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姿高节欲凌云——咏竹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还有以竹为名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等著名文化名流。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不但四季苍翠,而且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慨。古语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三国演义》),用以赞誉人的气节。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在古诗词意象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那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赞赏。
中国古人之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题为《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诗,前四句是: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这最后一句说的就是王子猷。《世说新语》另有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看到一户士大夫家种有好竹,于是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预备款待,不想王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就留下做客,尽欢而去。王维化用此典说“看竹何须问主人”,正是表达对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事关系之上。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种竹斋》中赞道: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
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诗中赞扬了王子猷“一日不可无竹”的潇洒,赞美竹叶凌雪傲霜不改绿色的坚贞。最后一句借西晋豪富石崇的珊瑚树作对比,表现傲雪之竹的高雅脱俗。
南宋理学家朱熹身体力行,亲自种竹南窗外,他的《新竹》诗云: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我种南窗竹”,让人想起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而其境界又不尽相同。种豆本为果腹,种竹则为怡情。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竹子发芽抽萌,诗人体会到的是自然的厚德载物与泥土的芬芳活力,俗情怎不为之一扫而空!
宋代文学家苏轼酷爱竹子,写有一首咏竹的名诗《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来看,于潜僧居的绿筠轩,栽种着一大片清幽的绿竹,让人神往。诗里,诗人忽出奇想,以吃肉和看竹作为对照进行议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肥和雅两者不可兼得,衡量下来,宁可使食无肉而瘦,不可使居无竹而俗;原因是人瘦可肥,人俗难医。旁人(俗士)如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俗还似痴?”那末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于潜僧名孜,字慧觉,出家于于潜县南首的丰国乡寂照寺,寺里有绿筠轩,遍栽绿竹。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绿竹之美,也不写游轩之乐,而是凌空落笔,生发高论;而于潜僧及其绿筠轩的高雅出尘,于此不难想见。也体现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子,与苏东坡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情操相契合。难怪苏东坡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言,有咏竹的“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之叹,有王徽之观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之瘾。
竹之性刚柔并济,清正有节,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虚心,其品格之超卓,举凡世间草木,实无出其右者。君子爱竹,正是心仪它绝伦无匹的格调。作为“岁寒三友”,梅代表“傲”的精神,松代表“坚”的精神,竹则代表“韧”的精神,在磨难继踵、痛苦蹑迹的人间,它们都自圆而为一种生命的境界。
在咏竹诗中,有的赞美竹子的挺直,如宋代诗人韦骧的《咏竹》:“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有的赞美它的节操,如唐代诗人元稹的《新竹》:“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有的赞美它耐寒,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有的赞美它的虚心,如元代诗人曼硕的《雪竹初霁图》:“已旧尚离破,连朝被压欺。虚心与真节,惟有太阳知。”清代诗人汪士慎的《盆竹》:“有节不干云,虚心抱幽独。”唐代诗人岑参的《范公丛竹歌》,赞美竹子的守节、虚心、抗寒:“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北宋诗人宋祁的《竹》,将竹的修、直、节、空融为一体: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第一句写竹修长挺拔,出类拔萃。第二句写竹的挺直孤傲,每枝都独立不成群的性格。“辞卑”,拒绝低头,与后句“有节天容直”呼应。“节”,有气节。由于竹的气节高尚,上天也容许它直立向上。最后一句写竹的虚心,对竹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安徽当涂县北有座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慈姥竹》表示赞美: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诗的意思是: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的确比凤凰的歌声要好。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诗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贞心常自保”的高洁情怀。
再看唐代诗人孙岘的《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
诗中不仅写出了竹子外形的清秀洒脱,也写出了其性情的飘逸超然。赞美竹枝劲抜,神清骨瘦;竹叶青翠,经冬不凋;竹节坚韧,遇风不折;竹影婆娑,清秀中透着几分潇洒。表现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与依恋。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别具一格: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王安石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爱竹、栽竹的诗人。幼年随父王益在江南各竹区度过,任官职后,在南方各地巡视,每见竹林,往往吟诗,因此写下不少咏竹诗。这首咏竹诗将诗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面。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一条小路,四座凉亭,竹影风韵,兴味深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人们喜爱竹直而有节,生来清瘦,更赞其越老越刚。这实际是诗人自许。“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与野草一起承受过雨露滋润,却与松柏一起耐得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关键是在这最后一句,诗人与弟弟一起坐在竹林亭下消遣,一番感叹之后,告诉他弟弟,要珍惜竹,不只是享受美景,更不要乱砍,要物尽其用,让他发挥作用。
这里有个典故:伶伦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把竹送给伶伦,以学凤鸣,比喻要珍惜人才,要让人才不仅徒有其表,更要让他发挥其真实的才干。
历代文人的咏竹诗,多是赞美竹的风骨,王安石咏竹,却多了一层意思,要惜才!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诗的意思是:竹子的气势盖过冰雪还有余,我在江边见到了它如列仙班的清瘦身影。清寒都钻入人的骨骼之中,而竹子上一点尘埃也没有,还是那么美丽。溪水的反光与竹子的翠色相得益彰,走到溪桥边时竹子的美更加奇丽。面对着这美丽的竹子不要说不吃肉而变瘦,就算关着门饿十年也能忍受。
全篇都在赞美冬天竹子的美丽,结尾套用苏东坡论竹名句,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极端喜爱之情。
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很强的哲理性。他晚年时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诗中“日写”、“夜思”阐明了写作要勤写多思的道理。“削”“留”则启发我们写文章应删繁就简,使之脉络清晰。“生”“熟”两词启示我们文章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才会成为好文章。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无成竹”,这也许是对他的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热情赞美竹子宁折不弯的精神。而竹子的坚定、挺拔、苍劲,又恰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一生正直不阿,所以他笔下的竹子显得坚定、挺拔、苍劲。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郑板桥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十二年知县,在做下层地方官时,为官清正,这期间的咏竹诗可以反映出他的“为官之道”。如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写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他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他对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小事都十分关切,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情,实在难能可贵。此诗借画竹陈民情,将以往咏竹诗中风流雅士的孤芳自赏荡涤殆尽,极大地开拓了咏竹诗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