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村--梦寻徽州

 说徽州,道徽州,终于来到了雄村。
雄村,之前的好多帖子里多有提及,如西递、篁岭、徽州古城等等...雄村,位于歙县南部郊区约6公里的新安江边,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素有“新安第一岛,歙县最雄村”之美誉。雄村原名洪村,随着元末曹姓人入迁,逐渐演变成为清一色曹姓家族聚居的村落,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澈碧绿的新安江水绕村而过,是一块风光旖旎、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据族谱考证,新安曹氏为魏武帝曹操嫡脉后裔。
雄村的原村口在村子西边,现在景区正门则设在村子北侧。


村子紧贴着新安江畔,沿水边是清一色的参天古樟,枝繁叶茂,景致绝佳。


景区门柱所刻正是曹全碑中雄村得名之句: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赤虹贯日,谁近其馨。

这条进村的小路翠绿满目、空气清新,让人疲劳顿消。

偶尔,也可以有这样的惊鸿一瞥...


神似章鱼的古樟树头


“一品雄村”坊。四柱三楼冲天式,是一个新修的牌坊,曹氏家族曾经五世官居一品,具体内容之后的介绍中大家就会明白。



后面额枋刻“宰相故里”,讲的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宰相的传奇故事。


前方还有四角攒尖顶的“劝学亭”,又名励志亭,对联为:尚书进士侍郎举人,济世兴邦贯日凌云。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姐姐劝弟弟努力学习上进的感人故事。相传,《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户部尚书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幼时顽劣异常,无心读书。其姐苦心规劝他说:“你若不用心读书,将来如何登堂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当即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吾父。”姐姐有意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在千里之外出家为尼。”曹振镛从此刻苦攻读,果然不负姐姐所望,考取了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皇帝,甚至留下“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佳话。姐姐不食其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新安江对岸建了一座尼庵--““慈光庵”供其姐修行。

这就是新安江对岸的慈光禅寺。


看着这样的江水,我才突然醒觉李白当年对新安江的描述竟然是那么的贴切...他在《宣州清溪》里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而新安江在雄村的这一段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雄溪。

曹振镛雕像。

曹振镛(1755-1835年),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得谥号“文正”,是封建社会臣子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足以证明曹振镛地位之显赫。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曹振镛晋升为太子太保,位极人臣。是年,嘉庆巡幸热河三月,命曹振镛辅佐太子守国,一切政务由其处理,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代理皇上”。期间,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成功扑灭一次宫廷叛乱,更得嘉庆帝之倚重。当然,此人在历史上还是颇有争议的,主要就是说他过于圆滑吧...


最后,来到有着镂空花窗围墙的一处建筑,这就是雄村里最重要的古建--竹山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旁边的券门门额书“皱月”,大约是取李义山的“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之意境吧...

入巷一观。其实雄村我也是来过两次了,村里的古宅保存下来的不多,而且并没对外开放。

书院里的千年银杏,金光灿灿。

为了让大家有点直观印象,我还是先继续前行。

整个书院外观。最前面为上社,侧面这间木质廊屋与后面部分则属于书院范围。


上社,是村人祭祀五谷神与土地神的场所。旧时,每逢春秋社日,村民就会在此搭台唱戏、舞龙戏狮,十分热闹。善男信女则会到社屋焚香烧纸、诚心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土平安。这也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固有的一个传统吧。


屋子基座为大石条砌筑,屋面抬高,有防潮上的考虑吧。


大门两侧的一对精美石狮。


里面为两进构造,门厅后为天井,后面是社屋。


接着就是竹山书院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砖雕门罩。中间设七级石台阶,两侧有石台。


门额阴刻“竹山书院”四个楷书大字,未见落款,据说为邓石如手笔。


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精雕石鼓。


门柱柱础石雕,应该是獬豸与麒麟图案,周边饰以夔龙。


又见雕刻细致的团鹤。

门厅后的拱形轩廊,北侧有小门可通往书院其余部分。

门厅南侧小门通往蒙童馆,就是外面看到的木质房屋部分。教育,果然要从娃娃抓起...


入门是一个两进一天井构造,天井中间有甬道,两侧有廊庑。天井四周建筑下方皆为石柱。


正厅是讲堂,也就是旧时老师讲课的地方。


讲堂前廊两侧墙壁各嵌有勒石一方。北侧为《文会条约》,内容主要是关于书院的日常运作管理的。文会,最早是以文会友之会;后来功能逐渐增加,很多本地宗族、乡民间纠纷也由文人出面调解,使它兼具了乡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百姓可就纠纷事项通过协商调解“私了”的场所,在某层度上是对官府职能的有益补充,所以,地方官府采取支持态度,甚至把文会的“公论”视为解决争讼的重要依据。


南侧的一方为《输助文社基地列后》,里面的计量单位有点不懂,猜测是一份捐助名单了。


正厅檐下悬挂“学达性天”匾。康熙帝为了表彰宋儒在理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周濂溪祠、二程祠、朱子祠等共御题了九块“学达性天”牌匾,也就是说,这四个字的提法是清圣祖康熙第一次提出的。宋代一般称理学为“天人性命之学”或“天人之学”,学达性天,也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养性,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柱联为: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

讲堂正中挂孔子至圣先师像。

说到这里,有必要聊一聊竹山书院的来由了。应该说,竹山书院的建造,深深地烙上了徽州商人独有的思想印记。清初,曹文埴的祖父,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世昌(字堇饴)称富宇内,曾奉命接驾第二次南巡扬州的康熙皇帝,达到了一生荣光的巅峰。“道德五千年乘牛出函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当时对徽商富裕程度的真实写照。然而,一生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只是迫于家乡地狭人稠、耕不足食的自然条件而勉强操起营商的行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从踏入商界那天起,他们的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惆怅之气始终郁积在胸,耿耿于怀。当“读书入仕”的愿望在他们这一代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于是,当曹堇饴病入膏肓、弥留人世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字甘屏)、曹景宸(字映青)的只有一件事:“于溪干建文阁,修书院,点社祠,筑园庭,植花木,以培养所有族人,俾籍于讲诵诗书之业,渐渍于礼义亲逊之风,此常保富贵之良方,振兴曹氏之一法。”

曹景廷、曹景宸二人遵父所嘱,历时五年,在家乡雄溪边(也称竹溪)捐资建造竹山书院园林,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功告成。之后广请名师硕彦前来授课,培养曹氏族人子弟读书致仕。说来也巧,书院落成的第二年(1760年),雄村曹氏子弟同科中进士者达五人之多,其中曹文埴更是高居殿试第四名,也就是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从此开始属于曹氏最辉煌的一段岁月。


讲堂北侧小门进去,就是书房部分,两侧是走廊。


中间院子里还有假山翠竹,当真是竹山啊。


东西两侧为书房。


西侧书房有抬高。


书房后第三进是厨房。


继续往北

东侧靠近竹溪的是墨香堂与藏书阁。


藏书阁内有小楼梯可上二层阁楼,当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墨香堂,出去就是书院的庭园。


墨香堂的西侧,就是“山中天”。


转过来,果然别有洞天。院子里植有芭蕉、修竹,院角叠石奇松,是一处幽静赏心的好去处。


出来回廊,边上设有美人靠。


这边到了适才所说的墨香堂出口。

江边的围墙,古银杏树落下满地的思念。


山中天券门往北,就是清旷轩,也是讲学之所。

轩前有平台,三面栏杆。有望柱十四根,顶端各有青石狮子,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清旷轩前平台由彩色鹅卵石铺成双龙戏珠图案。

外面的空地叫桂花园。按曹氏族约:凡族人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桂花树一棵,取“蟾宫折桂”之意,迄今已有52棵之多。众多的桂树,显示出雄村历代人才辈出。据统计,雄村历史上出了30位进士,54位举人,其中就有着曹文埴家“五世一品”这样的不世荣耀。

所以。清旷轩也称“桂花厅”。


清旷轩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水池,名“秋叶”,内养有鲤鱼、鲫鱼;边上种有杏树,寓意杏坛讲学。

“所得乃清旷”篆书额匾。

柱联为: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正堂嵌有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介绍该轩得名之来由。

好字!

再往北,是一座两层楼阁--百花头上楼。


百花头上楼不许攀登。

就只能在外多看看了

桂花厅东北侧,有一座八角攒尖顶两层亭阁,名“文昌阁”,又名“凌云阁”。此阁砖木结构,飞檐翘角,亭脊有葫芦形锡顶。

阁前有小水池,上架精致小石拱桥。

阁底座为红石条砌筑,上围实心青石栏杆。

柱联为: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

中祀曹文埴塑像。

曹文埴(1735-1798年),字竹虚,号近薇,安徽歙县雄村人,清代重臣,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三代皇帝,先后把持朝政达75年,清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处于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传胪(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在懋勤殿任事。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教导皇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回家服父丧。丧满回京,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曾典试广东,视学江西、浙江,奉命查办潍县和京城疑案。案定,乾隆奖誉曰“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升任户部尚书。视学江西南昌时,拓建省会院,增设4000余席,就试者称便。在家乡重建古紫阳书院。

曹家是扬州盐商之首,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乾隆五十二年,因不愿与和珅为伍,以母老为由请求归养,帝从其请,加太子太保。后文埴二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帝对文埴及其母多有赏赐,御赐“四世一品”,并其子三朝宰相曹振镛在内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卒谥文敏。确实够牛啊。

此外,曹文埴也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

曹文埴更是京剧的鼻祖。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接连两晚,皇帝、皇后、诸妃嫔在阁楼垂帘观看,皇帝看得十分高兴,兴起之际更命撤帘一看究竟。演出完毕,乾隆帝还破例到戏台上看望伶童,给予赏赐。在问到演出的是什么戏时,曹文埴跪奏道:“启禀皇上,敝班乃徽班,唱的自然是徽戏。”乾隆点头称道:“徽戏,好!还是徽戏好啊!”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徽戏逐渐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也为后来的三庆、春台、和春、四喜等“四大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进京后,徽戏艺人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才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下层挂“贯日凌云”匾

上面悬“俯掖群伦”。


外围廊道上为拱形棚顶

从台上可以欣赏新安江的美丽风光。

亭子翼角下挂有“金雀铃”,若逢微风吹来便叮当作响,余音袅袅,别有韵味。


从旁边仰视文昌阁,更觉构造严谨、气势非凡。葫芦锡顶以铁链八条系于八个檐角间。

文昌阁前路中有石雕三角香炉一个,造型古朴大方。

古银杏树光彩焕发


又见湖光山色间的慈光禅寺。


竹山书院南侧,是一块石板铺就的地坪。一个牌坊面溪而立--光分列爵坊。

雄村大中丞坊,又名光分列爵坊,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青石牌坊,坐西朝东,高13米,宽8.5米,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这是一座功名坊。


牌坊额板全部刻字。

龙凤板刻“恩荣”二字,上了红色;两侧雕双龙戏珠,级别不低。


中间上方刻“光分列爵”,意为罗列先人事迹,供后人瞻仰;下方刻“大中丞”,大中丞为官名,表彰的是明成化年间进士、巡抚贵州兼制湖广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曹祥。

左侧次间额板刻“学宪”,表彰的是明代隆庆年间进士、提督四川学政曹楼。


右侧次间额板刻“传胪”,表彰的是清乾隆年间传胪、翰林院编修曹文埴。


立柱两侧各有高大戗石一对。


转到牌坊背面


背面中间上部额板刻“世济其美”,意为子孙后代继续传承祖先们的荣耀。

下方所刻就是雄村历代考取功名人员名录了。

这里还有一块“中美合作所”的介绍碑。原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第一训练班就设于雄村,前后开办了八期。


接着就是往村里走了。事实上,这样已经出了景区收费口。但是,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雄村的目的,看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雄村五石坊”。大中丞坊,就是第一座。


走在村道上,还可以顺便观赏田园风光。


沿着村道西行,路边很显眼的位置看到了第二座石牌坊--余庆堂门坊。

余庆堂门坊,又称崇报祠坊,坐落在雄村南隅,顾名思义,就是立于曹氏一个支祠--余庆堂之前的牌坊。该门坊为青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与大中丞坊相同,高13米,宽8.5米,建于清代。


龙凤板中间刻“恩荣”二字,两侧是夔龙灵芝,罕见了。


斗拱间花板雕刻灵芝如意。


额板雕刻的是历代科举中式者名单。

虽然余庆堂已经几乎不见,但是从牌坊后的宽阔石板路以及残存的一对石狮,再加上两侧的泮池,我是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余庆堂规模、规格都应该是相当高大上的...一声叹息。


从侧面可以清楚看出牌坊后通道实际上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的桥面。祠堂前设有泮池与石拱桥,感觉是仿照孔庙型制,有僭越之嫌,映象里我也是头一回见。


第三座比较难找点,还是要找村民问过,因为就在村里--鲍氏墓坊。

鲍氏墓坊,二柱一楼一间青石墓道坊,高3米,宽3米,建于清代。这是一个标志坊。


坊额书“宋登仕郎鲍公墓”。


穿街过巷


同理,找到第四座牌坊--宗二公墓道坊。

宗二公墓道坊,二柱二楼单间青石墓道坊,高7.5米,宽3.5米,建于清代。

坊额书“宗二公墓道”,小字表明此坊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这也是一个标志坊。


随处可见的狗狗...

最后,来到村子西边,在雄村村委会附近,看到雄村最主要的一座牌坊--四世一品坊。

四世一品坊,立于雄村西边村口曹氏宗祠之前,青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坊,高11米,宽8米,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要回到曹文埴这个人身上了。如前所述,曹文埴的学识、才能、 品格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结果呢,不仅把他本人封为一品大员,还诰赠、诰授其父亲、伯父、祖父和曾祖父一品官衔。之前也说过,曹文埴的祖父曹堇饴一生都以未能读书入仕而耿耿于怀,这才有了竹山书院的问世。好家伙,乾隆老儿这下子搞出个“四世一品”,曹堇饴也算是心愿达成了。这在歙县,乃至整个徽州,都是极为罕有、光宗耀祖的大事。 因此,经地方官绅报请、乾隆皇帝恩准,建造了这座“四世一品”牌坊。

龙凤板刻的是“覃恩”二字,估计相当于“恩荣”级别。但以“覃恩”二字恩赐,以我所见,估计也是一个孤例。可能也是表达乾隆对曹文埴的特别欣赏吧。


“四世一品”,连夫人们也沾上光了。


牌坊后面是曹氏宗祠,也是安徽省级文保单位。


大门两侧有精美石狮一对。


曹氏宗祠正门为一个徽式五凤楼,规格比北岸吴氏宗祠要小。门厅为五开间,两侧有青水砖八字墙。


飞檐翘角间精美的脊兽。


八字墙上的精美砖雕,有万字纹与团花锦图案。


八个砖雕坨墩刻的是暗八仙。


“寿”字旁边饰以夔龙林芝,图文互相印证啊。


重回村中闲逛。


还有一些高大的古宅。按经验,里面应该相当不错的,可惜没开门。


墙底部采用石条砌筑,屋内陆面有抬高,都是为了防潮。


门罩砖雕虽然不多,贵在精。


柱头夔龙灵芝,雀替双狮戏球。


“百忍堂”与“游街图”。


雀上枝头、鱼跃龙门。


深深的巷陌里,感觉时光悄然回到了遥远而又熟悉的过去...


还有不多的门板房铺面,见证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看来这家人对灵芝情有独钟...


不知不觉,回到新安江畔...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0)

相关推荐

  • 《黄山行》系列散文之四丨街老江寂话屯溪/贾秀全

    从宏村到了屯溪.太阳西斜,格外耀眼. 屯溪,我曾有过短暂的到访.在一个傍晚,领略过灯火阑珊的老街,琳琅满目的山货店.时隔15年,仿佛弹指间. 老街的名字刻在一座新牌坊上.此时的牌坊就是地名坊了,与表彰 ...

  • 【行走徽州88】浦口:练江和渐江,在这里汇聚形成了新安江

    [行走徽州88]浦口:练江和渐江,在这里汇聚形成了新安江 司马狂/文 如今,很多人对新安江的概念是模糊的.这其中,既有大家本身的认知错误,但更多的还是宣传上的误导.屯溪境内的流域如今也叫新安江,建德更 ...

  • 屏山古村---梦寻徽州

    屏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的屏风山和吉阳山麓,距县城4公里,历史上又曾名九都屏山.舒村.屏山,名字来由是因村北有座状如屏风的高山:又因村中以舒姓为主,在古代建制中属于黟县九都,故又名九都屏山.舒村. ...

  • 西溪南古村---梦寻徽州

    西溪南古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郊的西溪南镇,地处黄山市腹地,距黄山风景区50公里,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0公里,距徽州区府地所在地岩寺5公里. 西溪南古村始建于后唐,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曾经有过 ...

  • 卢村木雕楼--梦寻徽州

     某一个秋天的早晨,从黟县县城出发,再次探访卢村木雕楼景区.离上一次去,转眼已经过去十二年,我真的已经这么老了... 沿途的杉树. 抽空又去瞧了一眼塔川,这年红叶之稀疏,真是让人下巴都掉了...原来几 ...

  • 周邦头村--昌溪古村落(下)--梦寻徽州

    接着就是周邦头村. 事实上,现在我们俗称的昌溪村包括三个自然村:沧山源.昌溪与周邦头.沧山源又称燕窝山庄,位于昌溪北面山脚下,也是昌源河上游向东拐弯处:周邦头则地处昌溪南边几百米,也就是上一个帖子里我 ...

  • 罗东舒祠--呈坎古村(下)--梦寻徽州

    上更楼南立面. 上更楼内部看三个门洞. 上更楼东立面.往东匆匆赶往村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有着"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之称的罗东舒祠. 为了让大家有点直观印象 ...

  • 江南第一村--呈坎古村(上)--梦寻徽州

    呈坎村,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偏西约十六公里.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我去过徽州古村中历史唯一可与许村一比的古村落了.呈坎村以罗姓为主,罗氏 ...

  • 昌溪古村落(上)--梦寻徽州

    接下来,到歙县一个不太知名却又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昌溪村. 昌溪古村,介绍里总少不了一个响亮的称呼--"歙南第一村",说她位于歙县南部山区.实际上,无论从地图上怎么看,我 ...

  • 潜口古民居---梦寻徽州

    潜口古民居,又称潜口民宅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偏西4公里处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是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 ...

  • 【司马狂说徽州49】被誉为“江南半才子”的雄村曹学诗

    号称江南才子的人很多,但被誉为江南半才子的是谁呢? 号称江南才子的人很多,但被誉为江南半才子的是谁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