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夜半不是指夜进行了一半,鸡鸣也不是真的指鸡鸣叫……
一天中,表示时间的用词都有哪些呢?
■拂晓、黄昏、半夜,第一想到的便是这些时间用词了,最多,再加个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来表示十二时辰。
其实,自西周开始,每个时辰就拥有许多别称,只是现在,随着岁月的不停迭代,有了更方便的数字时间,我们早已不再使用、也忘记了它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有些还“相见不相识”,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熟悉的古诗词中的时辰吧。
一、夜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有很多人或许直接把它理解为半夜,但实际上,“夜半”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子时(23:00-1:00)的别称,又名子时、子夜、中夜。“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因而寒山寺这时的钟声又被称为“分夜钟”。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漂泊在外的张继在江南水乡格外清幽的秋夜中长夜难眠,当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时,这秋夜是那么的寂静而又凄凉。
作为时辰,“夜半”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当然,“夜半”现在也经常出现于歌名、书名中,如《夜半小夜曲》,只不过已大多是“半夜”的意思了。
二、鸡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这首《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登上了飞来峰上高高的塔,而且听说在鸡鸣时分,在这里就能看到旭日东升。
是的,诗中的“鸡鸣”指的是一个时辰,而不是真的鸡叫。当然,我们知道鸡叫的时间一般是在天将亮的时候,但“鸡鸣”具体指哪个时间,对大家来说却还是很模糊的。
其实,“鸡鸣”就是丑时(1:00-3:00)的别称,又被称为“荒鸡”。作为时辰,“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的“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不过,早在这之前,《诗经》中就多次出现了以“鸡鸣”指代时间句子,如《诗经·齐风·鸡鸣》篇“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就写了天还没亮,妻子就已经一再催促丈夫起身上朝了。(打工人实惨)
三、日入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在这首《饮酒·其七》中,陶渊明摘下还沾着露水的菊花把它泡在酒中,然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太阳落山了,归巢的鸟儿在林中鸣唱,各种动物们也都开始准备歇息,在这样的时间和氛围里,陶渊明想,姑且就这样度过此生吧。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日入”大概是什么时间了。“日入”,又名日落、日沉,也就是酉时(17:00-19:00),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如李白《送别》中的“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到了“日入”时刻,人们(不包含社畜)就开始收工返家,而动物们也准备归巢了。
四、人定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人定”,又是一个需要大家发挥想象去猜测的时辰。其实“人定”就是亥时(21:00-23:00),又名定昏,是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人定时刻月朦胧,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却还醒着,人定即人静,所以也难怪“故故语相惊”了。
作为时辰,“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6月,来歙被蜀人行刺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来歙亲自向光武帝写了表章,“臣在人定的时候,不知道被什么人刺中了要害……”
除此之外,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也曾用“人定”表示时间,“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虽然不知道这个“赤气”是什么,但到了晚上九点至十一点才消失,感觉很神奇的样子。
当然了,除了这些,十二时辰还有很多别称,如寅时(3:00-5:00)又称“平旦”,未时(13:00-15:00)也称“日昳”、“日跌”,申时(15:00-17:00)还被称为“哺时”、“夕食”等。
相对现在表示时间的数字,古代时辰的很多名称或是描绘了天地间的一景,或是阐明了起居作息的情况,虽然没有数字言简意赅,但却生动而又别致。
你还知道哪些时辰的别称,或者包含时辰的诗词呢?欢迎来和螺蛳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