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启:李鸿章苏州杀降的真正主导者,献计不久后重伤不治

苏州杀降一事可以说是李鸿章政治生涯中一个污点,也是一直被人嘲笑的把柄。李鸿章凭借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以及剿灭捻军的功劳得到清王朝的重用,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股肱之臣,而他老年时也常常向人提起自己中年时期的“武功”。

1896年,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开始了自己访问西方国家的旅途。在德国,他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与铁血宰相俾斯麦相谈甚欢,然而,当谈起自己平定太平军和捻军的成就时,俾斯麦说他们不会以残害同胞为荣,更不会不会把杀害俘虏作为功劳。一句话中,嘲笑之意浓浓,直指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一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当时李鸿章是如何反应,有没有替自己辩解。

在中国历代观念中,“杀降不祥”,李鸿章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人,难道他不懂吗?为什么他还是在苏州做出了杀降之事。当我们去寻找真相的时候,不难发现,程学启才是苏州杀降的真正主导者,是他的游说让李鸿章同意杀掉在苏州投降的数万太平军。

程学启何人也?为什么要李鸿章除掉投降的太平军?

程学启,安徽人,太平军到安徽时他成了其中一员,凭借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的升官,一直做到“弼天豫”,很得“受天安”叶芸来的器重,叶芸来将自己妻妹高崇善嫁给程学启,不过程学启后来被清军要挟,率军投了曾国藩,之后更是成为李鸿章的心腹。

李鸿章率军进攻苏州,太平军中将领纳王郜永宽等人为了自己的性命和前途杀了慕王谭绍光,开门投降,苏州落入李鸿章手中。纳王郜永宽等人投降是有条件的,负责谈条件的正是程学启。苏州投降之前,纳王郜永宽等人和程学启在洋枪队队长戈登的见证下达成一致:淮军保全投降太平军的生命,郜永宽可以得到二品总兵武职,其他降将给予副将官职。

苏州全城太平军投降后,纳王郜永宽等人找到程学启要求自己等人依旧留在苏州城中控制各个要塞,并且要求程学启兑现数日之前的许诺,“乞公(程学启)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纳王郜永宽等人要求,令程学启非常厌恶,如果按他们的要求,无疑苏州城的控制权还是在这些降将手中,淮军真正控制的只有苏州的一小部分,于是程学启假意安抚众人,自己则是连夜去面见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将投降的太平军杀掉,以绝后患,“公阳许诺,语云官等:旦日出谒巡抚,遂还军密白李公,请诛八人者以定乱”。

当时淮军从上海出发,一路上夺下的城池并不多,与苏州相邻的常州、嘉兴等地均是太平军的势力范围,李鸿章认为杀降不祥,并且也不利于日后招降其他地方的太平军,“李公愕然曰:杀已降不祥,且令常嘉贼闻风死守,是自树敌,不可”,“鸿章谓杀降不祥,且坚他贼死拒心,未决”,程学启见李鸿章不听自己的意见,直接威胁李鸿章: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干了,回老家去。脱下官袍之后的程学启还是苦口婆心地进行了一番“劝谏”:城中有那么多太平军,我们淮军才多少人,他们一天会吃掉我们很多军粮,他们投降我们提了这么多要求,很明显就不是真心投降,日后反叛,杀我们士兵,那如何是好?他们如果李公一定要三思啊!

或许是程学启的劝谏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李鸿章不愿意失去程学启这个左膀右臂,李鸿章同意程学启的提议。当然,还有一种说法,程学启杀降一事完全就是瞒着李鸿章,自己一力主导的。

公(程学启)曰:“某极知杀降不祥,然不杀此八人者,苏城终不可得,虽得之不安。吾宁负贼,不负朝廷。”李公不得已许之……公(程学启)曰:苟见听,请依某指挥。

于是,程学启为李鸿章定下杀降的计策,李鸿章在淮军大营中设宴款待太平军的降将们,席间李鸿章让八名军士捧出八套官府和顶戴送给他们,而后起身离开,让程学启陪他们吃酒。李鸿章前脚离开,程学启一示意,藏在屏风后的伏兵冲出,纳王郜永宽等八人当即毙命。如果纳王郜永宽等人被杀的消息传入其他太平军耳中,必然会反抗,程学启干脆把其他投降的太平军也一并处置了,太平军被淮军收缴兵器,关进双塔寺后院而后被淮军屠杀。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这一次苏州杀降足足死了两万多太平军将士。苏州投降之前,程学启与纳王郜永宽等八人达成协定时曾经发誓,如果违背誓约,必死于乱兵之中。很快,程学启的报应就来了。苏州杀降次年,淮军进攻嘉兴,程学启率军攻城时被打中头部,不久之后伤重不治而亡,“三年春,进规嘉兴……挥军肉薄而登,忽中枪贯脑……寻以创重卒於军”。

参考资料:《清史稿》、《程忠烈公神道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