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夺胎换骨艺术手法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被视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和理论纲领。换骨法,就是借用以前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夺胎法则是对古诗词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
一、换骨法
换骨法主要在字法、句法和章法上对以前诗词的内容的改变,其内容与原诗意义相似。
○字法上的改变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这是王庭坚被贬归来创作的一首诗,写出诗人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以及渐近江南的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化用自刘禹锡诗句:“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其诗意、句法都没变,只是改变了八个字。全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句法上的改变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首咏杨柳词,主要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及其的归宿,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抒写了幽怨缠绵的离愁,感情色彩浓厚。其中“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来自杜甫《昌丝行》的“落絮游丝变有情”,两者异语同工,但句形明显不同。
○章法上的改变
黄庭坚的《送王郎》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
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酒足饭饱浇胸中之磊隗,
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千古文章之印,
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
这是黄庭坚一首赠别的杂言诗。上述八句,用了两组排比句,把送给王郎的酒、菊、墨、歌的功用一一陈述出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反映了自己与王郎之间诚挚深厚的感情,如江河万里,一泻而下。鲍照《行路难》第一首:“奉君金厄之美酒,玳瑁玉匣之凋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写的也是送人远行,足可见这里黄庭坚是借鉴了鲍照诗歌的章法。
二、夺胎法
夺胎法与换骨法一样,在字法、句法、章法三个方面都有所变化。但与借鉴化用的诗词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包括反意法和换意法。
○反意法
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雨中山水鸟禽及渔夫等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我适临渊不羡鱼”一句,反用“临渊羡鱼”成语典故,抒发了作者抱负难实现的抑郁归隐情怀。末联“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去读残书。”反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成句“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黄庭坚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换意法
黄庭坚《题画睡鸭》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两依睡秋江。
这首题画诗把山鸡和鸾鸟的孤独与画上的两只鸭子相依睡秋江做对比,说恩爱才是天底下真正的会合。南北朝徐陵的《鸳鸯赋》中,有“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点化徐陵诗句,把叙事变成了描写,其细节“照影”、“舞镜”,特别是“两凫两依睡秋江”,更加形象生动。无论字辞、诗意,都远超出徐陵原作,真可谓“点铁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