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带镣铐舞蹈,努力在规则框架内发挥到最好,才能舞得更美

总有同学抱怨,考试作文限制的太多,会影响发挥。
听起来是蛮有道理的,大略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儿。社会生活无比广阔,为啥一道作文题要对大家作文限制的那么死呢?
尽量把限制条件弄得少一些,多给考生点自由不好吗?
百米从起跑线到终点,长跑要在跑道上跑几圈,跳高跳远更是要按照规矩来,作为选拔考试的作文,也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如果一道作文题目没有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大家随意的发挥,看着是百花齐放,实际是增加阅卷的难度,进而会妨碍考试的公平。

写不好文章绝不是限制太多。

一开始练习文章的时候就要讲规则,不讲规则的写作训练,就仿佛是没有靶子的射击训练,没有跑道的长跑比赛,能力和素质确实会在训练中提升。但提升了多少?却不怎么好把握的。
所以有些同学抱怨限制太多,影响写作水平的发挥,你若仔细去想便会发现,其实理由不大充分。
共同答一张卷子,要求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受限制,都要求在限制的范围之内发挥,这就好比是规范在同一起点上,发令枪一响,才可以起跑一样,这样才能比出真实的差距。
哪里有抱怨发令枪和跑道的运动员呢?作文不也是如此?
命题作文,写文章有限制,并不是今天的写作如此,古来一直是这样啊。
王维的《滕王阁序》天马行空,大家也都知道写作的故事,是没有任何准备,即席完成的;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命题作文,一群文人雅集,一觞一咏,王羲之写出了千古名篇,倒也是有不少交了白卷的。
再来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讲格律,宋词有词牌,元曲的格式也有严格的规定,有各自的疆域,才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就是诗歌的内部,不也是分律诗绝句,还有古风吗?如果不做区分,随便的写开去,一定是不被认可的。
才思如泉涌,滔滔汩汩的苏东坡,写文章的时候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到最后落笔结束之后,不也是诗是诗文是文?当然创新是有的,开豪放派之先河,是在遵守框架之内的创新。
所以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

有规则,有限制,绝不妨碍写出好作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读起来令人神清气爽的诗句,不也是遵守了绝句之题材的限制吗?但是各位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到抒发了一种自如的情感呢?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韵律美、绘画美、建筑美。
韵律美”是强调“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各位看到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觉得这诗歌没法写?
但是如果我们去读一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这样的主张,才成就了这首经典之作。
诗的语言清新,通俗流畅却又不露雕琢痕迹,深得锤炼功夫,极富音乐美。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反复的句式,“轻轻”“悄悄”等重叠的词语,加强了节奏感。
诗句随感情变化换韵,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此为建筑美来;再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等词藻,皆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可那是绘画美;
像《再别康桥》这样的诗,不就是到着镣铐跳舞么?
关键的是,人家带着镣铐跳舞,舞蹈又是如此优美,要多学习借鉴哈。

在规则限制内创新,于方寸中舞出新天地。

中考高考作文绝没有闻一多的对诗歌美的限制那么严格。发挥的空间是极宽的。
而且中考和高考作文都是主张大家创新的,作文题材的新颖,写作手法的新颖,都可以让你的文章出彩加分。
不要总想着规则限制给你带来痛苦,要想着因为规则的存在,因为规则的限制,也是给你带的镣铐跳舞的机会。
如果题材限制的很死,那就在表现手法上力图创新。
比如说限制让以“幸福”为话题的中考,从文体的创新角度考虑,可以写成剧本,可以写成日记体,可以写成对话体,只要能够展现主题,都可以是好文章。
比如任务驱动型的高考作文,主题和情境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依然大有写头。比如说写信,其中的内容和情节是可以符合生活常识的虚构,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文章生动许多。
文章来源:百家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