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书的创作过程中,有一种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一般人都知道,行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感。所以一些人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刻意追求行书的“行云流水”之感,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缺乏常年临帖的功底,很容易把行书写得很“轻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行书看上去龙飞凤舞,潇洒流畅,实际上笔画轻飘,缺乏力度感。实际上,行书的轻盈流畅是建立在沉着稳健的基础之上的。
苏东坡曾评价米芾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从苏东坡的这段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篆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应该注意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沉着和痛快,或者说是稳健和痛快。实际上,写得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将沉着和痛快这两个对立的因素很好地统一起来,使书法作品看起来既稳健沉着,又痛快流畅,这一点在行草书书写的过程中反映得尤为突出。写得好的行书、草书作品必定是将沉着和痛快这两个对立的因素进行了有机的统一。首先在临帖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笔画都要要写到位,起笔、行笔、收笔既要有力,又要轻盈飘逸。其次,在行书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做到笔笔力透纸背,这样自然就避免了笔画轻浮和油滑。在从行书临摹到行书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从集字入手,以字帖中的范字组合成诗词、文章、对联等等,这叫集字式创作。在集字式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是机械地将字帖中的范字原样背写出来,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一种问题,即上下字不连贯,左右之间的字势不协调,整篇字自然就难以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不但每一个字的笔画之间要有呼应,更要注意上下字之间的贯气,这样就需要在行书集字式创作的过程中,将字帖中的范字加以调节,将范字的大小、长短、宽窄、肥瘦加以变化,以达到上下贯气、左右协调的目的。所以,在进行集字式行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调节,既要使我们书写的行书保持字帖的原意,又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它们背写出来。当然,随着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集众家之长,创造出自己新的面貌,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终生的努力了。在行书创作初期,还有一个问题是很普遍的,即将几家完全不同风格面貌的范字生拼硬凑在一起。曾经有个学生练行书数年,学习了王羲之、米芾等不同作者的行书,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便将所练习的多家不同风格的范字组合拼凑在一起,当他的老师看到他的创作的时候,告诉他要注意理解两个概念,即“混合”和“化合”。混合即以上所说的将不同风格面貌的范字强行拼凑在一起,这是不可取的,艺术需要统一面貌,不能机械拼凑,而“化合”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正确方法,不管你临习了多少家不同风格的字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将所有的范字统一成一种风格。清代姚孟起曾经说过: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入帖时要尊重原帖,尽可能使自己临写的字在风神气韵上接近原帖,而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主观的调节或创造,切不可胡乱拼凑。所以,一方面大家在临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步骤,尽量做到“先精一家,继采众美”,先不要广泛临习各个名家的作品,最好是先集中精力学习历史上某个名家的一种字帖,即“一家一帖”,做到精益求精,然后再学习这个名家的其他字帖,最后再广泛临习多家字帖,这就是千百年以来最合理的学习步骤。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临习了多种不同作者的字帖后,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特点风貌的字进行统一,切勿生拼硬凑。艺术需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行书创作尤其如此。在行书的创作中,还有一种问题值得重视,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正文、款书、印章三个部分。正文是书法作品的主体部分,款书和印章也是一件书法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在初期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往往对正文非常注意,会努力写好正文的每一个字,但在书写款书的时候,会有一种很随意的心理,往往信手一挥,回到“自由体”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正文与款书不和谐,就像是两个人写的字。殊不知款书也是一件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款书与正文相得益彰。因此,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书写好款书的每一个字,保持款书与正文的风格特点统一。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大家非常容易犯以上列举的几种毛病,对于书法的学习,从来没有人能一蹴而就,总是不断地在改正错误中前行。本文的一些观点,虽然有些是老生常谈,但也希望带给书法爱好者们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