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量再破1.3万亿斤,中国粮食何以连续17年丰收
中国粮食产需维持紧平衡态势。在各类粮食大都实现丰产的同时,小麦、玉米、稻谷及大豆也达到了历史性的高价格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总产量为13390亿斤,同比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12月10日时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
作为“压舱石”,丰收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一系列冲击下,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且产量创历史新高,成绩来之不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对《财经》记者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随着中国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中国仍将持续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局面。
丰收的基础
中国粮食产量今年亦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本条件,是夏粮、早稻、秋粮的增产: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857亿斤和546亿斤,同比增加25亿斤和21亿斤;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67亿斤。
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透露的数字:分品种看,在谷物中,稻谷、小麦产量增加,玉米略减。谷物产量12335亿斤,同比增61亿斤,增长0.5%(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比上年增加13亿斤,增长0.5%)。
粮食单产同样在增加。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
分地区看:中国大多数省(区、市)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26个增产,其中,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新疆粮食产量均增加10亿斤以上。此外,中国今年继续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籼稻最低收购价,也间接促进了双季稻面积恢复。
以中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为例:其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超2.155亿亩,比上年增加78万亩。2020年春耕前,黑龙江就提前通过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省财政安排1.2亿元支持水稻集中浸种催芽、1亿元支持农资企业复工复产、2500万元支持病虫防治监测点建设。
在此值得关注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其一,2020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同比增加了1056万亩,增长了0.6%。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至少连续减少了4年。“止跌回升”背后,是对增加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相应出台,通过压实地方对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与提高。
其二,采取各项措施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也是今年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具体来看,2020年中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同比增加176万亩,增长0.1%。其中,稻谷4.51亿亩,比上年增加573万亩,增长1.3%。中国之所以要这么做,按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一位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保大米,是保口粮供应的抓手。”
其三,在谷物生产中,玉米产量5213亿斤,比上年减少2亿斤。而豆类、薯类产量均增加。豆类产量458亿斤,比上年增加31亿斤,增长7.3%。其中,大豆产量392亿斤,比上年增加30亿斤,增长8.3%。薯类产量597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增长3.6%。
之所以要将作为谷物的玉米与豆类相提并论,是因为在玉米及大豆的生产关系中近年来呈现出了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为降低大豆进口数量,农业农村部2019年出台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但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新种一亩大豆可能会减少数百斤玉米产量的现象。
按照李锁强的介绍:2020年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基本稳定。而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4亿亩则同比增长了4.7%。受大豆振兴计划政策带动,大豆播种面积1.48亿亩,比上年增加825万亩,增长5.9%。
受产需缺口及进口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的玉米价格呈现出波动增加、整体上扬的态势。而这也给如何调控增添了一定的困难。此外,中国虽然实现了谷物的基本自给,但在部分学者眼中看来,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粮食安全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也就是解决“吃饱”问题后,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转化为饲料粮安全问题以及肉类产量与价格问题。
按照农业农村部数据:10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1.5%,已连续13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增长26.9%,已连续9个月增长。国内畜禽养殖持续向好,饲料粮需求稳步回升。随着国内的生猪养殖逐渐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近日的预计:2020/21年玉米产量加进口与玉米消费需求间仍将出现1500万吨左右的缺口。产需缺口将通过投放库存、品种间调剂弥补,加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及其团队在近日出版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一书中的判断: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由口粮安全转变为饲料粮安全,本质是肉类安全、食物安全。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须进口,这是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局面。”
增长的挑战
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足、供给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大多数三农学者眼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基本盘”。
但随着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中国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在各类粮食大都实现丰产的同时,中国的小麦、玉米、稻谷及大豆也达到了历史性的高价格。
因此,在2020年丰收已成定局、国际粮食局势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尚不稳定的局势下,中国已在采取措施安排新一年的粮食生产。
这些措施仍将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度进口以调剂品种余缺。而以强化政策供给力度为核心,“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库存、稳价格、稳供给”,则是粮食安全调控思路的重点。
以短期政策为例:中国近日相继发布了提高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严禁耕地非粮化等一系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策。
一系列的中长期政策仍将继续执行。以2020年中国多地遭受的洪涝灾害为例,便凸显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产稳产田,以“排水有保证,用水有保障”的土地装备水平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确保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成5683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80万公顷。2019年中国耕地质量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叶兴庆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增加对重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也成为中国近年来稳定粮食安全的一项重点举措。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指出: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此外,为稳固粮食安全,中国依然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走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一方面,粮食增产难度加大,持续保障供给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的压力也较大。
“城市里1瓶水两块钱,1斤粮食可卖不到这个价格。猪肉涨个几块钱说暴涨,粮食涨个几分钱也被说暴涨,帽子一样,可实际上的收益哪能一样?”山东的一位农民就如此形容称,“每斤粮食涨价2分钱,1000斤粮食多卖20块钱,每家几亩地,每年多增收百八十块钱。”
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党组专题会议透露的消息则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将呈现“工作再加力,手段再加强,措施再抓细,督导再抓实”的特点。
为继续实现丰产,具体而言要分品种制定工作方案,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要分区域提出面积、产量分解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机制、投入保障、技术路径等;要加强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关键农时,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和农技服务。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及早制定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有针对性地做好科学防灾减灾工作等。
针对上述种粮收益提升问题,“要抓紧研究谋划加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稳定种粮基本收益,让农民有钱赚,让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此次会议也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