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溃疡分类
概述:
口疮即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大小不一、深浅不等、椭圆形溃疡,有明显灼痛的病损。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发生于唇、颊、舌黏膜较多见。临床症状特点:口舌浅表溃疡,边缘整齐而有红晕,中央凹陷,表面覆有浅黄色或灰白色薄膜,自觉有烧灼疼痛,咀嚼或遇到咸、辣等刺激时疼痛加剧。中医辨证分实火与虚火两型。口疮对应西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
病 因:
外感邪气侵袭、饮食不节、脏腑积热、情志内伤、虚火上炎、脏腑虚弱等均可引起本病。
一、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热邪上攻于口,而发口疮;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热邪熏蒸于上,而生口疮。感受暑热,上攻于口,亦可引发口疮。
二、饮食不节
饮食辛辣,导致脾胃蕴热;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暴饮暴食,食积于中,积而化热;饥饱不均,损伤脾胃,气虚发热。凡此种种,均可导致口疮。
三、脏腑积热
心经积热,化火上炎;脾胃积热,复感风热,风火相搏,火随风上;中焦气滞,以致肝郁,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均可导致热攻口舌,而致口疮。
四、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忧思气结,滞而不行,久郁化火;情绪暴躁,郁怒化火,火性炎上,上攻口舌,故生口疮。
五、虚火上炎
素体阴虚,或久病阴伤,或因思虑过度,睡眠不足,心肾不交,耗伤阴血,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生口疮。
六、脏腑虚弱
脾气虚损,失于健运,水湿内停,脾阳不升,浊阴不降,化生湿热,上熏于口,而成口疮;思虑过极,劳倦内伤,损伤心脾,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肌膜失养,故口疮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
一、实证
1. 心火上炎
主症:口疮多发于舌尖,舌前部或舌侧缘或下唇,色红而痛,周围充血明显。可伴有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干口渴,小便黄赤。
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口舌糜烂生疮。心火内炽,扰乱心神,心失所养,故心烦心悸,急躁失眠。热伤津液,故口干口渴。心与小肠相表里,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赤。
治宜清心导赤。
2. 肺胃热盛
主症:口疮多发,可以十数个同时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于口底、唇、龈、颊咽等处,黏膜广泛充血。可伴有身热、口臭、咽喉疼痛,流涎不欲咽,便秘、尿赤。
肺胃素有积热,又复感风邪,风热搏结故口疮多发,疼痛明显,流涎不欲咽。热气内搏,肺经壅热,则咽喉疼痛。胃火炽盛,则口臭、便干、尿黄。
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3. 胃肠蕴热
主症:口疮形状不规则,基底色深黄,边缘平坦,周围充血范围较大。可兼见牙龈肿痛,口干喜冷饮,脘腹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平素过食辛辣肥腻、外邪生热,日久蕴热化火,致胃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口,而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黏膜充血。火热伤阴,故口干喜冷饮。胃热炽盛,气机不畅,故脘腹灼痛。热伤津液,故便干尿黄。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4. 肝郁化火
主症:多见于女性,口疮大小不一,周围黏膜充血红肿,常随情绪改变或月经周期而发作或加重。可伴有胸胁胀闷,口苦咽干。
思虑过度或情志不舒,郁结化火,火热炎上致口舌生疮,口苦咽干。妇女经期气血不调,故易于发病。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故胸胁胀闷。
治宜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二、虚火:
1. 阴虚火旺
症见口疮数目少而分散,边缘清楚,有充血红晕、灼痛。可伴有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唇赤颧红。
阴液受损,虚火上炎,久则粘膜被灼而溃破发为口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肾阴虚则头晕耳鸣眩晕。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唇赤颧红亦为阴虚之象。
治宜滋阴降火。
2. 脾虚湿困
症见口疮个数少,基底深凹,边缘水肿,溃疡周围充血不明显,口疮发展快,愈合慢。常伴有头身沉重,口黏不渴,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时有便溏,神疲乏力。
素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清阳不升,故头身沉重。湿阻中焦,故胃脘胀满,口黏不渴,食欲不振。湿注于下,则时有便溏。湿滞日久化热,上熏于口,发为口疮。
治宜健脾祛湿清热。
3. 心脾两虚
症见口疮个数不多,基底凹陷,周围充血不明显,口疮发展快,愈合慢。常伴有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纳差,腹胀便溏,倦怠乏力。
思虑伤神,耗伤心血,故心悸。忧思伤脾,脾气不足,故气短。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健忘。脾气不足,失于健运,故纳差,腹胀便溏。气血两亏,肌膜失于濡养,故口疮经久不愈。
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