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锺钫鼎等青铜器下篇:从南博《兄弟王》特展出发8
壶锺钫鼎等青铜器下篇
从南博《兄弟王》特展出发8
《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特展是由南京博物院与河北博物院联手打造的反映汉代诸侯王文化礼仪生活的展览,分为“诸侯王权”“王室仪轨”“事死如生”“永生之梦”四个部分,将兄弟王两座陵墓中考古发掘的250件/套精品文物融合在主题中穿插展示,珍贵文物达90%以上。
壶锺钫鼎
汉代比较常用的盛酒器有壶、钫等。其中的铜壶纹饰精美,展现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装饰工艺水平,尤其是鎏金和错金工艺,是美与奢的结合。
鎏金就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于器物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之上的工艺。而错金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
【兄弟王 展览展品 】
江都王刘非墓葬出土
乐艺会延伸阅读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周倜拍摄
西汉青铜染炉
乐艺会延伸阅读
徐州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兄弟王 展览展品 】
江都王刘非墓葬出土
乐艺会延伸阅读
徐州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兄弟王 展览展品 】
江都王刘非墓葬出土
乐艺会延伸阅读
徐州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乐艺会 延伸阅读时间】
国博满城汉墓展时状态
安奇鲁拍摄
中山王刘胜墓出土
“中山内府”铜钫
钫是青铜制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粮食。颈部铭文:“中山内府铜钫一,容四斗,重十五斤八两,第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阳。”“中郎”为“郎中令”的属官,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郎中令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属官。“雒阳”,即今河南洛阳。
“中山内府”铜锺
高45.3厘米、腹径34.5厘米。与壶型器相近,酒器。肩部宽带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锺一,容十斗,重(缺文),卅六年,工充国造。”
中山内府铜镬
断定墓主人身份的有力证据
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弟,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三国时刘备称其为自己的“先祖”。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势力渐盛,到景帝时,终于酿成“七国之乱”。景帝平乱之后,改中山郡为中山国,于公元前154年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后来景、武两朝相继剥夺诸侯国的置吏权和铸币权,诸侯国再也不能与中央对抗。刘胜看破时局,于是偏安一隅,不理朝政,在自己的封国内过起了享乐生活。《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
卅九年即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国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有力证据,西汉中山王只有刘胜在位时间超过39年。铭文对于时间的记载精确到日,这在满城汉墓刻铭铜器中是唯一的一件。
乐艺会延伸阅读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周倜拍摄
西汉“昌邑食官”青铜鋗
西汉青铜蒸煮器
【兄弟王 展览展品 】
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乐艺会延伸阅读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周倜拍摄
熏炉仙境
上古时期,焚香主要是为供奉神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香草已被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主要还是贵族的专利,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也出现了。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战国时期,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
到了汉代,熏香更为普遍。铜熏炉已成为贵族和富人的必备之物,陶熏炉也成为百姓的生活用品。熏炉的器型不断丰富,有豆形、博山及异型(雁形、凤鸟形等。其中以始现于武帝时期博山炉最为著名。博山即海上仙山,博山炉的基本形制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镂雕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之状。这可能与汉武帝的求仙活动,以及对海上仙山的崇拜有关。铜博山炉见于皇室、诸侯王等贵族墓中。刘胜墓的铜错金博山炉堪称其中的典范。
【兄弟王 展览展品 】
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乐艺会 延伸阅读时间】
国博满城汉墓展时状态
安奇鲁拍摄
满城汉墓出土熏炉选赏
鎏金铜熏炉
出于窦绾墓。腹部有铺首街环。
炉盖顶有环钮,钮周围透雕首尾相接的三条螭龙。
铜熏炉及提笼
铜熏炉(左)。浅盘形带长鋬 pàn的熏炉,状似行灯,又称为行炉。半球形炉盖镂菱形孔,盖顶开大圆孔。出土时置于提笼中(右),两者应为一套器物。
鼎形熏炉
炉身下有立兽踏朱雀三高足。腹底中心有13个小孔,焚香时,灰烬落入承盘,可从缺口处清除。
铜熏炉
盖为半球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三角形孔,下层为菱形孔。底座为喇叭形,内有一圆柱状钉,可能是用于插入炉盘的,而盘已不存在。
铜熏炉
全器分为炉身和承盘两部分,分别铸造而成。炉身底有圆柱形插头伸进喇叭口形炉座内,用铁钉铆合。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