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穷志短”
转:引袖拂寒星的博客
现代汉语里,“贫穷”二字是经常连在一起用的,意指经济困难。但在古代,这两个字却有着截然的分界。收入不高,生活困窘,家徒四壁,叫“贫”,所以说“贫为立锥之地”;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像娶到卓文君之前的司马相如,都属于这个阶层。而“穷”呢?则指不得志,不通达,“穷则独善其身”的“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穷”,“士穷节乃见”的“穷”,都是这个意思。处于这个境地的人,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仕途遭遇挫折,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空有凌云之志却没有实现的途径。纵观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鲜有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没有这种情怀的。
因此,“人穷志短”的内涵,不是指一个人因为经济贫困而志向就显得短浅了,而是指他怀才不遇,身处危境,命运坎坷,原先所抱的理想没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样,他的眼光就短浅了,心胸就狭窄了,追求就止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教育这个行业的人,相对整个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很难说是“贫”的,至少解决了温饱而且部分率先进入了小康。但脱贫以后,大部分人却未必就摆脱了“穷”的境地。就我切身的体会,“穷”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的主要表征在于:只是埋首于琐碎的教育事务而不知道仰望崇高,只是机械地重复而不知道超越,只是抱残守缺而不知道创造,只是应付各种评估而不知道追求更为崇高的教育;只是关注于纠缠着自己的任务而不知道建构思想;只是吃老本而不知道吸纳来丰富自己;只是将目标定位于世俗的评价而不知道与高贵对话,等等。
既然“穷”,那么,自然地“志短”了。这里的“志”,应该就是支配着像我这样的人的志向。我在教育生活中的志向是怎样的呢?就原来而言,大概是这些:希望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表扬,希望得到学校颁发的各种荣誉,希望在家长那里落得一个好的名声,希望成绩优秀超出其他人,希望能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希望能有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等等,这些可以说还算是引导一个人向上的;而还有出于自我保护的:希望不要因为成绩低而损害自己,希望学生和家长不要说自己的坏话,希望领导不要一想到我就感到无能,希望同事不要说我性格古怪偏僻、不近情理、不可理喻和莫名其妙,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失去这个赖以糊口的生计,希望不要因为教案、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出现问题而被学校通报,等等。
可以说,正因为“穷”,我们的眼光只是盯着世俗的评价和现实的利益,更多的是出于谋生,更多的是希望稳定,更多的是指望不要出事而避免恐怖。它造成的恶果就是,我们开始裹足不前,开始安于现状,开始得过且过,开始延挨时日;而不去了解人类漫长的历史创造的灿烂的文化,不去进一步研究自己从事的职业的真谛,不去提升自己从而具备深广的同情和博大的宽容,不去追求那些困绕过哲人的关于生命、自然、社会的大的问题;甚至不把自己放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思考与参与。这样,我们就那么紧紧地贴在地面上,每天都是重复着一些琐碎而无聊的事务,从中看不到一点支撑我们坚定地走下去的希望。因为缺乏高远的追寻,缺少自省的意识,眼光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职业对于我们就渐渐变得烦燥乏味,生活对于我们就渐渐变得无聊空虚,行走对于我们就变得渐渐软弱无力,理想对于我们就渐渐变得陌生疏远,那些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的高贵、优雅、从容、坚定、乐观、沉静,也就日益离我们远去。没有了厚重的、高明的东西的支撑,天空与我们的距离日渐远了,我们被牢固地捆绑在冰冷的土地上,生命随之也变得苍白和瑟缩。
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造成的呢?环境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不是一个理想的美妙的环境,它的评价制度过于死板而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意识,它的专制限制了教师的所作所为,它的事情过于琐碎而消磨了老师们的意志,这些,会很快速很粗暴地使一个本来充满热情的老师陷于形而下的东西而穷于应付从而难以追求其他高远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让环境适应你,只有你适应环境”就成为一句糟糕之极的话。每个学校都是有它的传统的,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这种传统就越厚,可以说,由于学校的闭塞性,传统中隋性的因素是非常强烈的,让一个人适应这样的环境首先就让他抛弃自我,抛弃自我的知识、修养、意识、方法而勉强自己深入到这样的深渊里去,接续本来不是特别高明的上一代的所有东西,然后再进一步加固这种环境的保守和顽固。大家都是这么工作的,这么思考的,这么运作的,这么应对的,自然一个有思想的人在其中就成为另类,不要说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会引起众人的反感,就是他的与众不同的建立在思考结果之上的行为,也会遭到抵制,更何况还有统一的评价机制在那里显摆着,而这一点对于先得求生存的教师是致命的。所有这些,都会逼迫着一个人放弃自己的锐利和敏感,而随波逐流,而人云亦云,而亦步亦趋,而保守遵循。于是,仰望崇高,思索深邃,探寻真理,靠近大师,就成为一种奢望。所以,我在听到一位校长对鼓励他的老师要做教育家而不要做教书匠的时候就感到非常感动,能称得上教育家的,或者具有这样的意识的人,就是摆脱了繁琐的低下的困绕着老师的评估的人,就是能超越目前的自我而与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对话中的人,就是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卓而不群的思想的人,就是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关注教育本身的人。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样的校长是非常少的,能鼓励一位教师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的一面来的领导,那得有相当的修养、胆量和胸襟。领导,就要“既领且导”,领导,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良好校园环境的塑铸有着非同等闲的力量,领导的引导、褒奖、鼓励,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很可惜,现在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就像古代那些文人,往往将自己的不如意,不得志,归结为统治者的原因一样,教育大环境如此,那么,教师的“穷”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