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俊权散文II玉水古村,聆听生命的跫音【客都原创】

久闻城北玉水古村有600多年的文化积淀,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古时就是梅州与江西商贸流通必经之地,以“盐道古镇”之名,是客家原生态乡村,离城区约20公里,因琐事缠身未曾一睹为快。

夏日里的一天,组织客家文化人士、作家、摄影师组成的采风团——穿越客乡纵深历史,寻觅涌动在心间的风情风物,玉水古村作为客家文化活动系列第一站,笔者有幸前往。

队伍约定在江南百花洲电影院门口集合,少量文友还从东莞、兴宁赶来,10部不同颜色的车子,浩浩荡荡经东山大桥绕月梅至平远路口,一瞬,便到了玉水古村的路口。进入村道,路变小,山谷地间的农田、河溪、古树、木桥,还有灰瓦白墙的民居、茅屋、农家小院,掩映在路的两旁,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和树木,恬淡宜人。

未近玉水,这种未经修饰的生活原貌,已赏心悦目的动人。

我们在玉水村委会的院子里停车,前来为我们带路的是村支书和妇女主任。打开老式的房门,人民公社的牌子依旧挂着,有点久远的味道,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凳子、竹椅子扑入眼帘,仿如回到公社化年代的电视画面,村支书用他那不大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村子四围的情况,听得我们怦然心动,跃然前往。

稍微小憩,一众人便走出门口,扑入眼帘的是棵几丈高的桂花树,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看见这么高的桂花树,所以很是新奇。听村支说此树声名在外,很多人拿它的种子去开枝散叶,只是成活与否,不得而知,于是一群人长枪短炮,咔嚓咔嚓个不停。

走出外门,左旋右转,迂路回环,便来到一棵巨大的榕树旁,这棵树以前在电脑里看过,虽历经沧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相传,当年玉水村先人从梅县西阳迁徙到玉水村安居,受高人点拨,在玉水村四处风水之地设局以造升官聚财之势。其中村西、村东种“夫妻树”各一棵,这棵为夫树,村东为妻树,两树遥相对望。村民称作为“榕树公公”和“榕树婆婆”,榕树婆婆结子大而甜,榕树公公结子细而涩。

一帮人马上摆开架势,模特俏然上场,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活了好一阵子便催着前行,转眼就到梦想中的盐商古道。在石块砌成的小路上,沾满岁月的痕迹,据说这石块和卵石铺成的盐商古道,绵延数公里,从清朝初年至民国期间,粤东客家地区一直盐丰粮缺,而江西省则多粮少盐。“挑盐担上江西”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的副业,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每次挑盐重量达一二百斤。她们不辞劳苦地肩挑盐粮进行交易,累了便在驿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栈留宿,经济陷入困境时就到当铺去典当值钱的物品,当时流传的一首客家民谣:“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肿。”凄美的故事就这样上演,古盐道旁边住有一位大叔,热情的为我讲解了盐道的历史,仿佛当年挑担人辛酸凄美故事老者就是个见证人?

站在古道上,我朝路的前方遥遥远望,无法想像?作为当时梅州和江西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看上去已经是斑驳流离,狭窄的连两个人相对都可能无法而过,有谁会想到这曾是当时川流不息的“省道”,又有谁会想起当年担夫又是怎样的汗水和磨砺的沁湿身负百斤重担,他们穿了草鞋吗?

历史的车轮走了一圈又一圈,面对破瓦残墙,土楼木窗,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诉说着往昔古道的繁华,只可惜,岁月磨砂,光华不再。

也许景点众多,一帮人催了又催,只好跟着队伍前移,下行转弯,来到当年朱德住过的朱家祠富版堂祖屋,上书“天之逸民”四个大字,逸民,古称隐居避世的人,这个村子朱姓最多,莫非是朱家天子的后代?不得而知。据说1929年10月15日,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4000多人,分三路进军东江梅州地区。10月30日梅城战斗打响,10月31日红四军战斗至下午5时,因死伤甚众,难攻下梅城,且闻外地敌人援军将来,朱德军长于是命令撤出战斗。红四军撤离梅城时,经城北玉水到雷公礤,时已天黑,朱德军长、前委书记陈毅、朱云卿参谋长及军部部分人员则在地处大坪与城北只一山这隔的城北最边远山村玉水朱屋祠住宿。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朱德曾对村中长辈谈及其祖先有祖婆无祖公,少年时随长辈来梅祭祖,住朱家祠经过。朱德走后,村中长辈推断,朱德在四川的开基祖,就是始祖公的第二个儿子。

与富版堂相隔不远是贡元堂,在门及中堂均高悬清朝光绪四年和十八年、嘉应州官题赐的“贡元”牌匾各一块。故村民称之为“贡元堂”,当时钦赐朱桂澜的金匾“源开壁水”在文革中被他的后裔藏起来故幸免躲过了浩劫,现在完好无损地挂在贡元堂的中堂上,让人一看就能想像主人当年的荣耀。

这样兜兜转转,我们还浏览了村边山头的几颗古树,据同行的行家说,这些古树难得,值好多钱;我们也曾沿着村道穿越稻田,小桥流水,水不深,但清澈可人,鱼虾可数,淡淡的小溪、平坦的田地,袅袅升起的炊烟,怡然自乐,也曾去村东看榕树婆婆,甚至看了当年的盐商当铺,虽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说实在的,我一直搞不明白,一个没什么河流湖泊山泉的村子,为什么会叫玉水村?这只有300多人的弹丸小村,举手投足间都是古韵、古屋、古桥、古榕、古道、古客栈,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玉水村的古民居依然安静地守在村中一隅,处处彰显着前人的智慧和独具匠心。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在定好的农家饭店,古韵十足,地板全是木的,踩起来吱吱作响,仿如古道的古韵延伸到足下,挤满足足三大桌人,午餐异常丰盛,美味可口,原生态的猪肉、鸡肉摆满一桌子,主人还特别杀了条乳狗,可谓是宾主尽欢。

饭后,小憩了片刻,我们便返回原本喧哗烦闹的都市,而怡人景色,听鸟鸣声声,闻稻香阵阵,散坐林间、啜茗谈兴,或者品村民自养的家禽和自种的瓜果,到村中吸纳清新空气,只有深深地氤氲在记忆的心海。

是为记。(2011年9月)

图文作者:赖俊权(网名:夜色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