠缠它是中风是伤寒了,你就把这里的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词就可以了。互词,中风就是伤寒,伤寒就是中风,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作是伤寒就行了。

重点!是要看它的症状表现,“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以它就是伤寒。

下面一个最关键的症状,“不汗出,而烦躁”- 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这个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

所以不汗出而烦躁的这个“而”就是表因果的,和麻黄汤适应证

的那个无汗而的“而”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不汗出才导致了阳气内郁,阳郁的结果,郁而化热,郁热扰心,才出现了烦躁,所以大青龙汤适应证最主要的特点是,不汗出而烦躁。

这个热在什么地方?

如果热在胃的话会出现口渴,现在他没提口渴的事情,热不在胃;如果热在肺的话,它会出现喘,现在没有出现咳喘,所以热不在肺。

应当说这个热弥散在体内,还没有固定到一个脏器,如果说影响到脏器的话,主要是郁热扰心,所以这个热是弥散在体内的,正象一个房间,把门窗紧闭,房间又有许多人甚至还开着暖气,温度会逐渐逐渐升高,你说这个热在什么地方,整个房间都是热点,这个时候怎么降温呢?开窗通风,所以无汗而烦躁,阳气郁在体内而化热,热气弥散周身,外面汗孔关着,所以治疗这种热只能是发汗,用大青龙汤来治疗。

■《伤寒论》原文“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   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

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它的麻黄用了6两,是麻黄汤中麻黄剂量的一倍,因为这个证候,寒邪闭郁比较严重,不重用麻黄就不足以开表发汗,所以要重用麻黄。

可是在里已经有了里热,所以要加石膏,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汉代的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现在的15.625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阿。

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照当时的权的系列,它应当是重12斤,我们今天拿来一称,除以12等于250克,所以汉代的一斤就是250克,汉代的斤和两之间的进位是16进制,16两等于一斤,所以它的一两等于现代的15.625克,我们为了换算方便,就是汉代的一两约15克。

对于大青龙汤来说,它的治疗量是几次的治疗量呢?我们看服法,“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它是三次的治疗量,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后面的药就不再吃了,这样的话,

麻黄用了六两,一次量是多少? 30克,麻黄的一次量是30克。

桂枝它用了二两,一次量是10克。

甘草二两,一次量是10克。

杏仁40枚,我上午说了,10枚杏仁大约是4克, 4乘4是16克,除以3 ,一次量约5克。

生姜三两,一次量是15克。

大枣10枚,这是三次的量, 一次量3枚。

石膏如鸡子大,一次量10克左右。

今天的杂交的鸡的鸡蛋很大,有的大的鸡蛋有40克左右,汉代没有杂交鸡,鸡蛋都是小小的笨鸡蛋,在台湾叫土鸡,大陆叫笨鸡,这个笨鸡蛋很小,一个也就是20克左右,所以这里用的石膏的两并不大。那么大一块石膏也就30-40克吧,分三次来吃,那一次就是10克左右,所以石膏的量不多。麻黄的两远远大于石膏的量。

所以它是以寒邪闭郁肌表为主的,寒大于热,加一点石膏来清里热。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是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这是它的特点。治疗不汗出而烦躁。

我们看大青龙汤后面的这段话,“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取微似汗” - 即使这样大剂量的麻黄也还是要求,“取微似汗”所以取微似汗是发汗的一个基本要求。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 如果出的汗太多的话,用温分来扑在身上止汗。

“温粉” - 温粉是什么东西?首先我们来谈粉是什么东西。

西汉刘熙有一本书叫《释名》他怎么解释这个粉子呢,“粉,分也,研米使之分散也”,这个粉字本身就是米字多了一个分字,就是把米研散了,分开了,使它分散了,这就叫做粉,这就是粉字的本义。

到了明朝的梅膺祚著了一个《字汇》他说,“粉,米细末”但是

我研究《伤寒论》的文字的时候,我从来不引晋朝以后的字书,你不能研究《伤寒论》汉代的一个著作,引后人的字书、工具书,那是不行的,你不能说《伤寒论》里的字怎么讲,我去查新华字典,那绝对是不准确的。

你看我过去引过《说文解字》那是东汉许慎的,我引过《方言》

它是西汉杨雄的,我这里引《释名》是西汉刘熙的,都是引汉代及以前的字书,来解释张仲景的东西,不能引后世的。

所以,明代的梅膺祚的《字汇》虽然解释的很好“粉,米细末”但是我不以它为依据,而是以西汉刘熙的《释名》为依据,所以这个粉字最初就是米细末。

我们在看看《说文解字》怎么说的,《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他说“粉,所以傅面者也。”我们感到莫名其妙,这里的傅和敷是一个意思,就是外敷的敷,这个粉用来敷面,往脸上抹,很容易我们读完这句话会这么理解。

清代的段玉裁有一段注,古敷面亦用米粉,这就清楚了用的是米粉,古代没有化妆品为了漂亮拿米面往脸上抹,我们看完许慎的这段话很容易这么理解。接着段玉裁引了小徐就是宋朝初年的徐铉校《说文》徐锴作传中的徐锴,叫小徐,段玉裁引的是小徐的话,说古敷面,用米粉,这是小徐的话,段玉裁接着说了,“许说云面者”,许慎所说的面“凡外曰面”,这我们就明白了,许慎所说的面,不是指的敷脸,这个面是指的体表,就是说古代有这样的习惯,出汗太多,用米粉,抹在体表起爽身止汗的作用。

《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华佗传”就有这样的话,“体有不适”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起作一禽之戏”华佗不是倡导“五禽戏”吗,身体不舒服,起来先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心情非常轻松的非常愉快的就出了汗,“因以着粉”然后在他的身上抹一点米面,起爽身止汗的作用,所以这个粉没有别的,就是米粉,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叫温粉呢?就是炒热的米粉,你想,这是个寒邪闭表,阳郁化热的证候,用了辛温发汗药以后出了大量的汗,你这个时候怕出汗太多,古代又没有输液的技术,出汗太多或伤阳、或耗液、或亡阴失水阿,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得止汗阿,所以古人就想到了用炒热的米粉,敷在体表把汗孔一堵,起到爽身止汗的作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凉米粉?本来是寒邪闭表,刚出了一身热汗,冰凉的米粉一抹,就把那余寒又给闭住了,所以他用炒热的米粉,想的非常周到。

“一服汗者,停后服”- 只要吃了一次药出了汗了,后面一定不要再吃!!!

“若复服, 汗多亡阳” - 如果要是在吃的话,出汗太多就会伤阳。《伤寒论》中的许多亡字的意思就是伤,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中医基础中学的“亡阳”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伤寒论》中的亡,就是失的意思,亡羊补牢就是把羊给丢了,这个亡阳,阳气的阳,就是阳气的丢失,阳气点损失。

“遂虚” - 阳气损伤以后,阳气不足,正气虚。

“恶风” - 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的表现。

“烦躁不得眠” - 不是热扰心神所造成的,而是真阳虚衰,弱阳与阴寒勉强相争,争而不胜的一种表现,严格的说这个“烦躁”,是指的肢体躁动不宁。

这种躁动不宁是由于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因为人体的阳气虚了之后,阴寒自然就盛,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它战胜不了阴寒邪气,争而不胜时,人体就会出现躁动不宁。

象我们见到那个休克前期的躁动,我们在座的在临床上干了好多年,休克前期血压下降,你看人那种躁动不安;象肝昏迷早期的那种躁动;象肺心病昏迷的躁动;象糖尿病酮中毒昏迷前期的那种躁动,那都属于阴盛则躁的范畴,甚至发展到撮空理线,寻衣摸床,你问他在找什么?他不自知,他不能回答你的问话。

大青龙汤的本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因烦而躁,因为他心烦才肢体躁动,他知道。而这种情况是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人体出现的这种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躁动,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心烦,就是一种躁动。

所以后人说“阴盛则躁,阳盛则烦”这里的阴和阳都是指的邪气。阳盛,阳热盛就烦,大青龙汤证就是这样,阳热内盛,郁热扰心,因烦而躁。阴盛则躁,是阳气衰亡了,阴寒邪气盛了,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时候,出现这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

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必须鉴别清楚,大青龙汤这条就在提示我们鉴别。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得汗后止后服,如果说出了一次汗,发现烧退了一点,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发热,又出现了烦躁,即使这样你也不要再用,如果再用就会有不良的后果,不良后果是什么,下次课再讲。

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一张发汗力最强的方子,一旦吃了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复也不要再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就跟我说:你是讲《伤寒论》的,在讲《伤寒论》中的过程中遇到大青龙汤证的时候,你一定要提醒大家,只要出了一次汗了,就不要再给他用大青龙汤。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南方行医,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发烧、身痛、胸闷、烦躁请他去看病,他觉得这是个典型的大青龙汤适应证,就开了一付大青龙汤,而且特别告诉他吃完了出了汗之后,就不要再吃了。这是上午看的病,下午,因为那个时候,个体行医总是要出诊的嘛,出诊回来后,他路过他那个亲戚家门口,看到那个亲戚坐着藤椅在自己的房子外面坐着,乘凉,他问:你怎么样啊,烧退了没有?

对方回答:吃了你的药真好,出了一身大汗,现在胸也不怎么闷了,心也不那么烦了,好象也不怎么发烧了,你放心吧。

他说:那你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

对方说:“我已经把药渣滓到了。这是下午的事情。

到了半夜的时候,这个医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敲醒了,开门一看,是那个病人的妻子。

那个病人的妻子非常惊慌,说:你快去看看吧。

问:怎么回事啊?

说:他到了晚上又有点发烧,有点心烦,特别可惜把那个药倒掉了,然后他就非得要我拿着这个药方子到镇上去抓药,我到那个药店去抓药,那个药店的人说,你瞧,这不是上午王先生的方子吗,你上午已经抓了药了吗,王先生只说一付(没有他的签字,那个药店的人很负责任,没有医生的签字,就不能再给她抓药,要是现在你要抓一百付,他们都给你抓)。后来她没有办法,又托一个亲戚走后门,到另一个药店抓了一付药回去了,回去煮上药就吃,吃完了没想到大汗淋漓不止,说到现在手脚也凉了,眼睛也不睁了,话也不能说了,您快去看看吧。

我们这位年轻的大夫,心里知道大事不好,那个时候是大概30年代,输液的技术传入中国没有多久,他自己还不会,他的一个朋友是学西医的会输液,他赶快把那个朋友半夜又叫起来,两个人一块带着输液瓶子,到这个病人家里,到那一看,脉也摸不到,然后就输液,血管也全瘪了,亡阴脱水了啊,血压下降啊,液体就没有扎进去,他们两个也不会静脉血管切开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静脉血管切开这个技术,这个病人就这样死掉了。

我们这个老前辈,就以这个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是大青龙汤证,吃了一次药,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要再用大青龙汤!!。

有一年夏天,北京太热了,我就到外地一个非常凉快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我们北京今年夏天都说是桑拿天的时候,我就在外地那个地方,那里晚上还要盖被子,非常凉快,那个地方在建桥,修桥就要挖一个桥基坑,这个坑挖的很深,没有想到一下雨,桥基坑里灌满了水,它那个工地管理不严,这时暑假小学生放假,有好多孩子就在工地上玩,下了雨了路特别滑,一个小孩一下就滑到坑里了,就给淹着了,所以那个修桥的工人,纷纷地潜水捞这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人多次潜水,他潜水技术好,最终把这个孩子的尸体给捞上来了。

没有想到这个工人到了这天的夜里,就寒战、上牙咬下牙,全身颤慄,几个工人摁都摁不住,振的那个床都颤,是他们跟我说的,随后就发烧、烦躁,赶快送到县医院,送到县医院的时候他已经把胸都挠破了,烦躁到这个地步,到县医院以后,县医院又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已经是后半夜的事情了,怎么来这么一个病人呢,这些年轻的工人都没有更多的文化,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害怕的感觉,说白天的时候淹死一个小弟弟,这恐怕是小弟弟嫌路上寂寞,一定要拉这个大哥哥走,就给医生这么说。这些医生也弄得很紧张,怎么这么烦躁,就给他输液,一输上液他就拔掉,喊叫,就这么一个状况。

我正好就住在医院旁边的招待所里,那个医院的院长和我很熟,已经是凌晨三点了,他把我给叫起来了,说你是北京来的大夫,你经的多见得广,你看看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发烧40度左右,脉搏非常快,你摸脉他身上还在哆嗦,他们又给我复述了白天的情况。

我心里觉得这(可能)是个大叶性肺炎的早期,这是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身上一点汗都没有,高热,胸闷,烦躁,“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那是我用麻黄最多的一次,30克,好不容易逮住这么一个症状,我为什么不怕他出汗太多啊,他在医院里头,可以输液啊,你怕什么,我也不要准备炒热的米粉,我说你们现在准备输液啊。

我就给他弄这个方子,麻黄30克,桂枝10克,其他药都是一般的量, 石膏用了20克,很快熬好了药,熬了20分钟把,熬好了就给他喝了,我就在旁边看着他喝药,喝完药就拿热水来喝,因为那个药很苦嘛,就喝了热水,这个热水喝了大半杯,脑袋就开始冒汗,随后大汗淋漓,所以你看大青龙汤方后,他说没有说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不要盖被子,汗就出来了。所以经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就是鼓槌打下去就有声,覆杯而愈,杯子还没有扣下,汗就出来了,就不烦了,就能够躺在那了。我给西医大夫说,赶快输液,马上就扎上输液了,这就安静下来了,接着输液,用抗菌素,这个肺炎本来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肯定会有肺实变的体征,就这样及时的治疗,截断了病程,这个人就住了五、六天院就出院了,最后什么也没有诊断,如果要不及时治疗的话,发展就肯定是大叶性肺炎,就是这样截断了病程,我们今天真正遇到这种证候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大青龙汤来治疗,并不是那么特别令人害怕的。

我们现在接着看,38条的后半条,我们刚才讲的是38条的前半条,讲了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后半条:“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微” - 微我们已经提到了,微者,薄也。因为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搏动的幅度很弱,幅度很小,所以摸起来,这个脉非常薄,就是我上次课提到的,轻轻摸,摸不到,稍稍用力一按,就把血管摁瘪了,它没有力量搏动,你还是摸不着,所以摸这个微脉的时候,在浮和沉之间仔细琢磨,能够微微的摸到一点搏动。

记得有一次,我在东直门医院急诊室,一个病人血压偏低,就有一种休克的倾向,所以我就让实习的同学,随时观察他的脉搏,我们有一个同学,不知道出去干什么去了,回来匆匆忙忙的一摸,没有摸到,往下一按,还是没有,他就大喊,老师! 没脉了!然后那个家属就蹭一下就站起来了,我也一下就站起来了,因为没有脉,就是没有血压了嘛,我到跟前一摸,还是有,我说,你在仔细摸,所以我就体会这个微脉,轻轻的一摸,摸不到,就容易着急,一着急,往下一摁还是摸不到,对于年轻学生,对于急躁的大夫来说,会说这没有脉了,会喊出这样的话来。微脉就是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