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一字师
历史故事新编-42
对联一字师
文/墨吟 夏天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那时候交通不便,陆游走走停停,“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一路之上,他游览大江两岸的名胜,凭吊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遗迹。
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陆游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
蟠龙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
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一联:
桥锁蟠龙 阴雨千缕翠
林栖鸣凤 晓日一片红
陆游看看天色不早,准备回县里的驿站去。他的随从家旺听说还有很多节目要表演,拖拖拉拉不想走。陆游念家旺年轻贪玩,便允许他留下看节目,自己先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在围观对联的人群中,家旺听到一个女子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家旺一向把自家主人当做最有学问的人,如今却听一个山野村姑评说主人的对联,竟然还挑出毛病来,心下自然不服。但是他知道自己没啥学问,也不敢申辩,只是向旁人打听说话的村姑。
原来,这姑娘姓肖名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她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她来到蟠龙山,迷恋山中的景色,就在此安了家。父女俩住在蟠龙洞,以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就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一点点传授给女儿,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家旺打听明白后,也没心思多玩,快马加鞭回到旅店,把英姑的话鹦鹉学舌般说了一番。陆游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里面空无一人。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处,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便下山去也。
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破解出这是一首七绝:
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
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
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夏天墨吟论古今
夏天: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被梁启超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墨吟:陆游能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将自己的爱恨情仇置于时代的熔炉之中,反映历史变迁,故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二是以谦虚认真的态度对待文字。不似现在某些文人,以作家诗人自居,甚至靠剽窃别人作品起家,还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