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市:德清东部蚌珠历史文化的中心

此图由新市前辈谈鸿儒先生所画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德清东部养珠历史已逾千年,新市一直是德清东部的政治、文化、经济与物产集散中心,对于养蚌采珠这一产业,新市是这一行业的先民祭祀地、交易集市地和接受政府管理的地方。随着国家朝廷更替,政治变革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新市便渐渐发展成为一座东部蚌珠历史文化中心。

德清东部养珠有着天然良塘,四郊布满优良水域的养珠溪漾,先民们在这里养虾育鱼,摸蚌种珠,以渔耕为乐,过着陶渊明笔下的闲适生活。这里百姓邻溪而居,既渔且耕,将河蚌名之为“水菜”,把能够产珠的蚌,称为“溪蚌”。这里鱼类大多呈温和习性,适合河蚌的繁衍。对于本地蚌珠的捕采,百姓有自己的经验积累,明朝新市方志的《仙潭志》有以下记载:

珠,近镇溪河中皆生蚌。其大甚者,间产珠。村民夏月浴于川,捕得巨蚌,时或有珠,圆整净洁,亦有大如蚕豆者,白光焕发,好事者重价购之,广珠盖不足贵也。

这是明朝的新市,有一位新市本地的名士,采风撰笔,对这一带的民间夏月摸蚌、采珠习俗进行了著书述录。这里说到“白光焕发”奇异贵重的淡水珠,它是比海水珍珠的“广珠”更为名贵,所以,那些商人们会“重价购之”。

美味“水菜”的河蚌,进行烹饪的多样化食用,这是古已有之的本地风俗。可以煲汤、可以煎炒,可以红烧或白煮,口味鲜美。所以“夏月摸蚌”,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俗,崇德篆艺学者潘利平先生性本古趣,专刻一方“我性疏阔类野鹤”闲章以铭性情,印刻尚秦汉之风,吟钤三句二年得。每至七月盛夏,他便会纵跃溪漾,摸蚌剖杀烹成美食,并宴邀友朋,新市方外先生常应邀,每每醉扶而归。

新市四郊的先民,不仅早已对养蚌采珠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更是对蚌珠的人工植入技术较早地掌握和运用,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植珠操作技能。一本新市方志《新市镇再续志》中记载更为详尽:

珠出四隅溪漾中,夏月,村民钟管一带,没水取蚌,或得珠三四分以上者,然腰线者比比匀圆者亦不易得。

珠有种者,钟管人有数家能种珠,共法先将泥做好珠子,用油炒好,粘在大蚌壳内,愈年取出即假珠也,串好挂出卖之。又,钟管人有能识河中有真珠否。

上述资料力证了新市方圆数十里的村落,民间早已养成摸蚌养珠的习俗,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百姓智慧等因素,促使本地的养蚌采珠族群形成且代代相传,他们对蚌珠经济收入的生活依赖更为强烈,收入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的存在,以新市为中心的珠蚌历史文化,并应运而生。

笔者以为,本地的珠蚌历史文化,相对来说,它的形成时机要比其它乡镇来得更早。这是得益于以下独到的条件:

一、新市古镇以其地理区位优势,让采珠族群四方来聚。

新市地处江南运河中段,又是浙北水域腹地,新市四郊处溪漾连片,是产蚌养珠的好地方,南至油车、禹越、大麻,北至钟管、千金、菱湖或更远,西至士林、荷叶蒲,东至孟溪和洲泉。养蚌产珠都是天然良场,在方圆三十里内,舟楫来往非常方便,当年南宋文学家张镃对新市一带的风景甚是称绝,写了一篇《新市道中》,写得风清景幽:

野晴天碧共溪长,画样飞来白鸟双。

舟小不禁风罨岸,菰蒲无数入篷窗。

如此绝美的水域是珠蚌潜伏的好地方,珠民驾舟轻飞于河上。新市位居中段,四面会聚也就很方便。新市又是人居热闹、茶肆酒楼鳞列的地方,街巷店坊物产五光十色,而市招高挂、酒幌迎风,更是给每位来客有意外的欣喜。每年临近夏月,摸蚌采珠的日子迫近,那些珠民们到新市来上“南圣堂”祭祀庙神,去摊店茶楼坐聊,交流收获与捕蚌采珠经验,那便是一件满足心里需求的美事。

二、本地居住环境优越,商市繁华,促进采珠族群交流、交易的发展。

新市自晋以后,渐显“人杰地灵”的天人合一的宜居优势。具体来看,新市“人杰地灵”效应,应该得益于西晋一位新市先贤,名为“朱泗”的人所作的智慧贡献。朱泗进行了一项浙北民间历史上旷古未有的水利建设项目,这便是“西河口”治水工程。使新市人居环境得到大为改观,特别是“陆市迁徙”后,人口急骤增加。自此以后,新市的集市商贸迅速崛起,物产的汇聚很快形成。

这里的百姓多从渔耕,所以养蚌采珠的族群,广泛存在于星罗棋布的四野村落之中。新市商市,在元明时期就非常繁华:“比屋傍河开市肆,疏苗盈野间桑麻”。这样的宜居环境,势必会吸引一些养蚌采珠的族群前来居住,他们住在小城上,会得到更多的交易信息,便以蚌珠产销结合,或者向着纯贸易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那些散落在村野的珠民信息相对滞后,他们会依赖于那些贸易商的信息,进行养蚌采珠的生产安排,从而逐步开始出现淡水蚌珠产销分离的专业化。

三、新市的宗教气氛,祭祀民风,让采珠族群逐步形成行业信仰。

新市的宗教气氛一直很浓,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共生并长,促使每一大行业都有自己的信仰模式。作为养蚌采珠的族群是以新市“南圣堂”为祭祀场所,这些养蚌采珠的村民,来这里向庙神点香祈福,期待一年蚌珠丰收。他们会采用各种朴素的祈愿方式,向这位“南圣堂”所供奉的神仙,表达内心遵从天意的敬畏。

说起新市“南圣堂”,它是一处道教建筑,座落于新市南栅日晖桥西堍约五十米处,大门呈“大阳神”光芒式结构,二十四线光芒,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昼夜。房屋面积不大,内供有赤帝像,有人说是神农氏,也有人说是祝融。据传,新市“南圣堂”是新市“五圣堂”组合建筑之一,在清代早期建成。东圣堂、南圣堂、西圣堂、北圣堂、中圣堂,五座建筑均按当年镇栅之关的地方进行设立建造。目前,五座“圣堂”仅留下“南圣堂”一座,现在该建筑已经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圣堂”建筑按道教祀神的规则,代表着不同方向的“五帝”,又称“五行大帝”,或称“五方天神”,分别执掌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及中央的天、地、人之间的玄妙关系。道家认为,“五行大帝”执掌着人类社会的所有,包括大自然万物生长,生活美好与富足,只有顺从“五帝”才能风调雨顺,人间才有平安与幸福。

这里的 “南圣堂”供奉“赤帝祝融”,天帝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在南方的广东福建沿海,采珠人为了出海采集到非常昂贵的南海珍珠,建庙祭祀这位神帝,祈求这位神帝佑护珠民,能够保佑平安,顺利采珠。所以,“赤帝祝融”也就成了本地珠民们心中的神仙,每至养蚌、产珠时节就会前来“南圣堂”祭拜,以祈珠业丰收,久而久之,这里的“南圣堂”就作为本地养蚌采珠族群百姓的精神家园,而“赤帝祝融”也就成了这一行业的百姓内心敬畏的信仰。

四 、北宋设立“巡检司”和明朝洪武初年设立“河泊所”,新市成了区域治安与物产管理的政治中心。

新市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由北宋朝廷率高官亲临宣布成立“新市镇”军事要塞,并专门设立“巡检司”设防驻守。“巡检司”是朝廷加强地方治安管理的重要方式,两宋时期最为盛行。新市四栅的建立也由此开始,城防建设逐年完善,涉及粮仓、兵营、政府办公、城关安保、河道安检等方面,建立宠大的城防体系。城防体系的建立,更为新市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证,在当年盗贼蜂起的明朝,在新市的廿八条街的河道上设立栅栏,早晨在日出时开启,晚上在暮色里关闭。并在栅楼处设兵值岗。“四栅”的建立,为本地蚌珠交易的安全保驾护航,让本地成为采珠族群交易的合法保护场所。

新市“河泊所”的建立是在明朝洪武初年,这是朝廷加强对水域物产征税管理而设置的一种机构。据资料提供,新市“河泊所”水域管理范围非常大,南至大麻,西至下舍荷叶浦,北至钟管等地。官府对这一区域的家家户户每条船实施登记管理,在船舶上立牌铭号,并按其水域的物产状况,按船只进行定额纳税,查封打击和处罚“无牌船”的逃税行为。当年的养蚌采珠也被纳入政府课税管理,被纳入管理的珠民们必须在采珠收获时期,按定额进行课税。“河泊所”的建立,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养蚌采珠的经济秩序,也让本地的养蚌采珠族群的百姓,以新市为中心形成信息交流圈。

综合以上例证分析,新市的珠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政府机构与宗教设施都对这一行业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岁月沧桑、历史战乱的多项原因,很多专业文物类的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都被毁灭,这些宝贵的历史见证湮失在已往的时光中,新市的珠蚌历史文化熠熠闪光,它仍然在那些硕果仅存的史料上,在新市地方志书上,在尚存的“南圣堂”建筑风格上,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芒。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