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二十七)
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例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边AB上取点P,边BC上取点Q,边CD上取点M,边AD上取点N,如果AP+AN+CQ+CM=2,求证:PM⊥QN。
本题的题眼一目了然:AP+AN+CQ+CM=2。一般说来这种看起来很怪的条件都是题眼,当然,如果一个题目从头到尾都很怪,那么它可能就是IMO的题目了。。。
那么这个奇怪的条件怎么用起来?
通常情况下,像这样的证明垂直关系,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平移的手段:把QN和PM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或者找一条线段和PM或者QN其中一条平行,和剩下一条线段有个公共顶点,然后看看有没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用(本题也可以用平移方法证明,留给读者自行完成)。
这样想的理由是由于有线段的长度关系,四条已知线段长度和恰好等于正方形周长的一半,而勾股定理是通过计算证明垂直的唯一路径,所以过N做NE∥PM,然后试图证明NE⊥QN是很自然的思路。
没错,就是这么暴力。
但是你只要开始计算你就会发现这条路计算量有点大。这里有四条线段的和,所以实际上有三条线段的长度是可以任意变化的,只有三条长度定了,那么第四条线段长度才确定,此时你会发现DE、EQ、QN的长度的平方算出来的表达式会相当繁——就算做出来怕也是要算个半天。
千万别误会,这和我一直强调的第一思路走下去没有任何冲突。对于个体来说第一选择是有惯性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要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个人的第一选择有可能不同,何况如果能够通过我的讲解,你能够对70%以上的题目做到第一反应就能找到最优解,那不是更好么?
硬算的方法,可以视作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保命用的。
我们来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还是从最奇怪的条件AP+AN+CQ+CM=2入手,注意到AP和AN相邻,CQ和CM相邻,从对称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要把四条线段分组,你会怎么考虑呢?
没错,很自然的想法就是AP和AN一组,CQ和CM一组,于是我们把条件改写成AP+AN=2-CQ-CM,考虑到CQ和CM所在的边分别是CB和CD,这两条线段和恰好是2,所以我们得到AP+AN=BQ+MD。
完了完了,原来还能CQ和CM还能连一起,这个BQ和MD怎么分这么开?所以我们想着,如果把MD和BQ拼一起,AP和AN拼一起,这样就会出来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于是我们考虑延长MD到E,延长PA到F,使得DE=BQ,AF=AN,这样PF=ME。
我们发现,如果连接EF,就相当于把BQNA绕着A点顺时针了90°!此时QN变成了EF,而ME平行且等于PF,所以PME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EF∥PM,而QN⊥EF,所以QN⊥PM。
和上一个例子对比,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能够用旋转变换的题目的特点:首先这种方法比较难成为第一选择;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找全等发现本质上是旋转;第三,这类题目中条件的各个元素是分散开的,通过旋转能整合到一起。最后,相比构造全等,通过旋转直接可以得到对应线段之间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可以省很多的事。
你再对比一下用平移的方法,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