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
沪语朗读:郑自华
作者:郑自华
在摊上看小人书
对于当今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小人书(北方人称连环画),肯定是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或者是启蒙教材。虽然那时的我们,并不识字,或者即使读书了,字也认识没有几个,但是这个不妨碍我们看小人书。小人书因为有图画,结合图画的内容,就可以猜测文字大概说了点什么,那时的我们,谁不知道梁山好汉?谁不知道隋唐英雄?谁不知道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我们都是从小人书里得到这些知识的。
1949年,周作人在《小人书》里写到:“在上海或是北京的马路上,常可以见到路旁有些小书摊,却不是卖的,只是借给人看,又不拿回家去,只在摊边翻看。这在北京名为小人书,但也并不专门只给小孩看,有好些成年人也在那里看着,而且还很滋滋有味的。”无独有偶,茅盾先生也有过类似的描述:“上海的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虽说是书摊,实在只是两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贴膏药似的密排着各种名目的版式一律的小书……”我经常到离家不远的马路对面拐角处一家书摊,有的时候,和弟弟两人合看一本书,尽管老板脸色不好看,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有规定只能一人看,也没有规定一本小人书要看多少时间啊。两个人看,只花一个人的钱,多合算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板也有办法,将比较厚的小人书拆开装订成2本。我们都在骂那黑心的老板,可是没有办法啊,那都是热门的小人书啊!我有个同学家里是出租小人书的,到同学家里看小人书,没有风雨之虑,没有寒冬和炎夏之苦,当然,这钱是一分也不能少的。
还有其他渠道看小人书
那时能看小人书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到我家不远的沪东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到东宫要凭工会会员证(凭证可以带2个孩子),然后将会员证抵押借书。如果没有会员证,就要花3分钱买门票,那时的我们身上掏不出3分钱的。母亲虽然有会员证,但不可能一直带我们进去,母亲很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承担的。我们只能央求大人帮忙,有人发善心,我们就能进去,然后站在别的小朋友边上一起看书。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母亲厂里的图书馆有出借小人书的业务,厂里毕竟有派头,将几本小人书装订在一起,每次可以借好几本,母亲没什么文化,我们开书单让母亲去借,但是毕竟僧多粥少,那些热门的小人书是借不到的。母亲下班,我们都喜欢翻阅母亲的包,我们喜欢母亲包里能有好吃的,但更喜欢有小人书。如果有好的小人书,那心情就会好上好几天。
我珍藏的小人书
我现在藏有79本小人书。其中有3本由于没有头和尾,至今都不知道是书名。年代最久的小人书是《一贯害人道》《列宁和斯大林》,这两本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小人书,应该属于古董级的文物了。还有很多电影小人书,这是我的藏书中比较特别的品种,比如《今天我休息》《骆驼祥子》《早春二月》《战火中的青春》《青春之歌》《大浪淘沙》,这些小人书的图片基本上都是电影画面。谁都知道,小人书中的精品是《三国演义》,一共60册,7000多幅画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出版。这套连环画成为无法逾越的丰碑之作,成为了绝版中的绝品。据说全套小人书《三国演义》(1957年版,品相好)可以卖到二三百万元!我手里有之一《桃园结义》,徐正平画;之三《捉放曹》,徐正平画;之五《跨江击刘表》,徐一鸣、屠全枫画。我的不少小人书的封面处一块一块像狗皮膏药一般,原来上面某某学校、商店、工厂图书馆盖章的字样全部被涂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懂得。
有时,我翻出收藏的小人书,就会想起儿时的种种趣事,夏天的晚上,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纳凉,我就会将小人书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书中的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终须善良,做事必须认真和持久,这些道理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悄悄发芽,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
“上海言话讲起来”旨在传播沪语,若有不当之处,恳请留言指正。
感谢您的支持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