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58例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a-01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以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热化痰取效,但部分失眠患者,用常法难以奏效。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结果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1]中相关标准,共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23-65岁,平均41岁;病程1-11年;行颅脑ct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1例脑萎缩,其余均无异常;有头部外伤史者15例,起居规律失常者16例,用脑过度者12例,更年期患者10例,精神受挫者5例。临床表现:失眠、头晕、头痛、心烦、易惊、记忆力减退、舌见瘀点、脉沉涩。
2 治疗方法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丹参、生地黄、合欢皮各15g,桃仁、红花、赤芍、当归、枳壳、桔梗、牛膝各10g,夜交藤30g,柴胡6g。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痰热者加黄芩、胆南星;用脑过度者加枸杞子、石菖蒲。每天一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服。治疗一月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愈(每晚均易入睡,睡眠时间达8小时以上,临床症状消失,精力旺盛)31例,显效(每晚睡眠时间达6小时,伴随症状大部分消失)15例,有效(每晚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伴随症状部分消失)10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例。治愈率为53.4%,总有效率为96.5%。
4 病案举例
某女,31岁,2010年4月7日初诊,心烦失眠2年多,头晕目眩,时轻时重,记忆力减退,近3月病情加重,有时彻夜难眠,白天精神倦怠。诊见:面色青紫、眼眶暗黑、形体消瘦,思维迟钝、语言欠利、行动迟缓、月经延期、经来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涩。中医诊断:不寐,证属气滞血瘀,心神失养。治以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丹参、生地黄、枸杞子、合欢皮各15g,桃仁、红花、赤芍、当归、枳壳、桔梗、牛膝各10g,夜交藤30g,柴胡6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15剂,头晕目眩证大减,夜寐渐安,睡眠达5-6小时,纳食转香,效不更方,上方丹参加至30g,续进15剂后。患者精力充沛,每晚睡眠时间达8小时左右。随访1年,失眠未再发作。
5 体会
失眠中医称不寐,多与情志失调、精神受挫、起居失常、头部外伤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以肝郁化火、痰火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者为多,但也有表现为血淤证者。因其病程日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常法用之,经治少效。“久病多淤”,“顽疾多淤血”,正如《医林改错》云:“夜不能寐,用养血安神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方中柴胡、枳壳疏肝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桃仁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桔梗、牛膝引诸药上行下达,畅通气机,疏通血脉交通阴阳;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清心除烦;生地黄、合欢花、夜交藤养血安神,活血通络,祛瘀而不伤阴。诸药相辅,淤祛痰化,血脉畅通,气血调和,心神得养,神安自寐。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33.
论文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第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xzbu.com/6/view-5882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