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里话「供案」
腊八节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在古代,十二月称为“腊”。
武当山铜殿明铸供案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古人会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祭祀活动,故十二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古代我国夏朝时称腊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才改为“腊”。
而我们今天过的腊八节更多意义上是被蒙上佛教色彩的。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先秦时期的腊祭日固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东传,上古时期的腊祭日逐渐与佛成道日合二为一,固定在了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
清 黄花梨螭龙纹大供案
不管是最初的祭祀神灵、怀念先人;庆丰收、驱瘟疫,还是后来的礼佛祈福,祭祀与上供成为腊八节的母题。
而供案,恰恰就是中国家具里最神圣的家具,它满足了神灵祭祀、宗教供奉仪式的需要,千百年来,亘古不变。
弯腿带托泥翘头供案 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
供案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属于桌案类,供案之名既不是根据家具的形制,案面两端平齐(平头案)还是高高翘(翘头案)来区分的,更不是依据案子的结体方式(夹头榫、插肩榫两种)来命名的。
平头案
翘头案
供案一词,是根据其功用而来的。
通过这种功用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家具的“礼制”秩序,供案俨然不是平常家具的实用器,而是用于大型祭祀典礼的礼器。
春秋青铜有足铜禁 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
中国家具史上最早的供案,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的长案“禁”。
禁和祭俎均为礼仪祭祀用具,其上主要承置樽、豆等酒礼器及祭祀用品。这种禁、俎相配的陈设格局到战国时期还十分流行。
漆木俎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进食器,九连墩2号墓出土
商青铜三联甗座(殷墟王室妇好墓出土)
战国青铜错金银龙凤方案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出土
从有虞氏的“梡俎”、夏朝的“嶡俎”、商朝的“椇俎”到周朝的“房俎”,不仅在造型上有了新增枨距结构、四腿弯曲、外八字结构等改变,材质方面也从木器、青铜器变成了以漆器为主,种类和样式不断增多。
俎从虞至周的变化已完成了日后框架坐具的基本形制
秦汉以后,俎、禁减少而供案增多,供案逐渐取代了祭俎的地位,成为礼仪、祭祀场合的主要陈设用具。
战国黑漆朱绘鸟足漆案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明清时期供案的体量、气场皆大,是空间重器,或摆放于厅堂正面中央位置,凝聚视觉重心,或在庭院中居中陈设,是祭祀及庆典活动的秩序中心。
明清家具中案的分类
从古至今,无论供案的形体如何演变,其地位、功能和作用从未改变。供案,起到了人与神灵、祖先、神佛、圣尊沟通与交流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供案上的奉供对象上香,来传达、表示对神佛、圣尊或先祖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
双面三弯腿六屉供桌 正面
双面三弯腿六屉供桌 背面
面板以下界成长方格,格内装绦环板或设抽屉。此下有长牙条。腿足上截垂直,内缘贴著长方格,外缘与案面形成直角,安挂牙。
此下腿足向外鼓出大弯后,向内回收,至足底又向外卷转。外鼓的内侧及外卷的上端雕镂卷草纹饰。有的还利用腿内边材做成竹节纹立柱。
足底削出圆球落在须弥座式台座上。台座立柱分格装镂透孔的绦环板。
供案的出现,始于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恐惧,要与神灵对话,希望驱除瘟疫;发展于中国人尊祖敬宗的观念,事死如事生,希望祖先的威力仍可影响人世,他们的功德会泽及后辈。
功能上来说,供案只是人们祭祀敬神的配套家具,但供案发展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几千年宗教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的民间信仰。
明末清初 黄花梨架几案
明 黄花梨三弯腿镂雕如意卷叶足长方供桌
内涵上来说,供案提供了人们哲学思考的深度,“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终极之问在一场场祭祀活动中不断深化。
而今步入现代现代社会,当过去传统的东西湮没在记忆深处,这组基因的密码又驱使人们对供案的艺术审美完成了再一次升华。
明宣德 剔红三屉供案 伦敦V&A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