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阿兮谭家场,书之香兮狮头坡
“山之阿兮路险难,处幽谷兮不见天,此行路漫漫兮。”早些天,听说我要去谭家场狮头坡,朋友是这样向我介绍谭家场的。早些年也听溆浦的朋友说过,屈原的《山鬼》一文写的是溆浦的山,而朋友也用《山鬼》里的词句来形容与溆浦交界的谭家场。
有了朋友“山阿峰险涧谷幽深”的提醒,我是怀揣着满心的忐忑前行的。自修溪进,过伍家湾后,公路依然平缓,车随幽深溪涧而行,水顺地势低洼而流,而两边的山势渐转陡峭,山崖逐渐变多,如鬼斧开凿。乱石有的挂在山腰,上有樱花开得正盛;有的横在溪涧,阻断了清澈的流水,使溪流为之而改道;有的仍屹立于山顶,被云雾所笼罩。山之阿处,景致美兮,心动到灵魂的深处。我知道,这是情景交融的震憾。
“这是断龙口,凡有断龙口的地方,必有大人物世出。”同行的张老师这样介绍横亘着一块上百吨重、数米高巨石的地方。过了断龙口,车虽仍在山涧行,地势却豁然开朗起来,前行不远便是谭家场集市,集市又过二三里,方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狮头坡村。
狮头坡村位于辰溪县谭家场乡南部,距谭家场乡政府1.5公里。原名“刺头坡”,张氏先祖后来迁居此地,砍斩刺丛,开荒建房,逐渐发家壮大,又因村落南面的“狮头山”,前低而昂,后高且大,头尾爪牙俱备,势如青狮之饮于溪,所以当地百姓从此更名为“狮头坡”。
村落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为张姓,始迁祖张义一,明万历年间自沅陵横石迁来,起初安居于思乐溪西侧的象鼻山下,取名“思乐”,寓意着族人快乐、家族兴旺发达。后来其后代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房屋开始修建到思乐溪的东岸台地之上,从此张姓族人逐渐发家致富、重视教育,兴办了辰溆沅三县最早的私塾学校,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清朝乾隆乙酉科拔贡张明锦,官至大学士、太师,主持修建了张氏宗祠。自此之后,狮头坡张氏家族确立了“读书为本”祖训,先后中进士6人;举人2人,其中文举1人,武举1人;另具功名身份达三十多人。功名最著的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达字辈八人:张达桂、张达棠、张达极、张达桓、张达柳、张达楷、张达桐、张达权,人称“八达”。
“繁华如梦总无凭,此身安处是吾乡”,张氏家族在这蛮荒地上开垦拓田、繁衍生息,远离尘世喧嚣,彷如世外桃源。如今的狮头坡上青山依然,思乐溪中水流潺潺,狮头坡村随着张氏家族的书香传家,人口繁衍兴盛,村落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地向周围扩展,渐渐地发展成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奋力划行的木船之形,在群山之间朝着西南方向前行,重峦叠嶂伴其左右,青瓦、巷道、古朴的村落、青山绿水、勤劳奋进的书香子弟……这些构建了一个祥和、宁静、淳朴的狮头坡村!
在思乐溪畔的张氏宗祠里,张氏的书香子弟们世代传承着“和谐中庸,卧冰求鲤,上善若水,耕读传家”的狮头坡文化的精膸。他们在狮头坡依山建房, 在群山之间创业,村落历数百年的建设,形成了“高山幽谷,船形扬帆”的格局。处于谷地之中的村落,状如一艘山间“航母”,船头指向西南方。村落内四通八达的街巷,一块块青石板、一条条街巷,纵横交错,形成“五横三纵”的结构肌理。
解放前,狮头坡富甲一方,除了官族都是地主,拥有粮田都在五千担以上,溆浦县西边的粮田大多为狮头坡地主所有。在红军长征时期,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曾率领红军途径狮头坡村落的东西两面,当地百姓向贺元帅和红军战士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以资助革命。
“屋后树弯弯,门前大桅杆”,这是过去狮头坡人的一句俚语。考取进士、举人,门前才可立桅杆,若是举人,桅杆会更大。狮头坡桅杆八根,说明出了八个功名,出了八位大官,如今桅杆早已破坏,遗址上的石墩也被公路占用,仅存乾隆二十六年的“文星拱”、“百忍流芳”、“芝兰挺秀”“天官赐福”等等的残碑断石隐隐映出狮头坡往日的峥嵘。
“山之阿兮谭家场,书之香兮狮头坡”。有着断龙口宝地的谭家场,世代传承,历经四百年累积的狮头坡,必将有大人物的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