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才华,亡于功利——李斯的悲剧,何时不再重演?

生活没有多少新鲜事,都是历史在重播。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说要“ 以史为镜”,告诫人们,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治国理政,都要多吸取历史教训,少干糊涂事。我们今天从李斯的一生际遇里,汲取些什么呢?

一、处底层,渴望出人头地

李斯,楚国上蔡人。此君一生有两大特点,一是有才华,水平高。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二是功利心极重。李斯从厕鼠吃粪便,仓鼠吃粮食,联想到不同环境、不同社会地位对人尊卑贵贱的影响。进而认识到,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潦倒。最后得出结论:地位卑贱的人一定要博取功名改变命运,出人头地。

李斯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李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李斯,一个不愿过平淡生活、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李斯,信心满满的出发了。李斯在荀子那里学成帝王之术,便直奔秦国。先做吕不韦的门客,后当秦王嬴政的侍卫,终于来到了秦国权力的中心,为一展宏图找到了最好的舞台。

二、凭才华,实现平步青云

颇通帝王之术的李斯做不了帝王,但可以服务帝王,成就帝王。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斯的才华,遇到了识货的买主——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

秦始皇

有备而来的李斯初到秦国,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继位。李斯所学,好像专为嬴政而备。“建议狂人”李斯立即开启了这对君臣互相成就的辉煌历程。

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李斯的才学不是浪得虚名。围绕秦王的统一大业和中央集权,他为嬴政提了一系列的建议,这些建议及时、实用、很有价值且影响深远,而且大多都被嬴政采纳,李斯也随之平步青云。

(一)上《论统一书》,建议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还是嬴政侍卫的李斯,就利用职务之便,上《论统一书》,劝秦王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勇敢的担当起“天下一统”的历史责任。李斯的建议深得王意,坚定了秦王得信心,更激发了秦王统一天下的豪情。秦王接受建议,李斯由郎升长史,不久拜客卿。

(二)上《谏逐客令》,建议集天下英才,服务统一大业。背景是:韩国水工郑国帮助秦国修灌溉渠(郑国渠),后来发现郑国是韩国派来以修渠为名,消耗秦国力的间谍。嬴政受一些贵族权臣的鼓动,下逐客令,将来游说的、做工程的“外国人”统统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颇为狼狈的李斯在被逐途中,还是给秦王写下《谏逐客令》。与提建议大为不同的谏书,是要改变王令,自然难度很大。李斯以颇具战略的眼光,规劝秦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驱逐外客,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不但不利于兼并天下,反而帮助敌人。秦王看罢谏书,立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不久又升廷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丞相。此时的李斯,已实现了做人上人的梦想,达到人生的顶峰。为了帮助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李斯毫不懈怠,又献计献策。

(三)上《焚书仪》,建议焚毁《秦记》以外的原各诸侯国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但禁止烧毁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和农书、医书。秦始皇遂下达焚书令,违者治罪。大批书籍被付之一炬,使“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

焚书的出发点,是为秦帝国的巩固和统一奠定思想基础。但,应该明白,要把刚刚丧国的六国人,特别是要把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焚书令就可以解决的。六国人可能因为自己的书籍被焚毁而心生怨愤,三十天焚书的成果必须需要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巩固。随着秦王朝二世而亡,焚书的成果没有在政治上体现出来,反而成为一场文化史上的灾难。

焚书

(四)建议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关于如何治理地方,是继续分封还是实行郡县制,在淳于越和李斯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秦始皇最后还是坚定地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主张。在秦之前,由于长期实行分封制,分封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历史惯性;而郡县制,只有零星地实践。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变革,开天辟地的事业。李斯推崇的郡县制,是维护中央集权最佳的顶层设计,也是李斯政治生涯中最光彩夺目的成就。郡县制影响中国二千多年,成为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与治理地方最佳的选择。秦始皇能果断采纳,也反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策略。

三、重功利,招致灭族三代

(一)沙丘政变意动摇,一失足成千古恨。公元210年,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河北平乡)时突然病危,便令中车府令赵高拟诏给在上郡的扶苏,赶紧回咸阳治丧即位。诏书还没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赵高手握诏书,顿生邪念,他要趁此机会,拥立他辅佐的始皇少子胡亥登基。赵高很快说服了胡亥,接着找随驾的李斯商议。赵高抓住李斯贪恋权势富贵的弱点,说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恬,胡亥当政方永保富贵。李斯先是拒绝,继而犹豫,最后终于同意。于是,赵高联合李斯,矫诏逼令扶苏、蒙恬自尽,拥立胡亥登基。

由于秦始皇死得太突然,尚未立太子,这给赵高、李斯矫诏以可趁之机。虽太子未立,但在秦始皇心里、在朝野,公子扶苏是好评如潮。《史记》称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因劝谏父亲不要“坑儒”而触怒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筑长城、御匈奴。扶苏和胡亥谁更能担当秦之大业,李斯比谁都心里有数;但在赵高的利诱之下,李斯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排在了国家大业的前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完全丧失了原则,成为野心家、阴谋家赵高的决定性帮手。

扶苏自尽

后人曾议论,若李斯能挺身而出,坚持正义,阻止沙丘政变,保扶苏顺利登基,那么,李斯的功绩当不在周公之下。其实,丞相李斯完全有能力阻止,但是李斯在眼前利益和未知利益面前,还是放弃了。不久,他肠子都悔青了。

(二)雄心不再趋奉迎,为求富贵失晚节 。作为沙丘政变的总导演赵高,在胡亥即位后大权在握;得位不正的胡亥,不但穷奢极欲,还大杀宗室兄弟和老功臣,大兴徭役,造成民怨沸腾,引发陈胜、吴广起义。被边缘化的李斯多次进谏,均自讨没趣。加之李斯儿子阻止起义军西进不力,罪及李斯。李斯非常恐惧,为保住官禄,开始对秦二世阿谀奉承,上《严行督责书》,夸胡亥采取严酷刑罚来督责,真是个好办法。李斯最后一点人格尊严丧失殆尽,也没有换来秦二世的好感。更要命的事还在后头。

(三)荣华富贵成泡影,驱狗逐兔已是梦。在沙丘政变成功之后,作为主谋的赵高,一心要除掉李斯。看到新皇帝不待见李斯,赵高就陷害李斯,说李斯父子私通“盗贼”要造反。秦二世立即逮捕李斯,并命赵高来治罪。公元208年的冬天,李斯被腰斩在咸阳街头,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

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在“学而优则仕”的圣人教诲下,有多少天下寒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寒窗苦读十几载,一朝成才掌权柄;又有多少人成功后,经不住利益的考验,触法犯律,身陷囹圄。李斯成于才华,亡于功利的悲剧,还要反复上演多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