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能不能在首联颔联颈联连续用典|兼谈不懂装懂。

今天说这个话题,源于我在头条发表了首《七律·读史有感》小诗后,引发的一番争论。

一、先扯点破事

我看书后有所感,遂成《读史有感》小诗如下:

莫笑书生无大用,长门金赋宠红颜。

晏安天下六奇计,绥靖边关五饵言。

三士争桃丢性命,卧龙运策赚江山。

以文载道德威举,笔底风雷动九寰。

发到头条后,有个大神留言:第二句用典是错误的,莫笑书生无大用,运筹帷幄五千年,这才叫行文。

(大神很自负,我写得才叫行文)

我看了后,也没想用典对不对这事。心里一笑,这哥们作对联作多了吧。

回复:能的话好好读完。书生的用处不只是运筹帷幄。不要看了第一句就诗兴大发,跟顺口溜似的随口而出。惜墨如金。我这不是对联。

大神说:你没理解我的意思,我在说行文,没说对联。

说:你那个运筹帷幄五千年,已经把话说完了,再写啥也没有用了。不管写什么都一样,你得一步一步地往起走,到最后才是高潮,戛然而止给读者以遐想。你说你那不是对联是啥?

大神说:你只是不懂行文而已。

交流到此,我其实也特想知道大神对行文方面的阐述,“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也许真有高论,不妨听听,咱也学习学习。

于是说:都说得这样明白了!不过我真心喜欢你质疑的精神,放开讨论,也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共同进步!

大神好像不屑为伍:这不是讨论,是行文的错误。诗虽无定法,起承还是要得,颔颈联来引典,尾联表意。

大神气势压人啊,好吧。

于是我回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给你找个首联用典的看看吧,行文与首联能不能用典有什么关系?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宋)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沈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

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

举完首联能用典的例子后。画风变了:

大神说,我给你讲,第2句和3456句不能同时用典,这叫行文。怎么这么拧呢?

原来大神又说这才是行文啊。我有点懵了。

我是真不高兴了,便回复道:

谁给你规定的?我这本身就是读史有感,当然要把历史上的相关典故列举出来啊,否则的话也不要注释了。还非要让我再给你找个例子?你这一会一出的,先是首联不能用,找个例子吧给你看吧, 又说2和3456不能用。整天弄得自己很潇洒,什么文无定法大白话的。现在看来你这是嘴硬,该遵循的不遵循,真正的是胶柱鼓瑟。到此为止吧。你就不是真正的讨论,是在哪一味的瞎咧咧。

大神说:不懂还不谦虚。那就无语了。当你将来有一天或许会写诗了。你会记起今天的讨论

(这会又是讨论了,大神之心难测啊)

我回复他:鉴于你的无知,给你再举个通篇几乎用典的诗吧,懂与不懂不是自己封的。我们可以讨论但得用实例说话。没有实例用名家的理论也行。但不要别人举例子了,还拿歪理在哪跟人犟。那就真的没意思了。看看这个: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大神又说了:你举的这2列正好说明你不懂诗的行文,当你把这2首诗的行文弄明白后,你就晓得了。抬杠无用,时间会证明的。慢慢领会何为行文吧!

你一会说行文是首联第二句不能用典,一会说2和3456句不能同时用典。等我例子举过了,又云山雾罩的这样的说。究竟什么是行文?于是,我就回复他:

敬等你写篇行文的文章,希望逻辑上能通,有说服力,不是自高自大无知的在哪瞎咧咧。你说我这首诗写得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我当你是跟我一起讨论,共同进步了。你一会了首联不能用典,我举个例子吧,又是说不能连着2345句子用典,我再举个通篇几乎用典的例子吧。你又云山雾罩什么行文行文啊。你倒是说点干货啊?还什么等你会写诗了就明白了。你这都是哪跟哪?你这不是讨论。消遣消遣别人有意思?

大神虚晃一枪:你不懂就慢慢学吧,争论无意义,以后你会明白我的话的。

大神,你什么也没说,我能懂?你说的,我例子都举遍了。这不扯淡?

我是真正地怒了,后来就怼他了:你半瓶子不满就别晃荡了,跟别人说话注意点措辞,什么懂不懂的,你懂什么呢?!我先前还以为你真能说出点东西来,那也算,咱学习学习。过来过去就是空洞无物的那几句话,没半点实证也没半点理论。说话也没半点逻辑。你就别愣充大神了。一个付梓都能让你所谓汉语言本科的愣个神,我算是服了。以后不要聒噪了。最后两个字不认识的话去查字典。不送,出门左拐。

大神不高兴了:君无写诗天赋,鉴定完毕。

这个倒是必须承认。

大神终于明确地完整地放了个屁!

二、正文

其实,在与大神的对话中,我已经举例说明了七律用典是没有规定那能用那不能用的。即便如此,我们再来看首“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典”的七律,以求进一步论证:

李商隐《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的前六句连续引用典故,写古今六种伤心流泪的场景。分述如下:

第一句“永巷”来自《三辅黄图》记载:“永巷,宫中长巷…有罪者。”第二句“风波”来自乐府《乌栖曲》记载“采桑渡头碍黄河 ,郎今欲渡畏风波”。第三句“竹痕”来自《述异记》记载“尧之二女相与恸哭,沾竹。”第四句“岘首碑前洒几多”来自《晋书·羊祜传》记载:“于岘山……望其碑者莫不流涕”。第五句“紫台”来自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第六句“楚帐”来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项王泣数行下。”以上六句平列六典。

王维的《老将行》几乎也是通篇用典,有兴趣的诗友可以自己去看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一点题外话

诗友之间本应该是充满善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我在头条就遇到了林半山老师这样德高望重才学渊博的长者,他在私信中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出我诗中的毛病并指导我,真的很让人暖心。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浓浓的诗友情。我有时候也在私信中提醒诗友哪儿有笔误了,而且碰到的诗友也都挺好的。

怎么就碰到这么一个大神了,我真不知道他哪来的优越感。你有何德何能?一开口就妄下定论,弄得自己人模狗样的。

我觉得头条和社会一样,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自重,学会尊重别人。

这位大神不仅学识浅薄,而且非常不礼貌,一开口就是什么“你不懂”“等你学会写诗”之类的扯淡话。你让他说,他又说不出什么道道,还装出一副很高深的样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主页看看,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这样的人就是装X,而且很令人讨厌!

真心希望头条少点这类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