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特区,最缺的不是钱,是人
这些天,一直看改革开放40年方面的书,觉得这40年里,最大的奇迹是深圳特区。
参加工作这些年,对没能到深圳上班,觉得比较遗憾。
好在风水轮流转,在辽宁,也有了特区,而且也许不止一个。
已经批下来的,是沈抚新区。
可能还会批的,是丹东特区。
一个省,能出现两个特区,也是一种时运。就像当年广东,在1980年,一口气有三个特区,深圳、珠海和汕头。
如果沈抚和丹东两个特区,都扎扎实实推进起来,东北这个中华的“鸡头”,又能高高昂起来。
现在的广东,之所以能达到和俄罗斯差不多的经济规模,就在于以深圳为首的特区,在前面拉动的结果。
不过,再往深研究,深圳为什么远远强于珠海和汕头呢?
除了深圳面对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
深圳人的思想,和珠海人、汕头人比,更为开放,更敢改革,更能创新。
深圳,聚集了全国思想最开放的人。
而珠海和汕头,思想总体上受原住居民的影响比较大。
经济的差距,落到群体层面,是机制体制,落到个体层面,是人的观念和思想。
沈抚新区,是国家改革创新示范区,国务院9月13日批复,中国政府网9月21日公布。
此类国家级的新区,只有沈抚新区一家。
一时间,沈抚新区成为关注的焦点,各路人才春心萌动。
但是,各路人才在奔向新区时,不少落入老套路。
新区一家企业招聘员工,收到最多的问题,居然是问企业有没有编制、企业是什么编。
好吧,在省里都在减政放权,事业编逐步精简的时候,你想在企业要什么编?难道就觉得铁饭碗最好?
如果在深圳,最应该听到的问题是:你们公司给不给员工股权,给多少?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没有人问。
收到第二多的问题,是“我能开多少钱”。
被告知基本的收入底线后,还要问这个福利、那个福利。
如果在深圳,也许会有人这样讲:如果公司用我,我白给公司干三个月,一分钱工资不要,三个月后由公司定去留,由公司定薪酬。
遗憾的是,这个话,没有人讲。
有时候,听到应聘者问着老套的问题,我想反问:除了找一份工作,拿一份薪水,你心里还要什么?
当然,同样也有一些人才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顿生招揽之心。
从深圳特区想到沈抚新区,总的感觉是,新区也好,特区也好,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是那些敢拼敢闯敢干的人。
精神上不新不特的人,千万别往新区和特区凑。
勉强进来,也会难受,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