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说明文-2材料
谈谈【说明文】-2材料
上周我们谈了写【说明文】如何扩大选题范围(点击可达),其中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扩大。因为我们、尤其是孩子们的直接生活范围毕竟是有限的,而阅读是非常高效的、扩大认知范围的途径。
我念书的时候,写不出论文,导师就会说:去看更多资料。——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看资料”通常是指第一手资料。这其实是个挺……考验人的活儿,但做第一手资料,你才会有真实的手感。
很多东西,别人看,跟我去看,能看到的还真是不一样。卡尔维诺在他的那本《为什么读经典》书的前言里也说了这一点。
当你能够在一堆碎片中看出某种逻辑线,或在原本天差地远的资料里看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时,值得探讨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或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就会找到方向和轮廓、渐渐变得清晰。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选好了有意思(自己感兴趣、想研究、想写)、有价值(对读者来说,能提供新信息)的话题之后,如何查阅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
当然,对小朋友来说,入门级别的,不需要做得太复杂。但是,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做资料”的这个基本意识,要学会一些基本方法。
❶ 建立起“查阅资料”的意识和习惯。
写说明文,最关键是提供信息。关于这点,其实我之前也不断地在强调,但相对于写个人经历的文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记叙文)来说,写外部事物的说明文,对信息的要求……不只是要求,是必须。
甚至讲,说明文通篇都是信息,也不为过。
如果能单凭自己的储备,就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那当然很厉害。不过这要求你:必须对自己所写的话题了如指掌。如若不然,那就要养成,首先去查阅资料的习惯。
比如我们家小朋友,但凡做information writing,我会给他一个量化的要求:先花2个小时查阅资料。为什么这么要求?
① 就是要让他养成“写文章之前先查阅资料”的习惯。
② 让他意识到,查阅资料不是一个随便做做、走过场的事儿,而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应该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力气,做到位。
③ 一开始他其实很难把握,查阅资料到什么程度才算“够了”,那就先定个直接可视的时间标准。而2小时,足够让他沉浸下去。
通常其实是这样的,当你在某个问题上沉浸下去的时候,就会渐渐地想要知道更多,就会在自己想要知道的方向上展开新的探索……直到把所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体上)都找完。
这时候,基本意识就建立得差不多了。
当然,对低年级孩子不能要求这么长时间。小朋友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度跟年龄有强关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要求。
❷ 查阅资料的途径,主要是书、网络。
书,包括家中的藏书(通常我会让孩子先在我的书架上搜索一轮);包括图书馆、书店资源。去图书馆,可以使用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书目;在书店,也可以请店员推荐。
网络,包括搜索引擎,包括跟所写话题对应的专业网站——为什么把这一项放到后面呢?因为刚开始你可能不知道有哪些,但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发现一些、收藏下来,未来就可以直接用。
所以查阅资料的途径,也包含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此外,在搜索时,要用好关键词,尤其是在深入到某个分支搜索更细节的内容时,要用好关键词组合(也就是主话题+细分角度)。
注意分辨搜索结果的靠谱度——有些搜索引擎的结果其实对严肃的资料查找而言不是很友好……换个友好点的,以及总结经验,快速排除那些明显有问题、或无价值的内容。
大家经常问我:做XXX,有没有速成的方法?其实,不可能有。但有一点可以说,那就是:不断总结,排除有问题的、留下高品质的。
刚开始肯定会踩一些坑。但踩坑无非是,花掉比预期更多的时间。看起来效率很低,但这也是必经过程(还记得我前面说的第一手资料和手感吗?)。关键在于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方法、提升效率。
❸ 至少要找3种不同来源的资料。
这不仅是对小朋友的要求,对【猫眼看世界】的作者们也是如此。上周我就说到,不要只抓牢一本书。原因主要有2个:
① 不同的书、文章会有不同的角度,会提供不同的信息,多查阅几份,可以扩大你对所写问题的认知面。尤其是对从来没接触过、或者了解本来就很少的新话题,其实所看的资料越多样越好。
② 你怎么知道所看到的资料是真实、准确、全面的?其实需要交叉比对。当然这一点对小朋友来说要求偏高了,但我们多看几份资料,可能就会发现,哎,这条信息在资料A和B里面都出现了……
这时就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看看事实是否都相符,看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可以互为补充,等等。——而且这时候,小朋友往往会有一种“哎,我又看到这个了”的亲切感,还能提升积极性。
❹ 必须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做笔记。
即便查阅的是家里的书,可以在书中圈划的,也要做笔记。其他途径的资料就更不用说了。原因也有2个:
① 因为一本书、哪怕只是几个相关章节读下来,那些圈划都能记得住吗?尤其是新问题、新领域,一下子涌入大堆信息,如果都能记住,那学校里的各门功课,考前就不用复习了……
② 未经加工的资料,是不能直接使用的。“使用资料”可不等于大段抄录哦——后者被称为“抄袭”。要加工资料,就得把它们都聚在一起。就像你要做个菜,如果各种食材都在田里、菜场里、超市里……这恐怕不行吧?都得聚到厨房、而且要聚到灶台边才行。
但小朋友可能会觉得,摘录资料很累(乍看起来像抄写),实际上摘录……当然首先是个体力活儿(必须的),但同时也是个技术活儿。
⑴ 先说基本信息:不仅要摘录内容,还要摘录来源。如果是一本书,要记录书名、作者(译者),最好还能记录出版社、出版日期;如果来自网络,要记录文章名、作者,以及具体来源。
⑵ 对内容的摘录,并不是全文照抄,而是抓核心信息,用关键词、短语的方式来做(未来需要全文时,根据基本信息再找回去)。
⑶ 一边摘录,一边就可以开始分析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用连线、摘录在同一区域等方式做初步整理。——我自己喜欢用整张A4纸来做摘录,方便我给纸面分区,把同类型资料放到一起,方便做标记。
❺ 在全部资料摘录完毕后,动手整理。
首先,给资料做分类。如果前面用我的方法已经分区、连线了,那么这一步会轻松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不用做了,因为分区、连线都是比较粗略的,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细致化)。
然后,梳理各类材料之间的逻辑顺序。
之后,从中找出你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之前在谈【议论文】时,我已经讲过话题、问题和观点的差别(点击可达),其实【说明文】也一样,只不过观点是隐藏在信息背后。
这里补充一句:问题有可能是在查阅资料之前就有了,比如对于某个事物,你特别想了解某个问题,那么查资料时就盯牢这个问题去;但也有可能一开始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事物,很难提出像样的问题,那就要先查阅资料,建立广泛而基础性的了解,再找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后,梳理材料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内容(相当于说,把不相关的排除掉——并不是所有记录下来的资料都要被用上),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完整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发现:无法形成完整回答,有些部分仍然缺失。这也很正常。没什么可说的,不要偷懒,不要想着混过去——回到步骤❶ ,再做议论补充资料。
把核心问题和完整回答都梳理好了,就可以落笔写作了。当然,在【说明文】的具体写作中,还有很多要点。我看到过不少小朋友,写出来仍然是一篇记叙文……怎么转过来,我们下周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