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茶馆(第15期)|《给新概念起旧名字,一种实用的陌生化策略》王真祯

茶客闲谈

给新概念起旧名字,一种实用的陌生化策略

“门扩张了,……”(The door dilated,……)

这句话出自海因莱因的短篇科幻《地平线之外》(Beyond the Horizon,1942)的开篇,一个文职人员来到办公室,按下按钮,于是,“门扩张了”。这句话被认为是科幻景观描写的典范,也是陌生化策略的一个极好的用例。(事先声明,在写作此文时,我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仅限于这一句话。)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总结出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陌生化写作策略,并简单讨论其表达效果。

一、什么是“陌生化”?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简单引入“陌生化”之概念。“陌生化”之概念首先由俄罗斯形式主义艺术家什克罗夫斯基提出。用最简单的话说,他的观点是,艺术的目的在于恢复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因而通过使日常的对象变得陌生,增加感觉的难度和实践的长度,就可以帮助人们跳出日常框架的支配,重新对生活进行审美。他的这套理论随后被德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所继承,并融合了德国的认识论哲学,变得更富有社会批判性。他倡导表演需要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观众间制造情感上的距离,使人们能以分析批判的向度去理解表演的真正含义。

在科幻领域,将“陌生化”概念引入的是加拿大学者达科·苏文(Darko Suvin)。他将科幻界定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充要条件是陌生化和认知的在场和互动,其主要的形式策略就是,替换作者经验环境的想象性框架。

简单来说,一部科幻作品,会为我们提供一处他方世界,替换我们所习惯的现实世界,使我们的一些经验认知失效,但又会提供一些认知上的连接点,使我们具备理解那个世界的可能。陌生化在默认背景为现实世界的文学类型中,作为一种表达出现,但在科幻中,它往往成为我们建构世界的方法。譬如说,“伊西多尔一敲门,电视便死掉了,化为乌有。”这句话如果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中,那毫无疑问是一个隐喻,事实上表达“电视关上了”,但若出现在科幻故事中,这句话指的是不是电视真的具有生命?我们无法确定,但至少,在科幻中构想一个有活电视的世界并不困难。

二、赋予新事物以旧名字

接着,我们来分析“门扩张了”这句话。苏文认为,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同属不同种”的陌生化叙事原则。在这里,奇特的“门”与我们常用的门同属于一个“属”(genus),但这扇“扩张的门”相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是陌生的,是不同的“种”(species)。这句话需要我们被唤起一种类似“瞳孔扩张”的经验,与“门”的体验结合,构想这一全新的概念。

对许多新手作者而言,包括我在内,常常会陷入到一种困境之中——我创造一个新概念(往往是某种技术),起了个厉害的名字。它与现实若即若离,符合陌生化审美的一切要求,只需要在故事中把它绘声绘色地写出来。然而,半小时过去,无论如何坐在电脑前抓耳挠腮,都想不出该怎么下笔。有时,一拍大腿,决心开始写,得到的也往往是大段没人看的解释性肿块。即使不然,我们也会感到自己的文字中有种微妙的尴尬,好像疏离感并不存在于我们与故事间,而存在于故事的人物与他们所在的世界之间。

事实上,这些作者大多并非不知道,科幻应当塑造陌生化体验,只是塑造这种体验本身是困难的。从苏文的分析来看,要写出“门扩张了”这样的句子,要求作者不断地跳出自身的认知框架,好像真正住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那个替换世界,亲眼见到那扇徐徐扩张的门那样,去推想最合理的描述。

但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与苏文稍有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怎样写出会带来良好陌生化体验的句子。

在苏文看来,海因莱因把“扩张”用在了描写“门”上,从而使“门”这个词语获得了一个新的指称对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柔性门”。如果让一些新手作者来写,这句话就可能会变成“门开了”,失去了同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我们的脑海中就有两个指称,“门”和“柔性门”。在更多的新手作者中,这句话恐怕会被写成“柔性门扩张开了”。这是一个过远的视角。毕竟,我们在说“车发动了”的时候,不会刻意说“汽油车发动了”。如果有人用后者这样的句子,那么他一定生活在一个汽油车很少见的地方。

因而,海因莱因在这里做的,或许只是一步简单的替换——把他所想象的新概念“柔性门”在文中的指称替换为生活中常用的旧名词“门”。简单来说,就是给新概念起一个旧名字

在分析其表达效果之前,我们先试着用一用这个方法。下面的段落是来自星火杯冠军故事《洄游》的一段原文:

“我的外视野投影器坏了。”

阿默看不见人,感觉像在对着垃圾们自言自语。它甚至怀疑,这突然出现的人声也许是工作中枢长时间休眠产生的幻觉。

……

不工作的人或机器,在哪里都不受欢迎,阿默突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清理130,我们的设备撑不了太久,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有哪些情绪元件?”

“悲伤,忠诚,没了。”

略微一扫,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外视野投影器”、“情绪元件”等等新概念。这些概念本身在信息传达上没有问题,但和“柔性门”属于同一类概念,即“陌生的种”。应用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策略,检查并尝试修改这一段,会获得如下段落(修改部分标红):

“我的视野坏了。”

阿默看不见人,对着垃圾们自言自语。它甚至怀疑,这突然出现的人声也许是长时间休眠产生的幻觉。

……

不工作的人或机器,在哪里都不受欢迎,阿默突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清理130,我们的设备撑不了太久,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装了哪些情绪?

“悲伤,忠诚,没了。”

经过这样的修改,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受到损失。读者仍然可以认识到,这里的“视野”、“情绪”与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视野”、“情绪”是完全不同的指称,是一个“陌生的种”。

事实上,如果你乐意,甚至可以挑战在一篇科幻故事中完全不出现新概念,全部使用日常使用的名词,又使它们每一个的所指都和我们日常所用完全不同。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在阅读科幻时,一个词的词意是天然不确定的。我们通过其于其他词的关系网来确定它的指称,因此,只要这张网能够维持,某个词语所传达的信息就不会发生很大变动。

三、这种方法的一些优点

虽说有些自吹自擂,不过我认为这种方法具有比较好的可操作性。当我们看到“狮鹫”的图像,就会意识到这是“狮子”和“鹰鹫”组合而成,但如果给我们“狮子”和“鹰鹫”的图像,让我们凭空幻想出“狮鹫”这样美丽的生物,就困难许多。推而广之,相比于给一个我们熟悉的事物添加上完全不同的属性,思考某一样完全陌生事物的现实原型也要容易的多。

本文提供的方法,更类似于一种检查。它不需要你在写故事时绞尽脑汁,只要在故事写完之后,回头检查一遍故事里出现的所有自创概念或者新名词,考虑其中有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替换为日常概念的,就可以了。

抛开操作性,我们也可以聊聊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这种方法就像写诗“炼字”一样,可以“炼概念”。如果我们回想那些科幻大家所使用的自创词,尝试把它们替换为其现实原型,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譬如说《龙蛋》中的“难方”和“易方”,或是《黑暗的左手》中的“克慕”。一方面,这是由于这些新概念相比其现实原型相差太远,陌生之处太多太复杂,容易造成理解歧义。另一方面,这些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精彩的推演和隐喻,是突破认知牢笼的宝剑,是我们的审美对象,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只有把那些庸常的“新概念”筛去,这些具有穿透力的概念才能浮出水面。

其次,俗话说得好:普通人预言汽车,二流科幻作家预言堵车,一流科幻作家预言车震。它既说了科幻写作中“推断性”之重要,也说了这种推断性的方向,应当是深入生活细节、人物经历的。这种方法使我们免于写出“汽油车发动了”这样奇怪的句子,使得人物对话更为可信。

其三其四,应该还能分析出一些东西,譬如可以将新概念赋予已有概念所包含的意象,或者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个微小的谜题,构成一个个“解谜循环”等等,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分析了。希望能对各位的写作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王真祯

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星火学院学员,科幻研究及文化传播课题组成员,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不存在科幻等平台,曾两度入选《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版年选。

高校科幻有酬征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