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樵:在北京“喜连成”搭班的日子

在80多年前,经过辛亥革命风云,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这新纪元的第一年,我父亲赵鹏飞接受北京“喜连成社”科班的邀请,从外地到了北京,在“喜连成”科班里担任教师。

喜连成创始人右起:

叶春善、萧长华、唐宗成

我和姐姐明月英趁着这个机会也进入了这个科班,参加学戏和演出,算做“带艺搭班”性质,使我们姐俩在戏剧圈里接触的面更广,认识许多京剧同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

叶春善先生  

一晃过去80多年了。“喜连成社”科班,是在清末由吉林的一位富绅牛子厚出资,经叶春善先生创立的。叶先生就是叶龙章、荫章、盛章、盛兰和盛长兄弟的父亲,早已去世了。就从我们到北京那年起,这个科班新改组,更名为“富连成社”。

叶春善先生与富连成学员合影

几十年来,先后造就出来不少京剧人才。我们姐弟随父亲到这个科班时,萧长华先生教文戏,我父亲教武戏。当时跟我们姐俩同台演出的,就我想起来的有武生兼靠把老生康喜寿,文武老生王喜秀(艺名金丝红),武生李喜龙,花脸侯喜瑞、钟喜九(武生钟鸣岐的父亲)、赵喜奎,武且兼花旦元元且(即高喜玉)等等,他们全是这个科班的第一批人才。梆子戏和皮黄戏同时演出,俗称“两下锅”。演出的地点在前门外大栅栏三庆戏院。这些位老一辈演员,多已故去,想念及此,不胜今昔之感。

 最早招收的六名学员 左起:

赵喜魁、陆喜才、武喜永

雷喜福、陆喜明、赵喜贞 

在封建专制的旧社会,男女的界限很严。旧时戏班是不准许男女同台演出的。妇女到戏园看戏的极少,就是有也是男女分坐。我同姐姐那次初到北京,正赶上刚刚建立中华民国,随着万象一新,从这年起,戏园里解除了男女合演的禁令,因此,我姐姐可以跟我同台参加演出。另外,还有女演员老生于紫云、小翠喜,旦角金凤仙、杨翠凤等,全和我们姐弟同台演唱,造成了一种新的局面。

唐韵笙《云罗山》剧照

我当时除了演《挑滑车》、《武十回》和前面提到各出老生戏外,还参加演唱了由我父亲教授的全本《云罗山》。在这出戏里,角色的分配,我和姐姐以外,有侯喜瑞、元元旦、李喜楼、康喜寿、赵喜奎、金连寿、小翠喜、海棠红、明娃娃、张喜庆······,通力合作,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出极尽一时之盛的合作戏。

赵松樵《火烧红莲寺》剧照

那时候梅兰芳才不过17岁,正在边学戏,边演戏。他同我们姐弟一样,也是带艺搭“喜连成”科班出演。他比我大五岁,我属牛,他属马,我们当时是很熟识、很要好的。他那时只是演唱《彩楼配》、《五花洞》、《汾河湾》、《女起解》、《玉堂春》、《樊江关》、《赶兰关》······等折子戏,自己还没有排演什么成本戏。

后来梅兰芳才陆续编排出《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花木兰》、《夭女散花》、《红线盗盒》、《上元夫人》、《西施》、《洛神》、《太真外传》、《凤还巢》和《霸王别姬》······等许多出独有的梅派戏,一跃而成为“四大名旦”之首。说实在的,梅兰芳的艺术很好,为人也很好,他能享名中外,为人推崇,不是偶然的。

1935年11月8日申报

赵松樵《火烧红莲寺》广告

原标题:我的演戏生活片断回忆(节选)

刊载于:天津文史资料选集

第56辑 1992年4月

编辑整理: 奉士楚

文稿校对:麒小麟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