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课前对教材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进行准确把握,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同时还要把握教材的疑难点。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在保证教材意图不变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与较强操作性的活动内容,使得探究活动变得轻松有趣。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使得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趋势下,探究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积极动手,仔细观察,寻找答案,这比直接将实验结论或问题答案抛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1]。由此不难发现要想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小组合作是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形式,要求教育者科学合理分组,做到男女搭配合理,好中差分布均匀;明确组内成员分工。确保实验活动有序进行。对探究活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包括对实验活动准备、操作、总结等三个阶段的把握。

  观察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普遍存在者偏离合作的两种现象即“合而不作”、“作而不合”这与学生自控力差异、认知水平差异、探究能力差异有关。针对此种现状,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多设计一些两人或多人以上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间通力配合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小组间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分工原则,对某个问题环节的相应责任人追究责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合作重要性及合作过程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实验评价时对实验活动的反思与回顾,肯定实验活动的成功之处,发现实验活动的不足与缺陷,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验有效性提高,实验评价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实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表达、实验设计、方法创新、团队协作、科学探究等能力,不要求实验评价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保证评价的真实性。评价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可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如小组自评,两两小组互评,无论是组内评价还是两小组间互评无一例外的都能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学、互助、互促,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才能赋予实验活动价值,也使之该实验活动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得以达成。
  鼓励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精神[3]。例如在证实“摩擦起电”这一理论的实践探究活动中,具体实验内容为,将一枚小铁片在粗糙接触面上持续摩擦微微发热,置于一堆小纸屑上方,发现小纸屑自动吸附于铁片上,片刻掉落下来,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若将头发进行反复摩擦是否会有同样现象发生,其中一位学生将小铁片换成小木块,结果发生了同等效应。
  鉴于每个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个别学生可能动手操作能力强一些,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论或逻辑分析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或实验设计时应结合学生优势对个人任务进行合理划分,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安排心思细致,思维严谨的学生负责实验活动中易于出错的相关环节,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控制实验活动过程,观察力强的学生负责将实验中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详细记录下来,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后期实验数据的整理及实验结论的推敲。
  作为科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生科学素养及各种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学生表现的优劣,同时也与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全力发挥自身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实验活动中有着密切联系。施教者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心理行为特点深入思考,关注细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以实现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实验活动有效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