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特辑】流沙河 ‖ 从袍哥说起—— 为王洪林《俗韵会通》作序言
为王洪林《俗韵会通》作序言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02年第3期
读了袍仪部分,方知袍哥组织之严密,等级之严格,纪律之严厉,风气之严肃,一点也不乌合,俨然是要做大事的。难怪他们在四川做出那样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催生了中华民国。若不是他们蜀中造反,逼使湖北新军入川来镇压,造成武昌起义的大好机会,清朝恐怕还要再拖几年才会垮台。不过,从袍仪过程中同时也能看出种种不大祥之怪相,一是他们言辞之唱腔化,二是他们举止之舞台化,三是他们仪式之繁琐化,四是他们会议之形式化,五是他们结构之极权化,六是他们观念之古代化,七是他们头脑的迷信化。其可笑不亚于洪秀全的那一套仪礼。洪秀全早期在广西搞的革命组织,其行为模式不就是“前袍哥”吗。四十年前的1911年,在川西闹保路同志军,势如破竹,胜利辉煌是他们;四十年后的1951年,在川西闹反共救国军,以卵投石,自取灭亡又是他们。一切事物的价值是正是负,莫不随客观环境和时代潮流之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四川的袍哥值得研究呢。
除了历史研究价值,这类材料还可视作民间文学中的俚俗韵文作品,供专家研究。这正是《俗韵会通》的旨趣所在。书中第二部分题曰惊人炮,第三部分题曰照胆台,总共搜集了半个世纪以前讲唱于民间的圣谕故事底本十一篇,亦俚俗韵文作品也。讲圣谕有异于讲评书,幸勿混淆。评书亦即说书,设座演讲武侠公案水浒三国之类,竦动听闻,快意忘形,听众多系青壮年男子。圣谕则讲唱忠孝节义劝善故事,感化人心,听众多系妇孺儿童。南宋陆游《过赵家庄》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拊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盲艺人说唱大鼓书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类似讲唱圣谕(圣谕也有赵五娘截发的故事)。旧时人家酬神还愿,出钱雇请讲唱圣谕一台。邻里坐聚台下,静听宣讲先生缓缓道来,不时条声悠悠吟唱一段,凄凉动听,余音缭绕于树影夕阳下,亦甚有味。讲到最动情处,妇孺群中往往响起啜泣之声。那些劝善故事,包括《俗韵会通》书中这十一篇,拿现在的眼光看,多不可取。其间鄙陋可哂之处,固不用说,且多愚昧迷信之谈,兼有鼓吹奴性之调,令人难耐。但是,你得承认,这就是民间的小说创作。嗜痂成癖者赞之为瑰宝,数典忘祖者詈之为毒瘤,皆非公正之论。还宜平心静气,阅读之,研究之,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来。再不像样的东西,置之于彼时彼境之中,莫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可资借鉴于今时今境。王洪林有搜集之功,令我佩服。
前面提到的十一篇,其中有一篇《洋奴祭》,原不是圣谕故事底本,当另说之。作者秦立堂,清末举人,书院主讲。你别以为他是个子曰诗云的迂夫子,他的这篇韵文不但嬉笑怒骂,而且是用白话口语写,熟练流畅,机智诙谐,洵佳作也。流传民间百余年了,有幸编入书中,足见其生命力之旺盛。
《俗韵会通》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稍嫌丛杂,但亦有其价值,不妨耐心读之。这两部分,虽嫌丛杂,然皆可以归入应用文类。如各种格式的庆吊诗词,当时作为范本,供人改头换面以应用之。又如各种格式的祭文,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供各种不同身份的生者套用来祭奠各种不同身份的死者,以成礼仪,而尽人伦。又如各种格式的契约、合同、会簿、启事、辞呈、悔忏之类的应用文,莫不具有彼时彼境作为摹本的实用价值。这一部分题曰塾师录,便辱照出一个小小的秘密。当时陋巷中的老儒、衡门下的文士、三家村里的塾师,例皆藏有这些应用文类,以备不时之需,代人捉刀,挣点散碎银两。可叹今之作家,小说、散文、论文、新诗样样随写,就是连一线契约都写不来。曾见房地产的契约,上面写明“四至”,细致精确,惊为观止。大学中文系开有写作课,不知是否也教这些应用文类。
王洪林嘱我作序,谨书如上。
时在2002年3月6日
(本文原载《巴蜀史志》2002年第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