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拓宽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现实地看,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水平。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意味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将逐步短缺。短期内我国的劳动力缺口还相对较低,但长期来看,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大量适龄劳动力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影响不同经济部门的就业。同时,劳动者年龄结构老龄化将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同时也难以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结构。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和水平都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但仍存在供给短缺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逐步提高,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有显著增加,在质上也有更高要求。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的支出和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上作出结构性调整。
还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正在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将导致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将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调整产业结构,并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许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较快。
虽然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76亿人。按照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66亿人,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2000年我国刚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2年。伴随着新一代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养老储备、较强的消费意识和较高的消费品质,这对养老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是老年人口的主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增长到了如今的77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现在人们所追求的长寿,不仅是个体自然寿命的延长,更是有质量、有尊严、更健康的长寿。随着老年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每年会进行健康体检、体育锻炼、不吸烟喝酒、接受养老照护和服用保健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综合以上情况,更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需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一是加强健康意识和健康老龄化的宣传和教育,有效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
数据显示,我国仅有约30%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健康问题大大降低了我国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积极宣传健康养生文化,激发老年人主动健康的意识,既是老年人群体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抓手。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各种基层老年协会覆盖全国80%以上的城乡社区,这些机构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需充分发挥这一组织优势,更好宣传健康养老的科学知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控制健康风险,注重健康投资和健康养生。特别是要培养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自我评价体系,引导老年人具有正确的消费观,充分释放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型服务业发展,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二是不断丰富养老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型养老服务
我国的养老结构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养老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同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现实地看,增加养老服务资源是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和激活“银发市场”的重要出路。近年来,民政部取消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着重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事中事后监管。针对当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现状,只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应着眼于将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中转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与社区开展合作,有效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三是依托数字经济平台发展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包含一二三产业,其中地位更为突出的是第三产业。需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使老年人群体通过养老消费获得对应的养老服务。同时,可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入养老服务的全过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公开共享、供需匹配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推动传统的养老产业与市场相结合,能使其不仅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可以享受相关政策扶持,还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