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7: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修改版)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7: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修改版)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1、上古中国人口的一元两系三族构成和良渚地区(环太湖)原居民的古胡人性质

2、古华人北进东迁的结果

3、良渚原居民的来源

二、良渚古国的主要氏族

1、鸤鸠氏(王族)

2、有虞氏(巫师族)

3、五雉和五鸠

4、扈民

三、大约距今4800年,良渚古国被凤少昊统一

四、黄帝和颛顼对良渚的统一

五、良渚文明的影响力:穿透历史和族群而存在

主题词  良渚  鸤鸠  有虞  黄帝  颛顼  

研究上古中国历史,良渚文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上世纪前期发现良渚文明以来,良渚作为一个上古文明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如何把良渚文明纳入华夏上古文明体系,却有很多的不同看法。

在此之前,我已经就良渚文明写出过2篇文章,第一篇是《良渚古人是鸠(尼)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第二篇是《再说九黎与良渚》,基本搞清楚了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和泯灭历史。

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关系理清后,人们发现龙山文化中的人兽面纹、礼制、玉礼器、陶礼器皆来自于良渚文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良渚文明发掘出来的遗址越来越多,完整的古城,庞大的水利工程等,都可以证明良渚文明在上古中国处于源头的地位。

经过考古学界的不断努力,良渚文化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谱系被确定下来。根据良渚人的DNA测定显示,这个族群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涉及古代百越、东夷两大族群。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良渚古国兴衰历史提供了基础。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1、上古中国人口的一元两系三族构成和良渚地区(环太湖)原居民的古胡人性质

首先还是要谈上古中国大地上的人口种类。这说的也是重话,但是为了搞好研究,重话再说也无妨。

我的华夏人口起源理论,基本就是一元两系定位。一元:就是距今30万年以来起源于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华夏现代型智人,我称之为“华胡原始群”。两系:就是在末次冰期内,华胡原始群发生了分化,西部的泛滇黔地区,生活着华原始群;东部的泛南岭地区,生活的是胡原始群。华原始群向北扩散,演变成一个生活于秦岭以北的分支——安原始群。这样的话,华原始群(华尼人)、胡原始群(胡尼人)、安原始群(华尼安人)组成末次冰期内的华夏三族居民。

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东海有大片的古东海大陆,所以东部的胡原始群是逐步东扩,一直生活到了古东海大陆上去了的。古东海大陆,有些人叫做姆大陆,生活在这里的胡原始群,可能就叫做胡姆人。河姆渡可能就是胡姆在语言上的遗迹。

距今1.8万年气温回升,西南地区人口激增、冰川融化导致洪水频发、地震等次生灾害伴发,西南地区的古华人强力外迁,形成人口外扩的推力中心,推动上古中国人口迅速外扩,如向北进入高纬度区、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区,继续向东进入大海岛屿,并进而跃进到美洲。

但是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近1300年里,发生了一次降温事件(新仙女木事件),进入高纬度区(北亚、欧洲)、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人口和这里的原有人口,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期间在以上区域出现的文明,不论多牛,都惨遭淘汰;新仙女木事件很奇怪,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但是对上古中国的影响,仅表现在东部沿海,也就是对上古中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影响。所以这次新仙女木事件,对中国西部的古华人和古安人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对中国东部的古胡人,却产生过毁灭性的影响。对中国以外的人口,也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原因在哪里呢?我多次说过,原因就在青藏高原本身的屏障保护作用。

距今11500年后,气温再回升,本届文明,才真正步入爆发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欧洲还有一次200年的降温事件发生,这些对欧洲文明都是不利的因素。华夏文明的发展却是没有受到影响的,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我的人口理论,上古中国东南方,环太湖地区的原居民,主要就是古胡人。

2、古华人北进东迁的结果

距今1.8万年的升温,导致了西南的古华人的外迁。外迁实际的主方向是向北和向东。向北的一支是风姓支系,华胥氏是其核心。这一支在秦岭北形成了古夏人(华尼夏)。

向东的是古华人的主力人口,成分很多。他们进入上古的所谓的“都广之野”,就是南岭地区,这个地区北到湘南、南到两广北部,处于太阳北回归线两边地区。古华人以都广之野为中心,向北扩大到两湖,在两湖地区与古胡人一起形成了新的古华人(华尼尸或夷),显著的标志是形成了“尸”崇拜,“华”崇拜也从“火”崇拜进化成了华(太阳)崇拜,而且华的发音从ha转化成了hua。

这样在距今10000年以后到7000年以前,上古中国西部,秦岭以北形成了古夏人,秦岭以南形成了新的古华人(尸或夷)。东部依然是古胡人诸族。古华人在夏时期才被称为夷人,西周把夷人的概念贬义化。

3、良渚原居民的来源

考古学界为良渚建立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谱系”结合我的上古人口理论就完美了。从人口的角度讲,良渚文化的来源要向上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即东部地区最早的古胡人文化。河姆渡的图腾是“双鸟朝日”图腾,鸟是鹄,太阳是胡,鸟日关系是“护”。东部诸胡的图腾的共性是“鸟日一体”图腾(鸟和日共处一图中)。高庙的不同,就是在“鸟日一体”图中,在鸟身体里嵌入了红色的太阳标志(华标志),实际上是古华人对原始的古胡人图腾的改造利用。

良渚居民的本地来源,就是原有的河姆渡文化居民,古胡人。

西部来源:来自两湖地区的古华人(古尸人或古夷人,以前我也说过是来自西部的尼夷人)。古华人的学名,我给出的是“华尼尸”,后来“尸”转化成了“夷”。所以我以前也把华尼尸人简称为尼夷人。

良渚居民,就主要是这两种成份的人口起始的。属于古胡人性质的原始的九扈(扈民)和属于古华人的鸤鸠等。他们的统称是鸠尼,就是以鸠为尼,尼是祖,即以鸠为祖,鸤鸠氏族是宗主氏族。

二、良渚古国的主要氏族

1、鸤鸠氏(王族)

下图基座上面的鸟是“鸠鸟”,也就是“鸤鸠”(尸鸠)。鸤鸠是良渚古国的祖鸟,在良渚文化具有至高的地位。我以前也说良渚族群是“鸠尼”,良渚族群北迁后演变成了九黎,原因就是良渚古国是以鸠为尼,尼就是祖的意思。

我多次告诫,不要把良渚的圣鸟“鸤鸠”搞成了“鸤鹫”。在《诗经》中,鸤鸠是一只美丽的鸟、美好的鸟、吉祥的鸟、给人遐想的鸟、给人希望的鸟。

在良渚古国,鸤鸠氏族处于宗主氏族的地位,是良渚古国的王族。

良渚鸤鸠

2、有虞氏(巫师族)

有虞氏起源自猎虎族群,这个前面已经分析了。这个猎虎氏族可能又掌握着大巫师的权力,为鸤鸠氏服务的。“虞”是“吴”也是“巫”。那么猎虎图腾在哪里呢?就是下图:

良渚人兽面纹,有虞氏图腾

这个图,以前认为是良渚族徽,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良渚族徽,因为它并不是良渚之王族所有的徽章。良渚王族是鸤鸠氏,鸤鸠是良渚古国的始祖鸟,就是祖鸟。所以鸤鸠氏族在良渚古国就处于王族的位置。

这个“人兽面纹”很有特色,由两图组合而成。上面是一个头戴羽冠的女人,下面就是被女人制服的老虎。所以这个图的本意,可能并不是以前所理解的“成龙升天”图,而是“大吴猎虎图”。大吴,就是大巫。

这个图解析成一个字,就是“虞”。所以这个图,是有虞氏的图腾。

从这个女巫师一系列的“窝”形图看,这个大巫师脱胎于西部南方高庙的女娲元神,她就是“吴”;图案中的“虎”,本来就是西部文化元素。这也暗示了有虞氏起源自西南。

仔细看下图,女神猎虎的内容,就看得更加明白。

有虞氏的“虞”图腾(图片由吴心源在微信群提供)

结论:有虞氏,属于形成于湖南的古华人(学名:华尼尸或夷,简称古尸人或古夷人,或尼尸和尼夷)一支,猎虎氏族,大巫师氏族,东迁良渚,成为良渚古国大巫师氏族,其图腾“大吴猎虎图(人兽面纹)”。随着历史的演变,“虞”的文化符号最终回归于“吴”。

3、五雉和五鸠

五雉、五鸠等,在少昊24鸟王国都有记载。

五鸠是【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冠也;鹘鸠氏,司事也;】。这个鸤鸠氏族,在良渚是王族,在少昊鸟氏族国家中,是司空。

五稚是【五雉,为五工正。】,具体哪五雉,不知道。

4、扈民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在少昊鸟王国中,有九扈。九扈是东部的原居民古胡人的一部分,被纳入少昊鸟王国的是“无淫”的九支扈人,其它的是不服从少昊的扈民。良渚古国中的原居民,就是扈民(古胡人)。扈的来源是河姆渡,河姆渡的“双凤朝阳”图腾就是“护”,也可以解析成“胡”、“互”等。“扈”是河姆渡文化之遗“音”。

、大约距今4800年,良渚古国被凤少昊统一

在黄帝统一东部前,凤少昊曾经建立过统一的东方鸟王国,从山东到环太湖都是统一于凤姓少昊的鸟王国。在凤姓少昊的鸟王国集团中,有24个鸟氏族,其中就有五鸠、五雉和九扈。《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得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冠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以能远纪,及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鸠民,就是良渚文化居民,也就是我说的“鸠尼”。

、黄帝和颛顼对良渚的统一

良渚鸤鸠基座上的图腾,就是黄帝天鼋氏的图腾

上图下面的是“天鼋”,这是黄帝族群的崇拜,为黄帝天鼋氏的图腾。黄帝天鼋氏的图腾出现于良渚而且与良渚的祖神“鸤鸠”联合组图,说明黄帝族群对良渚族群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黄帝天鼋氏的图腾成为了良渚主体氏族鸤鸠氏的支柱,说明良渚古国此时已经成为了黄帝系统的一个支系了。

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轩辕黄帝设立东西两少昊,把良渚诸族(包括其他各族)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北上到山东,归属于东少昊玄嚣统领;一部西迁到陕甘,归属于西少昊昌意统领。这就是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西部出现齐家文化、山东出现山东型龙山文化的原因。考察齐家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都有强烈的良渚文化因素,也有浓厚的红山文化因素。

到距今4300年(公元前2300年),颛顼平息“九黎乱德”,把“九黎”变作了生产奴隶——黎民。九黎就是被迁移到山东和海岱地区的良渚居民演变而来。至此良渚居民作为一个族群消失。

、良渚文明的影响力:穿透历史和族群而存在

良渚古国是东南方最早的文明古国。良渚古国的人兽面纹、礼制、玉礼器、陶礼器等,对山东龙山文化影响巨大,可以说山东的龙山文化是在充分吸收良渚古国文明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深刻地把这种影响传递到了殷商。西部的齐家文化也建立在良渚文明和红山文化的基础之上。从文明上讲,如果说夏朝文明体系来自江汉,那么商朝文明体系就来自良渚。不过这都说的是文化的来源,跟人的族群性质无关。

良渚古国人口的组成,我已经有多篇专著。意思就是:良渚文化是在距今5300年前,由东部的古胡人的一支(河姆渡之护人或扈人)、西部两湖地区来的华尼尸(夷)人在良渚地区形成。良渚的王族是鸤鸠氏,族群成员有扈民、雉民、鸠民、有虞氏等氏族;王国名称可能是“鸠尼”。距今4800年良渚古国被少昊氏统一于少昊的24鸟王国中,天鼋黄帝的天鼋图腾也出现在良渚。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把良渚居民一部迁徙到了西北的齐家文化地区,让他们辅佐西少昊;把良渚居民的一部迁移到山东,让他们辅助东少昊。距今4300年在帝颛顼时期东部的良渚北迁裔民演变成了九黎,良渚古国彻底泯灭。

无论良渚古国最后如何破落飘摇,但是良渚文化的种子和基因,深深地根植在东方,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原创基因之一。

黄饮冰2019年1月2日星期三。2019年1月7日星期一重新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