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丨那毛驴 那故事 那歌声
那毛驴 那故事 那歌声
作者:张玉庭
A
提起毛驴,总会想起一个笑话。
有位幽默者在长街卖驴,有青年问:“这驴怎么使唤?”答曰:“只要喊声'再见’,它就会前进;只要喊声'上帝’,它就会飞奔;而只有再喊声'见鬼’,它才会停下来。”青年买了驴骑上,说了声“再见”,毛驴果然迈步前进,喊了声“上帝”,毛驴果然一路飞奔,再喊了声“见鬼”,毛驴果然停住了脚步。人们见青年的口令百试不爽,也就赞不绝口。有一天,青年骑驴上山,因过于得意,居然一个劲地喊“上帝”,毛驴也就一个劲地飞奔,眼看前面就是悬崖了,也全然不顾照样飞奔,青年吓坏了,便赶紧喊了声“见鬼”,毛驴也就立刻停在了悬崖边上,眼见自已死里逃生,青年惊魂未定,就习惯地喊了声“上帝--”毛驴听了,也便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细想意味极长。青年的死究竟怪谁?怪毛驴?似乎不妥--毛驴如此听话且视死如归,何罪之有?怪卖主?好象也不对。人家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于是想来想去,还得怪那位小青年,尤其是他那个言必称上帝的“习惯”。
B
提起毛驴,还会想起阿凡提。
一次,阿凡提喝醉了酒,骑着小毛驴归来,扑通一声摔了下来,恰好毛驴正抬腿挠痒痒,阿凡提特喜欢他的毛驴,便立即来了精神:“好小子,你也想划拳,那好,咱爷俩划!”果然是酒人酒话酒逻辑,听来温暖且有趣,细想开去,也觉得完全符合阿凡提那幽默的性格。
再如,有一次皇帝打算为难阿凡提,曾故意指着皇宫前的水池问阿凡提:“阿凡提,你知道这水池里有多少桶水吗?”阿凡提笑笑:“这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毛驴都知道,这就是,如果水池与水桶一样大,那就有一桶水,如果水池只有水桶的一半大,那就有两桶水!”皇帝听了,只好点头称是。
C
提起毛驴,当然还会想起倒着骑驴的张果老。
民间故事称,张果老骑的其实是一匹纸驴,此驴非同普通的驴,可日行万里,休息时,张果老可将纸驴折叠起来;需要时,用冰附在纸驴上,便可成驴。张果老之所以倒骑着毛驴,是因为他觉得,如果正面骑驴,自己的背对着后面人的脸,不礼貌;而前面别人的背对着自己的脸,又太吃亏。而倒骑毛驴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倒骑着走的时候自己的脸对着后面人的脸,表示尊重礼貌;而自己的背正好面对着前面人的背,很公平。
还有个民间故事是这么说的,张果老年轻时在朝为官,攒下不少钱财,当他辞官回家,走到老家附近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在田里劳作,便上去调戏了几句。不想此女正是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张果老一时难以启齿,从此无面目回家见人,便到深山中修炼去了。得道成仙后仍忘不了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感到没脸见人,骑毛驴时,也就背对前面倒着骑了。
D
提起毛驴,我更会起王洛宾与三毛,他们的故事极像一首凄丽的诗。
是的,女作家三毛走南闯北,极有个性,不爱喧闹的城市,却偏偏迷上了最原始最本色的大自然。巧的是,王洛宾老人也是个“如此这般”的“流浪者”,不仅从不迷恋灯红酒绿的都市,而且偏偏一往情深地迷上了辽阔的大西北,为了采风,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把生命交给音乐,任风尘仆仆的小毛驴载着他的灵感踏遍草原,于是,他收集改编过的那许多许多泉水般清纯的民歌,也便悄悄地打动了三毛。远隔大海,他们成了知音,他们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相知相亲,为古诗“心有灵犀一点通”做了一个最生动的注释。
可是,沉甸甸的遗憾也正在于此,这就是:由于谁也说不清的原因,原本可以走到一起的一对忘年交却偏偏错过了上帝恩赐给他们的那个最好的机会,先是“老人”委婉地拒绝了那个“大女孩”,不久又从台北传来了那个“大女孩儿”自缢身亡的消息。
于是起了一句极有份量的古代诗:“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不是吗?怎么就不小心把琴弦碰断了呢?怪谁?怪年龄悬殊?怪银河难度?还是怪王洛宾过于古板?这答案,怕是只有王洛宾身边的那头毛驴才知道。
终于,王洛宾也匆匆地走了,是不是骑着毛驴去追寻那个充满灵气的“大女孩儿”去了?我想,也许是,也应该是……
总之,喜欢三毛,喜欢她小说中的情与景、人与事。喜欢王洛宾,喜欢他那像白云一样飘来的优美的歌。
当然,也会喜欢他身边的那头小毛驴……
文/张玉庭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责自负
图片及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文章如非原创首发,请联系我们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