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浙江湖州新市古镇,历史上又称“仙潭”,那么这“仙潭”之名,究竟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究竟包含了什么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笔者尝试从目前现有的古籍里寻踪觅迹,试图探索找到答案,让“仙潭”之名找到源头。
从历代方志輿地考中,可以对新市行政沿革找到形踪。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纳土归宋”前,新市不属于德清县治地域内,而是归属于当年的乌程县。当时,乌程县域已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初置时的状态,而是经历了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的地域变化过程,其间经历岁月达一千多年。中间曾经冒出一个叫“东迁”的县,分列于乌程之外,新市属于东迁县治,是东迁县的南境。到了公元589年,隋朝灭陈朝之年。东迁县废止,新市复归乌程县。如此,一直到吴越国“纳土归宋”,江南划入北宋版图后,新市设镇,大宋王朝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行政区划大调整,新市至此正式划入德清县治版图,新市的“仙潭”之名,也由此从乌程传入了德清。仙潭,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故以为名。旧经统记云: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始出,俗因谓“仙潭”。文字中“旧经统记云”,是指公元十一世纪初(即公元1000年左右)的两本湖州方志。一本叫《吴兴图经》,史称“旧经”。这是北宋景德到祥符年间,由朝廷秘书郎李宗谔修撰的《诸路图经》书中的吴兴郡部分,故称《吴兴图经》。另一本叫《吴兴统纪》,是由北宋景德年间一位叫左文质的人所编撰,左文质此人曾经在湖州做过“代理长史”一职(相当于“代理副市长”),对湖州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写下了长长十卷的《吴兴统纪》。嘉泰《吴兴志》提及的《吴兴图经》与《吴兴统纪》引载,应该是湖州历史上地方史籍文本的最早记载。据资料分析,《吴兴图经》与《吴兴统纪》均为北宋对湖州行政区划未调整前所形成的历史资料。根据《吴兴图经》与《吴兴统纪》资料,当年的仙潭是在“县东百里”,这就证明这里所指的县是乌程县,当年的乌程县所在地在湖州市内,新市便是湖州东南向的百里之地。这里所说的“隋道士陆修静”,疑因当年隋朝灭陈朝后,东迁废,恢复乌程县制,故将原东迁人的陆修静,误作为“隋道士”,这样的误会,是缘于当年史料匮乏,难于对比分析所致。
“仙潭”之名与历史上一位叫“陆修静”的人有关,而陆修静的生平介绍,历史资料非常少,目前笔者从掌握的资料看,最早出现陆修静民间传说记载的,应为嘉泰《吴兴志》中所记载的“仙潭”一栏目。到了宋末元初,一位叫赵道一的学养很深的道士,写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史称“仙鉴”)一书,其中将陆修静作为一位道家重要人物载入,并有了详细的研究资料记述,始得知其生平事迹概略。才了解到陆修静开始在南京卖药为生,后来避“太史之乱”而隐居江南。但究竟隐居在何处,此书没有具体记述。仙潭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始出,俗因谓“仙潭”。初,修静在乡时,尝没于乌程县东水潭数月而出,因名“仙潭”。从上述三份资料中分析,陆修静因避“太初之乱”时才回到东迁县家乡的,后选择东迁县的南乡——新市,隐居潜心修学。大约住了七八年,才去庐山修筑精舍,终老修行。陆修静先生在新市东潭一侧生活并不是饮酒赏月消闲度日,而是置屋读书,笃好文籍,整理道家著作,穷究象纬,与时俱进地提出道教学说发展新思路,撰稿《斋戒仪范》一百余卷。所以“仙潭“之说的形成,实际上是陆修静的徒辈们对师长研究成果的肯定,是后期道家学者对陆修静高深学养的赞赏,是本地老百姓对陆修静道家学识的崇敬,并引以为骄傲。所以说,“仙潭”之名与道家重要人物陆修静的避“太初之乱”事件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陆修静的所属地考证,目前资料内容相悖,有说隋朝的,也有说晋代的。《西吴里语》中这样表述陆修静的出生籍贯地:但宋末元初的知名道教学者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书中,对陆修静生平作了比较详细的展述,证明其为南北朝时期的东迁人:宋元嘉(公元424年—453年)末,因市药京邑,文帝素钦其道风,作停霞宝车,使左仆射徐湛宣旨留之。先生固辞弗顾,拂衣而去。后帝有太初(公元453年)之难,人咸异之。先生时泝江南,尤嗜匡阜之胜概。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2年),爰构精庐于白云峰下。这里的“宋元嘉”,是指南朝宋的元嘉年间。这段文字讲述了陆修静先“市药京邑”,后“有太初之难,人咸异之,先生时泝江南”的隐居修学的故事。所以,根据陆修静生平事迹考证,应为南北朝时代的人,而非“晋”或“隋”的人,他正是“晋”与“隋”之间的南北朝时代的人,这段时间可谓战事频仍,群雄割据混乱之时。而东迁县治建制,正是从晋太康三年(公元280年)析乌程东向而建,后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了陈朝之后,东迁随之而废,东迁县治历史长达309年。而东迁县废止,到南宋嘉泰《吴兴志》编纂的十三世纪初(公元1201年-1204年)这一时点,又隔了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当年资料利用极不完善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陆修静的出生时间难于考证,或者出现误记,应该可以理解的。根据以上资料分析,陆修静应为南北朝的东迁人,他隐居在东迁县治的新市,既对陆修静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新市也可称为家乡。又符合民间传说所示内容的一般推理逻辑的。从这一事例上也可证实,当年新市是属于东迁之地。“仙潭”传说长期流传于新市民间,这必定与陆修静的隐居有关。也说明“仙潭”之名与当年新市属于东迁县治之地有关。
“仙潭”之名的提出,从历史官方史籍来看,南宋嘉泰《吴兴志》为最早。但就名字传播来看,目前掌握到的资料比较,应该是北宋元佑年间来新市担任监镇时,写下并刻成的《仙潭杂咏碑》。此碑目前是最早见证“仙潭”之名的实物,后被收藏于新市觉海寺的“墨妙亭”内,终因岁月悠长,战争与盗寇、朝代更替等诸多原因,该碑石已散佚,无以觅迹,甚为可惜。目前方志记载中,监镇葛书思是新市立镇以来朝廷派驻新市的第一位官员。他是1073年登科进士,真正的文化人,当年新市在公元1088年,才出现第一位进士。所以,他的到来,对新市文化的推进必定是有功的。由于当年新市民间文化主要受道教文化影响,“新市”之名反被“仙潭”之名所替代了,老百姓对“仙潭”之名非常认同。当年葛书思通过治政,了解到“仙潭”之名的传说,因此才会有“仙潭杂咏”的应景之作。葛监镇深知“仙潭”之名代表了新市民间文化,人们乐于谈“仙潭”传说,这证明新市当年的道家文化已深入百姓人心,大家都以“仙潭”之名而骄傲。这里可以看出,到了葛书思监镇时代,“仙潭”之名已经有了广义的提升,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潭名(东潭别名),演化为新市镇名(新市雅号)的变化过程。葛书思的《仙潭杂咏碑》告诉我们,“仙潭”就是新市。至于后来文人所有“仙潭”之名的引载与应用,都应该是仿效监镇葛书思的做法,而作如此表述。
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新市“仙潭”之名是从陆修静隐居新市一事而发展出来。“仙潭”之名的提出,应该在新市处于东迁县治时已经形成,大约在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而到了北宋新市立镇之后,由监镇葛书思官方记载了这一名词表达,才使“仙潭”之名形成得到基本定局。这一“仙潭”之名包含了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一是新市是古代“东迁县治之地”,二是新市是南北朝道教重要“立说之地”,三是新市是“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无兵革灾祸的“桃源仙境之地”。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