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平先生在中医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
但凡了解过一点中医的,都会觉得中医是好东西,和西医相比各有优势。但是实际生活中,中医和中医院的存在感还是比较弱。往往是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才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想找中医试一试。也是因为大家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够,导致好的中医医院和中医医生都比较少。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应该怎么办呢?丁小平先生用自己的重大理论创新(参考《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1.中西医结合的探索造成了中医西化
自从新中国成立,从最高领导人到具体的医学领域之内都在思考和讨论中医和西医关系的问题,并且将中西医结合作为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在此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如何将中医现代化,又如何将中西医结合呢?人们往往认为将中药确定组分,明确药方和中药的作用机理,让中医治病的过程变得更“科学”就是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大夫在治病的过程中用西药,用手术等西医治病的方式就是中西医结合。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太准确的。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哲学体系之下的两个学科,治病的时候要么用中医思想治病,要么用西医思想治病。能治病的不仅仅是药,更关键的是怎么用药。中医是整体观,西医是还原论。研究中药的确定组分和分子级别的作用机理这样的工作实际是以西医的思维要研究中医的内容。而中西医结合的实际结果,是中医医生尝试用西医的思维来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
我们要做的是改善中医的疗效,而不是放弃中医自身的思维方式。所以正确的中医现代化方向,是将中医理论本身进一步优化,从而整体上提高中医的治病疗效。
丁小平先生深刻的指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问题,并且从根本上区分了中医和西医的不同。这对于中医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只有沿着中医原来的思路,合理的添加现代元素,才能让古老的医学重新焕发光彩。
2.中医真正的问题在于理论体系
中医自身发展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来看,人才紧缺,传承不足,中药质量不稳定,宣传不够等等都是问题。但是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深层次问题只有一个:整体来看中医的治病效果不够好。的确有一些医术高超的医生,也在一些方面中医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这是局部,整体情况就是,一般水平的中医医生用传统中医的手段看病,相当多的病是没有效果或者见效慢的。
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同样是学中医,有些医生能医术水平很高,但是大部分医生看病效果不够好呢?这就涉及到了问题的根本:中医的理论体系还停留在两千年前,到今天《黄帝内经》上的东西已经不太够用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能诞生完整的医学,这是一项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但是受时代所限,那个时候的医学是比较粗糙的,只是描摹一个形象化而且粗略的框架。所以才会出现好像稀里糊涂把病治好了的感觉。在古代,有医生治病总比没医生要好很多,所以中医传承千年不衰。但是现在面临西医的竞争,整体来说在疗效上确实相对不足,所以会出现整个行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而丁小平先生以哲学和现代系统学为工具,对中医理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从而建立了现代中医学。这种理论创新不是提出一两个有益的观点,而是直接对《黄帝内经》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四气五味理论进行了发展,系统而全面。因此这个理论体系对于指导中医疗效的提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3.现代中医学的具体内容
八纲辨证思想是具体指导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在描述人体这个系统偏离健康态的具体指标。我们对这个系统描述的更加到位,那么后续的调整就能够更加有效。所以现代中医学辩证不能只局限于“八纲”,而应该增加其他的指标。并且除了成对的范畴之外,还必须增加单一的范畴,比如气、血。经过这个调整,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法则的准确性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药性的四气五味和归经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的天才性的理论描述和设计。但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依据原理而对四气五味思想做出延伸。比如不一定是四气,可以区分的更加详细;同理也不一定是五种药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西药同样可以确定气,味及归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西药运用。
阴阳五行和生克乘侮关系同样也是在古代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核心原理就是相生相克,而不一定限于“五”这个数字。比如五脏六腑其实是十一行的关系,其中的联系复杂程度是远高于脏和腑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在五脏六腑之外,人体还有很多组分同样遵循类似的规律。所以需要重新用形象逻辑相对更精准的表述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现代中医学相对传统中医学一些重要内容的改进思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内容,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丁小平先生实现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守正创新,是中医现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中医的核心问题的指出,到中医正确的发展战略的提出,到提出完整的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丁小平先生为中医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