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改实践中的尝试
林国荣
今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县轰轰烈烈地开展,我校的课改工作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在教研室、督导室的指导下,同兄弟学校一样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我们积极参加了各种新课程培训活动,进一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通过学习,教师们对传统教育中习以为常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站在教育的新平台上来解读教育中的诸多现象,对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新理念有了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教师利用每周一晚上进行专题研讨,每周二晚进行集体备课。
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其目标之一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教学,用到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需要的教学。为了让教学返璞归真,我们努力在用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程度。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2.4绝对值》一节时,我创设了(1)从我校走1公里到车站可记作:+1公里,那么从车站走1公里到我校要记作()公里(-1公里)。(2)从我校雇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2元,那么从车站雇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这两个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2元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要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来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二、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4.2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让学生把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热水瓶、茶壶、茶杯、篮球、铁盒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拉上窗帘,用手电从不同的侧面照射这些物体在墙壁上的影子,使全班学生看到的“左视图”、“右视图”,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来掌握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情形;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来安排教学活动。这样的合作探索,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通过活动,自主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我们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让我们做数学》2、试试看这一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兴趣极浓,教学效果不错。
四、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这理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数学是和谐而统一的,是简单而又奇异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呢?除了数学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以外,我们还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谜题、世界数学发展动态等。
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如第5页、第7页、第12页等页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践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银行存款利息、猜谜语、设计花坛、刀切正方体等;有些是七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幻方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几题做一做,再通过集体交流,解决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要我们不断地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课改中定能取得好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