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水浒”的三层含义,才能读懂《水浒传》!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虽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那般爱好研究者那么多,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作。

但是,我们知道《水浒传》讲述的是梁山好汉起义造反之事,为什么书名叫做“水浒”呢?“水浒”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水浒”之义,是我们读懂《水浒传》的一个关键所在。要明白“水浒”一词,要从字面含义、典故含义、文化三个层次来理解。

字面含义

“水浒“一词的字面含义最为简单。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水边”的意思。

何为“浒”,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浒,水厓也。”《尔雅·釋丘》也说:“岸上滸”。

而在《诗经·王风》中,也有“在河之浒”的句子,说的也是水边。

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水浒传”的意思,就是“水边的故事”,也就是指水泊梁山。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水浒”之“水边”之义,并没有把“梁山”的含义包含在内。还要弄明白“水浒”的典故意义。

典故含义

使用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点。典故可以把一些复杂的含义,浓缩在简单的几个字之中。

在书名中使用典故,暗含书的主旨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清代袁枚有《子不语》一书,“子不语”出自《论语》。《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读到书名“子不语”,我们就可以推知书中所写是“怪力乱神”之事。

而“水浒”也是有典故的。

我们要弄明白《水浒传》中“水浒”的含义,就要找到“水浒”的出处,明白它在原始文献中的含义。

“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緜》: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古人在写诗、作文、命名、交谈等等行为过程中,引用“诗书”(这里的“诗书”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诗经》和《尚书》,两部儒家经典),是一种最典雅的文化行为,所以我们会在古典文献中看到很多“书曰”“诗云”。

《緜》这一篇记载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后被尊稱為太王。)——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的故事和周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维护周人美好的声望,赶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制度,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诗。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bīn,同“豳”),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从《孟子》所载来看,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之时,是翻越梁山的,因此《緜》中“率西水浒”之义,隐含着“梁山”。这才是这部小说得名“水浒”的真正含义。

文化含义

此外,水浒所指的水边,在含义上也与“朝廷”相反,形成了“在野草莽”和“在朝为官”的对立。所指的就是,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好汉英雄。

《水浒传》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贪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绝路。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在水浒草野,最终又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明白“水浒”与”朝廷“的相对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明白《水浒传》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