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村--梦寻徽州
这条进村的小路翠绿满目、空气清新,让人疲劳顿消。
偶尔,也可以有这样的惊鸿一瞥...
神似章鱼的古樟树头
“一品雄村”坊。四柱三楼冲天式,是一个新修的牌坊,曹氏家族曾经五世官居一品,具体内容之后的介绍中大家就会明白。
前方还有四角攒尖顶的“劝学亭”,又名励志亭,对联为:尚书进士侍郎举人,济世兴邦贯日凌云。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姐姐劝弟弟努力学习上进的感人故事。相传,《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户部尚书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幼时顽劣异常,无心读书。其姐苦心规劝他说:“你若不用心读书,将来如何登堂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当即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吾父。”姐姐有意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在千里之外出家为尼。”曹振镛从此刻苦攻读,果然不负姐姐所望,考取了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皇帝,甚至留下“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佳话。姐姐不食其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新安江对岸建了一座尼庵--““慈光庵”供其姐修行。
这就是新安江对岸的慈光禅寺。
看着这样的江水,我才突然醒觉李白当年对新安江的描述竟然是那么的贴切...他在《宣州清溪》里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曹振镛雕像。
曹振镛(1755-1835年),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得谥号“文正”,是封建社会臣子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足以证明曹振镛地位之显赫。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曹振镛晋升为太子太保,位极人臣。是年,嘉庆巡幸热河三月,命曹振镛辅佐太子守国,一切政务由其处理,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代理皇上”。期间,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成功扑灭一次宫廷叛乱,更得嘉庆帝之倚重。当然,此人在历史上还是颇有争议的,主要就是说他过于圆滑吧...
整个书院外观。最前面为上社,侧面这间木质廊屋与后面部分则属于书院范围。
上社,是村人祭祀五谷神与土地神的场所。旧时,每逢春秋社日,村民就会在此搭台唱戏、舞龙戏狮,十分热闹。善男信女则会到社屋焚香烧纸、诚心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土平安。这也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固有的一个传统吧。
屋子基座为大石条砌筑,屋面抬高,有防潮上的考虑吧。
大门两侧的一对精美石狮。
里面为两进构造,门厅后为天井,后面是社屋。
接着就是竹山书院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砖雕门罩。中间设七级石台阶,两侧有石台。
门额阴刻“竹山书院”四个楷书大字,未见落款,据说为邓石如手笔。
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精雕石鼓。
门柱柱础石雕,应该是獬豸与麒麟图案,周边饰以夔龙。
又见雕刻细致的团鹤。
门厅后的拱形轩廊,北侧有小门可通往书院其余部分。
门厅南侧小门通往蒙童馆,就是外面看到的木质房屋部分。教育,果然要从娃娃抓起...
正厅是讲堂,也就是旧时老师讲课的地方。
讲堂前廊两侧墙壁各嵌有勒石一方。北侧为《文会条约》,内容主要是关于书院的日常运作管理的。文会,最早是以文会友之会;后来功能逐渐增加,很多本地宗族、乡民间纠纷也由文人出面调解,使它兼具了乡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百姓可就纠纷事项通过协商调解“私了”的场所,在某层度上是对官府职能的有益补充,所以,地方官府采取支持态度,甚至把文会的“公论”视为解决争讼的重要依据。
正厅檐下悬挂“学达性天”匾。康熙帝为了表彰宋儒在理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周濂溪祠、二程祠、朱子祠等共御题了九块“学达性天”牌匾,也就是说,这四个字的提法是清圣祖康熙第一次提出的。宋代一般称理学为“天人性命之学”或“天人之学”,学达性天,也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养性,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柱联为: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
讲堂正中挂孔子至圣先师像。
说到这里,有必要聊一聊竹山书院的来由了。应该说,竹山书院的建造,深深地烙上了徽州商人独有的思想印记。清初,曹文埴的祖父,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世昌(字堇饴)称富宇内,曾奉命接驾第二次南巡扬州的康熙皇帝,达到了一生荣光的巅峰。“道德五千年乘牛出函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当时对徽商富裕程度的真实写照。然而,一生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只是迫于家乡地狭人稠、耕不足食的自然条件而勉强操起营商的行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从踏入商界那天起,他们的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惆怅之气始终郁积在胸,耿耿于怀。当“读书入仕”的愿望在他们这一代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于是,当曹堇饴病入膏肓、弥留人世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字甘屏)、曹景宸(字映青)的只有一件事:“于溪干建文阁,修书院,点社祠,筑园庭,植花木,以培养所有族人,俾籍于讲诵诗书之业,渐渍于礼义亲逊之风,此常保富贵之良方,振兴曹氏之一法。”
曹景廷、曹景宸二人遵父所嘱,历时五年,在家乡雄溪边(也称竹溪)捐资建造竹山书院园林,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功告成。之后广请名师硕彦前来授课,培养曹氏族人子弟读书致仕。说来也巧,书院落成的第二年(1760年),雄村曹氏子弟同科中进士者达五人之多,其中曹文埴更是高居殿试第四名,也就是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从此开始属于曹氏最辉煌的一段岁月。
讲堂北侧小门进去,就是书房部分,两侧是走廊。
中间院子里还有假山翠竹,当真是竹山啊。
东西两侧为书房。
西侧书房有抬高。
书房后第三进是厨房。
藏书阁内有小楼梯可上二层阁楼,当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墨香堂,出去就是书院的庭园。
墨香堂的西侧,就是“山中天”。
转过来,果然别有洞天。院子里植有芭蕉、修竹,院角叠石奇松,是一处幽静赏心的好去处。
轩前有平台,三面栏杆。有望柱十四根,顶端各有青石狮子,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外面的空地叫桂花园。按曹氏族约:凡族人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桂花树一棵,取“蟾宫折桂”之意,迄今已有52棵之多。众多的桂树,显示出雄村历代人才辈出。据统计,雄村历史上出了30位进士,54位举人,其中就有着曹文埴家“五世一品”这样的不世荣耀。
所以。清旷轩也称“桂花厅”。
清旷轩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水池,名“秋叶”,内养有鲤鱼、鲫鱼;边上种有杏树,寓意杏坛讲学。
“所得乃清旷”篆书额匾。
柱联为: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正堂嵌有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介绍该轩得名之来由。
好字!
再往北,是一座两层楼阁--百花头上楼。
桂花厅东北侧,有一座八角攒尖顶两层亭阁,名“文昌阁”,又名“凌云阁”。此阁砖木结构,飞檐翘角,亭脊有葫芦形锡顶。
阁前有小水池,上架精致小石拱桥。
阁底座为红石条砌筑,上围实心青石栏杆。
柱联为: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
中祀曹文埴塑像。
曹文埴(1735-1798年),字竹虚,号近薇,安徽歙县雄村人,清代重臣,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三代皇帝,先后把持朝政达75年,清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处于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传胪(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在懋勤殿任事。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教导皇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回家服父丧。丧满回京,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曾典试广东,视学江西、浙江,奉命查办潍县和京城疑案。案定,乾隆奖誉曰“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升任户部尚书。视学江西南昌时,拓建省会院,增设4000余席,就试者称便。在家乡重建古紫阳书院。
曹家是扬州盐商之首,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乾隆五十二年,因不愿与和珅为伍,以母老为由请求归养,帝从其请,加太子太保。后文埴二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帝对文埴及其母多有赏赐,御赐“四世一品”,并其子三朝宰相曹振镛在内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卒谥文敏。确实够牛啊。
此外,曹文埴也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
曹文埴更是京剧的鼻祖。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接连两晚,皇帝、皇后、诸妃嫔在阁楼垂帘观看,皇帝看得十分高兴,兴起之际更命撤帘一看究竟。演出完毕,乾隆帝还破例到戏台上看望伶童,给予赏赐。在问到演出的是什么戏时,曹文埴跪奏道:“启禀皇上,敝班乃徽班,唱的自然是徽戏。”乾隆点头称道:“徽戏,好!还是徽戏好啊!”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徽戏逐渐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也为后来的三庆、春台、和春、四喜等“四大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进京后,徽戏艺人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才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下层挂“贯日凌云”匾
上面悬“俯掖群伦”。
从台上可以欣赏新安江的美丽风光。
亭子翼角下挂有“金雀铃”,若逢微风吹来便叮当作响,余音袅袅,别有韵味。
从旁边仰视文昌阁,更觉构造严谨、气势非凡。葫芦锡顶以铁链八条系于八个檐角间。
文昌阁前路中有石雕三角香炉一个,造型古朴大方。
古银杏树光彩焕发
龙凤板刻“恩荣”二字,上了红色;两侧雕双龙戏珠,级别不低。
中间上方刻“光分列爵”,意为罗列先人事迹,供后人瞻仰;下方刻“大中丞”,大中丞为官名,表彰的是明成化年间进士、巡抚贵州兼制湖广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曹祥。
左侧次间额板刻“学宪”,表彰的是明代隆庆年间进士、提督四川学政曹楼。
右侧次间额板刻“传胪”,表彰的是清乾隆年间传胪、翰林院编修曹文埴。
立柱两侧各有高大戗石一对。
转到牌坊背面
背面中间上部额板刻“世济其美”,意为子孙后代继续传承祖先们的荣耀。
龙凤板中间刻“恩荣”二字,两侧是夔龙灵芝,罕见了。
斗拱间花板雕刻灵芝如意。
额板雕刻的是历代科举中式者名单。
虽然余庆堂已经几乎不见,但是从牌坊后的宽阔石板路以及残存的一对石狮,再加上两侧的泮池,我是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余庆堂规模、规格都应该是相当高大上的...一声叹息。
从侧面可以清楚看出牌坊后通道实际上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的桥面。祠堂前设有泮池与石拱桥,感觉是仿照孔庙型制,有僭越之嫌,映象里我也是头一回见。
坊额书“宗二公墓道”,小字表明此坊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这也是一个标志坊。
随处可见的狗狗...
最后,来到村子西边,在雄村村委会附近,看到雄村最主要的一座牌坊--四世一品坊。
四世一品坊,立于雄村西边村口曹氏宗祠之前,青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坊,高11米,宽8米,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要回到曹文埴这个人身上了。如前所述,曹文埴的学识、才能、 品格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结果呢,不仅把他本人封为一品大员,还诰赠、诰授其父亲、伯父、祖父和曾祖父一品官衔。之前也说过,曹文埴的祖父曹堇饴一生都以未能读书入仕而耿耿于怀,这才有了竹山书院的问世。好家伙,乾隆老儿这下子搞出个“四世一品”,曹堇饴也算是心愿达成了。这在歙县,乃至整个徽州,都是极为罕有、光宗耀祖的大事。 因此,经地方官绅报请、乾隆皇帝恩准,建造了这座“四世一品”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