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新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
在高密市政协文史委,记者见到这样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有一人一看便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记者看到,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刘冠三陪同孙中山在青岛崂山”。孙中山确实曾于1912年9月到过崂山。那么站在先生身边陪同的刘冠三又是何许人呢?刘冠三乃是山东早期同盟会会员,高密籍。他曾在济南创办《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他还是济南山左公学、青岛震旦公学的发起人,两校都成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参加辛亥之役后,他任山东同盟会副会长、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及国会议员等;护法战争时,被孙中山委为山东招讨使,负山东军事全责,出生入死,1925年病殁北平。
办《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
高密市档案局副馆长李淑芳介绍,刘冠三名恩赐,字冠三,1872年出生在高密县康家庄,少年时聪慧好学,善于交游,有做大事的志向,被召入县城富户家做陪读,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密市档案局提供的一本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选辑》上,记录了刘冠三年轻时的故事。刘冠三祖上家贫,靠人工磨面、开小饭店糊口,到了父辈刘成德时,才由朋友接济,买驴推磨。他幼年时参加劳动,深知农民疾苦。一天,刘冠三在城里崇厚堂,看到收租管家克扣佃农的租粮,非常气愤,挥拳将其痛击,并警告说:“今后再不得无理盘剥他们。”1899年,刘冠三曾参加过高密孙文、李金榜领导的抗击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的斗争。1902年春,刘冠三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他除了认真读书外,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接受新思想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05年,刘冠三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高密县第一个同盟会员。
1906年春,刘冠三和丁耕农集资在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了《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白话报》主要是宣传新文化,抨击清政府对内愚弄欺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不久,报馆被清廷查封,刘冠三被开除学籍,由此引起学潮。学生举行罢课斗争,迫使当局撤换了校董,恢复了刘冠三的学籍。
在济南创办新式中学山左公学
清末,清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兴新学,千百年来的私塾、书院教育让位于充满西方文明色彩的新式学校。在山东创办的中学就是山左公学。这所学校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由刘冠三发起并创立的。
当时,经费无出,刘冠三召集山东师范学堂等校的学生进行募捐,其兴学救国的陈辞得到热烈响应。他的师范同学张世荣回安丘家中向父亲要来一千两银子,慨然捐赠。
为了避免当局刁难,刘冠三事先与革命党人刘东侯、丁鸿芹商量,以二人的名义到提学司申报立案,果然获准。公学成立后,刘冠三自认公学总督,刘东侯任监督,丁鸿芹、酆文瀚及后来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齐芾南、左汝霖、周树标等都先后到学校任教讲学。
山左公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员活动的机关,学校分设示范班和中学班。校舍内仅有教室及教职员寝留室,学生寝处散诸村舍,远者去校二里。无论刮风下雨,刘冠三每夜提着灯笼巡察学生宿舍,奔波泥涂,亦无戚容,与学生欢洽若家人。
刘冠三注重反清革命和民主精神的教育,将学生传阅《晨钟》、《民报》、《革命军》等报刊。为锻炼学生体魄,发其心志,刘冠三率学生步行去泰山。观日出,顾齐鲁,游灵岩,览齐长城遗址,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们完全是自费上学,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求知的欲望很浓,有的还变卖了衣物坚持学习。刘冠三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后来在校学生由二百名猛增至四五千人,且其中有相当一批人还加入了同盟会。
山左公学被封赴青岛办震旦公学
清政府的反动政治嗅觉十分敏感,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他们料定这次办学亦非安分之举,加上外界有一些风言,他们倍加留意山左公学的动静。
山东巡抚杨士骧虽对刘冠三办学宗旨有所怀疑,但是一直抓不到可靠的证据。于是,他采取一面假意捐献白银五百两资助办学,一面令提学司方燕年暗地里找人监视公学,寻找借口,以便取缔。1907年冬,方燕年终于以私学不得开设“法政课”为由,不予该校立案。刘冠三据理力争,方燕年理屈词穷,于是便放出风声说山左公学内有革命党,企图谋反,应予查禁。当时不少刚入学的新生因畏惧而退学。为了保持公学继续开办,刘冠三决定离校。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促使更多的师生离校出走,学校情况越来越糟。1908年1月,山左公学终于被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