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至上武功心法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今河南禹县)人,本姓姬,其祖上曾“五世相韩”,秦汉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01
张良学艺的秘密

日本能剧有《张良学艺》,取材于《留侯世家》故事“张良拾履”。据介绍,这场戏包含了修习武士道至上心法的秘密。

其实这是武侠小说的套路。所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屠龙刀里有岳飞的百胜兵法《武穆遗书》,得之可打天下。《史记》的很多细节描写,比如《鸿门宴》里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多出自太史公的文学想象,武侠小说家的远祖正是司马迁。

同样,张良为衣着贫贱的老人拾鞋、穿鞋,得到了黄石公传授的《太公兵法》和黄石公帝王术《素书》。

得到一两部宝书,就可辅佐刘邦打下汉家四百年天下。这两本书内容有何神通?

《太公兵法》亦称《六韬》,从唐代开始,学者逐渐怀疑《六韬》系伪书,其主要依据是《隋书》才开始出现《六韬》之名,其文字鄙陋,内容浅驳,对“阴符”的理解有误等等。

虽然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有《太公兵法》五十余枚,这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但并不能证明其为姜太公所著,从内容上分析,学术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威王时期。

《素书》相传为黄石公所著,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总摄宇宙万物运化的理数。2012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素书》开篇云: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全书无非是儒、道相兼的内容,对于家族世代相韩的张良而言,并无新意。张良在黄石公这里,得到的究意是什么至上武功心法?

“良尝学礼于淮阳”,张良之先祖,大概出自孔门七十子之徒,还有必要再学“道德仁义”吗。

所以,现代人可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留侯世家》。

苏东坡著有《留侯论》,此文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是我们理解张良的一把钥匙。东坡的大意是,老人其实并不在于传给张良兵书,这是隐者在试探张良的志向:有大志,必有大仁,有大仁,必有大勇,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黄石公无故脱鞋,让张良拾起来,再穿上。《留侯论》曰: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之勇才是大勇,有大勇之人,方能不拘小节,放得下身段,从而翻转生命,从此而有“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谦逊。

秦岭南麓留坝县紫柏山的张良庙

02
唯变所适,实事求是

博浪沙击秦的张良,还是一个拘泥的儒生,一个满腹经纶而又教条主义的冒险主义者,就像红军长征初期的王明、博古诸君,自以为从莫斯科取得了打天下的真经,而不知进退,不察时变。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没有什么不变的真理,孔子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张子房放得下身段,与群众打成了一片,才明白“实事求是”的天道易理。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正是汉儒对孔子《大易》的高度提炼。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更言: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处理容易的事像对待难题一样认真,对于伟大的事业要从细微处着手,这就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的伟大转折,同样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最终制胜于无形。

中国人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历史学家更有这样的眼光。1937年,郭沫若在《创造社十年》中,回顾他1926年3月第一次在广州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忍不住想起司马迁对张良的评价:“余以为其人必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如果说《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两篇文章,那么《孔子世家》《留侯世家》则是影响最深远的。前些年有畅销书《去圣乃得真孔子》,立论的依据是:孔子之为圣人,完全是子贡之流的捏造。

这是欺侮现代人没读过《世家》,太史公这两篇《世家》,预示了中华民族最重要两个家族的福泽绵长。

历代帝王有钦定的“通天家谱”:孔孟曾颜,但张良后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影响力毫不逊于“四圣”。大多是儒释道承前启后的人物:

东汉张道陵,张良八世孙,开创天师道;西晋张华,张良十六世孙,西晋一代文宗,门人有左思、陆机、陶侃等;张九龄,张华十四世孙,大唐名相。弟张九皋,元朝张养浩23世祖;北宋张载,字横渠,张九龄后裔;北宋太子少保张商英,张九皋九世孙,临济宗传灯人;南宋张南轩,湖湘学派奠基人;张居正,张南轩后人,万历名相。此外,倘有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抗清英雄张同敞……

河南平顶山郏县为韩国旧地,张店村正是张良故里。汉代有张良庙,称留侯祠。现已成旅游胜地,村外有张良吹箫处、养马地遗址,但多不可考。

当地流行“摆山阵”益智游戏,据传是张良据八卦演化而得。1944年秋日本鬼子扫荡,村人张树禧以“摆山阵”掩护了一村百姓。

每年四月初十张良诞辰日,张店村会举办摆山大赛,上至80岁老翁,下到5岁孩童,不论男女,乐在其中。张店村崇尚教育,人才辈出,明清有五品以上官员12人,受朝廷封赏67人。恢复高考后村里500多人考上大学。

郏县摆山

END
2020年/第83期2020/12月刊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网   络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0)

相关推荐

  • 深化问题设计,诠释人物形象

    深化问题设计,诠释人物形象 摘要:该课例的创新点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去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教师提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基于批判性思维 ...

  •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4)

    成就汉朝的两大决断 司马迁记录了张良在汉朝成立前后所做的种种筹谋和贡献,快要写到张良生命终点的时候,他突然插了一段话.很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 司马迁在这段话前写到,张良一度跟着高祖皇帝带兵去北边的 ...

  •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3)

    吕后当国 高祖死后,吕太后派使者叫赵王如意到长安.赵王如意身边有个建平侯周昌,吕后的使者去了三次,都被他挡了回去. 周昌曾经跟随高祖一起打天下,非常了解太后的个性和行事风格,知道她肯定要加害赵王如意, ...

  • 过眼马云|造成语的反

    文字游戏 切勿当真 若有雷同 纯属巧合 [过眼马云]46×31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一 釋義 富贵浮云,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原指天上的云再怎么绚丽,也会很快消失.比喻很 ...

  • 史记·留侯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徐世英 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 ...

  • 《史记·留侯张良者》原文及翻译

    史记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 ...

  •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留侯[一]張良者,[二]其先韓人也.[三]大父開地,[四]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五]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 ...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支菊生 译注 [说明与解析] 本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周勃父子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为挽救刘氏政权立了大功,所以司马迁把他作为汉初的主要功臣之一 ...

  •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 ...

  • 史记·三十世家·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云:"於,语发声也."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

  •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 ...

  • 读史有感(史记卷五·《世家上》)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 ...

  • 读懂《史记》侯嬴的大器晚成,才是读懂了人生!

    <史记>读懂侯嬴的大器晚成,才是读懂了人生 开朗的琳琳2021-06-30 09:03最近重读<史记>,心境大有不同,<史记>记载的历史篇幅宏大,内容影响深远,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