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原文附译文
乐本篇
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原文: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所以先王十分注意怎样来对人们进行影响,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原文: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宫音是君,商音是臣,角音是民,徵音是事,羽音是物。这五种声音不发生混乱,就没有弊败不和的音了。宫音混乱就成为散漫的声音,象征着国君骄横;商音混乱就成为偏激不正的声音,象征着官吏堕落,角音混乱就成为忧愁的声音,象征着财物匿乏。五种声音都发生了混乱,互相排斥,叫做慢,在这种慢的情况下,国家灭亡也就在眼前了。
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社会动乱的音乐,接近于慢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社会上盛行着欺侮国君自私自利的风气,无法收拾。
原文: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
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
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人初生时知识很简单,这是天赋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是简单的本性获得了发展的表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比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天理就灭绝了。
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也变成各种事物了。所谓人变成各种事物,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所以先王要制定礼乐,让人们有所节制。
披麻戴孝的哭泣,是为了节制丧礼,钟鼓干戚的歌舞,是为了享受到适当的快乐,关于婚姻和冠笄的规定,就是为了使男女有所区别,定期举行射箭和宴会,就是为了安排正当的社交活动。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乐论篇
原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原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一定简朴。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夺。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强暴的人不再出现,诸侯都归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来发动战争,五种刑法也弃置不用,百姓没有患难,天子也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教通达地实行了。父子之间亲睦,长幼之间有次序,四海之内人们互相礼敬尊重,这就表明礼教通达的实行了。
原文: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译文:大乐和天地一样协和,大礼和天地一样调节,因为那样协和,所以能够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那样调节,所以能够用来祭祀天地。社会上有礼乐,幽冥中有鬼神,这样就能使四海之内所有的人都互相尊重互相亲爱了。
原文: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译文: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龠、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传承礼乐。制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有了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区别。
乐是根据天的道理而作的,礼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礼不合度就会引起混乱,作乐不合度就违背正道。明白天地间万物的道理,然后才能兴礼作乐。
和谐而不淆乱,是乐的内在精神;使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重恭敬顺从,是礼的职能。至于用乐器使礼乐得道表现,通过声音使礼乐得以传播,在宗庙社稷中行施礼乐,用来奉祀山川鬼神,这些应用礼乐的事情是统治者让人民一起来掌握的。
乐礼篇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原文: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译文:天地之间,事物各不相同,因此用礼的制度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事物发展永不停息,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因此需要兴起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统一。春天生发,夏天成长,是自然界的仁,秋天收获,冬天收藏是自然界的义。仁和义的道理相近,义和礼的道理相近。乐的精神是敦厚亲和,它属于神和天的范围,礼的本质是辨异分宜,它属于鬼和地的范围,所以圣人作乐和天的道理相适应,制礼和地的道理相配合,礼和乐能够明确和完备,天和地的道理就能够得到表彰了。
原文: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译文:按照天地的上下,确定君臣的关系,按照高低的分别,确定贵贱的名位,在动态和静态中的表现有了规律,大大小小的各种形体才分得清楚,一切东西同类相聚,异类分离,那么各种特性才显现出不同来,在天空的日月星辰都发着光辉,在地面的草木鸟兽都具有形态,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各个不同,所谓礼,就是反映这些差别的。
地气向上升,天气向下降,阴和阳互相摩擦,天地间的大气互相激荡,雷霆震响,风气雨落,交替着四季的变化,照耀着日月的光辉,这样各种东西都生长起来了,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互相调和,所谓乐,就是反映这些调和的。
原文: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译文:天时没有常规,万物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分别,社会就必然混乱,这是天地间一定的道理。有那么一个时候,礼乐的道理上达于天,下充于地,和阴阳并行,和鬼神相通,它的作用渗透到无论多高多远多深厚的所在,那么乐和天变成一体,礼和地变成一体了。显著的运行不息的,是天,显著的静止不动的是地。静动交替,才产生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圣人说道,礼云乐云。
乐施篇
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从前舜作了五弦琴,用来伴奏着唱诗歌《南风》,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谷及时成熟,然后才用乐赏赐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劳苦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疏远;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近。所以看到赏给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听到给予他被赏赐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为。
原文: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译文:大章是用来表彰尧,咸池用以表示黄帝的德政,韶用以表示舜能够继承尧的德政,夏用以表示禹能够把尧舜发扬光大。殷周两代的乐,都表示能够尽到人事。
原文: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译文:天地运行的规律,气候的冷热不按照一定的时间交替就会发生灾害,风雨失去调节就会发生饥荒。教育对于人民,就象气候的冷热一样,教育不适时就有害于社会。各种制度对于人民,就好像风雨一样,制度的规定不适度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制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和道德相吻合。
原文: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生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译文:譬如养猪酿酒,绝不是为了惹祸,但是打官司的一天比一天增加,却是饮酒无度酗酒闹事的结果,所以先王针对这种情形制定酒礼,没喝一杯酒,主人和客人都要行很多礼,整天喝酒也喝不醉了,这是先王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所以酒食宴会,就能发生增进友谊的作用了。
因此先王有丧亡等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适当的礼来表示哀悼,有喜庆等大事的时候,一定有适当的礼来表示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用礼来加以节制。
原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译文:乐是圣人所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他能够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设立诸如大司乐、乐师等专职从事乐教。
乐言篇
原文: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译文:人有气质、性格、心智这种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没有常规。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然后一定的情感就表现出来。
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会忧愁;宽舒和谐、缓慢轻松、文采华美而节奏简易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感到安乐;粗旷激越、勇猛振奋、宏大而愤激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刚毅;端方、刚正、庄严而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肃敬;宽畅、洪亮、流利而和顺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慈爱;放荡、散乱、疾速而过度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淫乱
原文: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译文:因此先王根据着人的性情,核定乐的度数,制定礼的制度,合乎生气的调和,体现五常的关系,使得气质属阳的人不散漫,气质属阴的人不保守,气质刚强的人不粗暴,气质柔和的人不畏缩,阴阳刚柔的四种气质畅通的交流在人的内部同时表现在外部,都有着适当的关系,互相补充而不互相克制。
原文: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译文:然后定出学习的进度,逐步学习节奏,研究章法结构,通过这些来考查如何表现仁厚,分别大小的名称,高下的次序,通过这些来考查如何表现事物,这样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分别,都有从乐表现出来。所以古人说,通过乐可以深刻的观察社会。
土地缺乏养料,草木不能生长,水流太急龟鳖不能长大,气质衰弱生物不能发育,社会动乱,礼就废弛乐就放纵无节制,所以声音悲哀而不庄重,快乐而不安定,散漫多变而节奏紊乱,留恋缠绵而无所归宿,缓慢的声音包含着邪恶,急促的声音挑动欲念,引起人们逆乱的风气,灭绝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厌弃它的。
乐象篇
原文: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表现出来,“淫乐”就兴起了。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就兴起了。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君子根据人的性情来和谐他们的意志,以成就人们的善行。对邪恶的声音和淫乱的形色,不听也不看;对放纵的无度的乐和不合礼教的事情,不使它进入自己的内心;对怠惰散漫的邪僻风气,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都能和顺端正奉行礼义。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的弹奏来增饰文采,手持盾和戚来舞蹈,用羽和旄来装饰,箫和管来伴奏,以发扬最高道德的光辉,感动四时的和气,以彰明万物发展的道理。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乐曲的终而复始象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原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原文: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 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译文: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乐的现象,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组织,君子从内心的活动出发,用乐来表现想要表现的形象,然后加以必要的组织,用武乐作为例子,先击鼓表示乐的开始使大家注意,顿三次脚表示舞就要开始,第二遍顿脚以后才正式起舞,表示武王伐纣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的,响起摇铃舞者就后退,表示武王伐纣胜利后整装回归,舞得极快却不失去节制,声调含蓄却并不隐晦模糊,使人既能欣赏它的内容又不致厌弃它所表现的意义。因为完全能够了解它所表现的意义,就不会只想到个人的享受,因此感情上既得到满足,理智上也有所收获,欣赏过乐以后,道德修养更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注重修养,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说,安定社会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了。
乐情篇
原文: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译文:乐所表现的,是人的一定的感情,礼所表现的,是人的一定的关系,乐表现相同的方面,礼辨别不同的方面,礼和乐的道理,是贯通着人情啊。探索到人们的内心境界的一般状态和它的变化,是乐的功能,使人们真诚相处抛弃掉虚伪,是礼的目的,礼和乐表现天地间的自然要求,表达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调节上下的机能,完成各种事物的形体,多分清父子君臣的关系。
原文: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和,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译文:所以大人推崇了礼乐,那么天地都跟着光明了,天和地自动的结合,阴和阳很好的调剂,生机和养料充实着万物的生命力,然后草木茂盛起来了,枝干茁壮起来了,羽翼长得有力了,角骼生长起来了,冬眠的昆虫也苏醒过来了,鸟类孵有幼鸟,兽类怀孕受胎,胎生的不至于胎死腹中,卵生的不至于为长成卵壳就破裂,这些都要归功于乐的功能啊。
原文: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译文:乐不仅仅是指黄钟大吕等乐律、弹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这些都是乐的末节,所以让孩子来表演舞蹈。铺设筵席,成列樽、俎、笾、豆等器具,以升上降下的动作来表示礼仪,这都市礼的末节,所以让办具体事情的官员来执掌之。
乐师只懂得乐声和诗歌,所以面向北坐着演奏。宗人、太祝只懂得宗庙中祭祀的礼仪,所以站在尸的后面掌礼。商祝只懂得丧葬的礼仪,所以站在主人的后面掌礼。因此可见道德完善的人才能处于上位,技艺熟练的人只能处下位;品行完美的人才能居前,从事技艺的人只能在后。所以说古代君王明确了上、下、先、后的分别,然后才能为天下制定礼乐。
乐化篇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象天一样,象天一样达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的境界,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审的研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审的研究礼来端正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入了。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平和,礼使人极其谦顺,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有轻佻怠慢的表现了。所以内心焕发出道德的光辉,人民就没有不听从他的;仪态表现出境界礼的原则,人民就没有不顺从他的。所以说;详审的研究礼乐的道理,用来施加于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原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译文:乐的意思是欢,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没有的。欢乐之情一定要用声音来抒发,通过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舞蹈有这样的作用,因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都由它表达出来了。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无所表现,表现出来而不符合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发生邪乱。古代君王憎恶世风的邪乱,所以制定“雅颂”之乐来引导。使乐声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的文辞足以明辨而不泯灭隐晦正理,使乐的曲折、平直、复杂、简洁、细微、洪亮等种种音调和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纵邪恶的思想感情影响人心。这就是古代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在宗庙演奏音乐,君臣上下一起听着,就没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长乡里之中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顺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乐,父子兄弟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睦相亲的;所以乐的创作,先确定宫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谐的乐音,再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以表现乐曲的节奏,使节奏和谐适度以形成结构严密的乐章,这都是为了发挥其协和父子君臣的关系,使人民相互亲近的作用。这就是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听到了“雅颂”之乐,人们心胸就宽广了;拿着盾和戚,学习俯、仰、屈、伸的舞蹈动作,人们的仪表就庄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区域来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人们的行列就端正了,进退也统一了。所以乐表现着天地间的协和统一,是中和的纲纪,是人们的性情所不能没有的。
魏文侯篇
原文: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译文:魏文侯问于子夏,我衣冠端正聚精会神的听古乐,就怕会打瞌睡,听郑国和卫国的的音乐,那就不知道疲倦,请问古乐使我那样是什么原因,新乐使我那样是什么原因。
原文: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译文:子夏回答到,现在先谈古乐,进退都很整齐,中和正大而且宽广,弦匏笙簧等乐器,都等待着附和鼓的节奏才一起演奏,先以鼓为主表现文治,再以铃为主表现武功,无论表现文治武功都用相掌握着节奏,在演奏快速度时都用雅来加强气氛,君子通过这些来表达他的意想,通过这些来称道过去的事迹,从而达到修养身心,和睦家庭,以至于安定社会的结果,这是古乐的道理。
原文: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非.。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
译文:现在来谈新乐,进退都是参差不齐,充满着放纵邪恶的声音,使人受了迷惑再也离不开它,加上扮演着各种丑怪的杂戏,男女混杂,也不管父子的尊卑,演奏完了,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能称道古代的事迹,这是新乐的道理。
现在你问我的虽然是乐的道理,你所喜欢的其实只是音的享受,要知道乐和音的关系,似乎相近实际不同。文侯又问,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文: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烘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译文:子夏回答到,要是知道古代天地之间一切正常,四时调和,人民安乐,五谷丰登,灾祸不生也没有噩兆,这时叫做大当,就在这时圣人规定了谷子君臣的关系,作为大家遵守的制度,制度规定了,社会才安定,社会安定了,才订定了六律,调和五声,谱成曲调来歌唱,写成诗调来颂扬,这些都叫做德音,德音才叫做乐,所以有一首诗里这样说,“让德音互相应和吧,我们的德行才能发扬,越是发扬影响越大,使人们受到教化懂得好坏,领导着这个国家,使人们亲爱地走上光明大道,大家都想文王一样,他的德行是什么都掩饰不了的,他的德行已经受到上天赐福了,这福泽还延续到他的后代。”就是讲的这个意思,现在你所喜欢的,恐怕是溺香了。
原文: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译文:文侯插题到,请问溺音是怎么来的呢?
原文: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译文:子夏回答道,郑国的音很复杂,使人意识放纵,宋国的音很妩媚,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很急促,使人意志烦乱,齐国的音很古怪,使人意志傲慢,以上四种音,都是满足人们声色的享受但是损害人们的德行修养,所以祭祀的时候都不用它们,诗上面说,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所谓肃,是肃静的意思,所谓雍,是和睦的意思,能够肃静和睦,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做国君的人,能对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十分谨慎就好了,国君喜欢那件事,臣子就会去做那件事,上面做了什么事,百姓也跟着做什么事。上面说的开导老百姓十分容易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圣人做成鼗.鼓.椌.楬.埙.箎等乐器,这六种乐器,都是发生德音的音的,再加上钟磬竽瑟一起演奏,干戚旄狄合着乐舞蹈,这样就可以用来祭祀先王的宗庙了,就可以用来接待宾客增进友谊了,就可以用来使得官职大小身份贵贱都符合分寸,就可以用来表示给后来的人知道有尊卑长幼的次序了。
原文: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译文:钟声发出铿锵的声音,铿锵的声音可以用来表示号令,号令可以使士气充沛,士气充沛就能激发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起武臣,石磬发出硁硁的声音,硁硁的声音可以象征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就能有献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石磬的声音就想起献身边疆的将士。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的声音可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就能意志坚定。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起志向坚定的忠义之臣。竹制的乐器可以发出多种乐音,多种乐音表示聚合的意义,明白聚合的意义就能聚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起能够聚集民众的臣僚。鼓鼙的声音喧腾,喧腾的声音可以振奋人心,人心振奋就能大众一起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会联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赏音乐,不仅是听他的铿锵声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乐声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所应合,而能引起共鸣。
宾牟贾篇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里边“发扬蹈厉之以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到右先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这言是也。”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子曰:“居!吾语女。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且夫乐者,象成者也。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如之治也;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候之至也。
“且女独未闻牧音野之语呼?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驰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将帅之士使为诸候;然后知天下之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候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候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性,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揔干,所以教诸候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师乙篇
原文: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歌何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歌者宜歌“齐”。
“夫歌者,直已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子贡见到师乙并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学唱歌应当符合每个人的个性,象我这样的人,适合长什么歌呢?”师乙答道:“我是个低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来请教适合唱什么样的歌。还是让我说说我听到的说法,请您自己去判断吧。宽宏而安静、柔和而正直的人适合歌唱《颂》;志意阔大而沉静、开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歌唱《大雅》;恭敬谨慎而喜好礼仪的人适合歌唱《小雅》;正直而宁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合歌唱《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和善良而能决断的人适合歌唱《齐》。”
唱歌的人,要先正自身并表现出德性。歌者内心有所感动,天与地都会应和,四时会互相协调,星辰运行有条不紊,万物随之发育生长。所以,《商》这种乐歌是五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商代的人把它记载下来,因而列为《商》;《齐》这种乐歌是三代流传下来的,齐人把它记下来,因而叫《齐》。懂得《商》的人,遇到事情往往能决断;懂得《齐》这种乐的人,见到利益往往能推让。遇到事情能决断,这是勇敢;遇到利益能推让,这是义气。既勇敢又有义气,除了乐歌外有什么能表现呢?因此,乐歌昂扬时如同高举,低沉时如同坠落,婉转时如同折断,静止时如同枯木,曲折变化合乎规矩,连绵不绝如同贯串在一起的珠子。
“所以,用歌唱来表达,是言语表达的延续。心中愉悦,所以要用言语表达。言语不足以表达,所以用歌唱来表达。歌唱不足以表达,所以要感叹,感叹不足以表达,所以就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