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四柱构思法高效写作对联

初学者写作对联,通常会遇到以下四大痛点:第一,无写作材料,不知如何选取正宗、地道的联料入联;第二,无灵感源泉,不知如何突破从0到1的文字瓶颈;第三,无造境方法,不知如何营造对联的意境和画面;第四,无结构章法,不知如何搭建联料之间的关联和连结。

针对以上“四无”痛点,笔者在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种高效的对联写作方法——四柱构思法。

一、四柱构思法的概念定义

什么是四柱构思法?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四柱。四柱本是神话传说中撑持天地的四根支柱。出自晋人张华《博物志》:“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后用来比喻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四个事物。作为对联构思法名称,四柱比喻起支撑、关键作用的四个词语,一般是名词,主要是实物名词。其次要理解什么是构思。构本义即架木造屋。所谓结构、架构、构架,本指建筑过程中支撑、连结承担重力的梁柱。思就是思考、思维。构思就是谋划考虑,后用于文艺领域,特指创作者在酝酿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所谓四柱构思法,就是以四个关键词语(四根承重柱子)为支柱点和连结点,形成一个类似于四边形的结构框架,维系总体的稳定和均衡,搭建部件的关联和连结,最终完成建造整个对联大厦的高效构思方法。很巧的是,对联的别名楹联,也源于建筑。楹即厅堂前部的柱子。楹联常张贴或悬挂于楹柱,故名。理论上说,四柱构思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对联写作,不过对某些类型的对联特别适用。如写景联、五七言短联、用典联、嵌字联、拉人作衬联等。还特别适合特殊的联语诗钟,尤其是嵌字格诗钟。也适用于诗词,尤其是律诗。

二、四柱构思法的理论基础

四柱构思法虽是笔者首先提出,但它根植于坚实的理论土壤。其理论基础和来源主要有四类: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管理理论、高效学习理论、文艺创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是四梁八柱。四梁八柱就是整个建筑靠四根横梁和八根立柱支撑连结。它也叫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维持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均衡。

二是四柱八字。古代星命家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为八字排成四柱,用以推算一生的吉凶祸福运势。这种理论认为,四柱八字蕴含了个人一生的核心、关键信息。

三是四柱结算。四柱结算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结算方法,四柱包括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等要素。各柱相互衔接,不但可以相互核对,还可总括表现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这种结算方法抓住了结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节点。

以上三种方法的底层逻辑都是抓住关键、抓住重点:主要部位决定总体均衡,部分信息蕴涵整体信息,关键要素支撑整体架构。这启发我们,对联构思也可以从主要部位、部分信息、关键要素入手。三种方法成为笔者提出四柱构思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现代管理理论。

一是要事优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认为,高效的管理者总是优先处理那些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情,而且在某一时间段内只做这一件事。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提出要事第一,认为一旦确定人生方向,就应该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先做最重要的事,少做、缓做甚至不做不重要的事。两位大师都强调做事情要抓根本、抓重点,不能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这与我们常说的要“抓牛鼻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道理相同。

二是二八定律。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战略预算——管理者的工业革命》一书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根据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平衡的现象,企业管理者可以用二八定律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三是飞轮效应。这个概念最早由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出,并由贝佐斯和亚马逊发扬光大。作者用飞轮来打比方,说明一件事情刚开始发展比较费劲、缓慢,但只要方法正确,持续推动,就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省力。柏拉图所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俗语所云“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理论给予笔者提出四柱构思法重要启示。要高效完成一个对联作品,可以抓住关键和重点,花费主要时间和精力,先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和文字,不要为不大重要、次要的细枝末节而分心。记住海明威所云“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开动脑筋,马上动笔,先写下第一个字、第一个词,你就有可能完成第一个分句、第一个版本。四柱构思法的要义,即是把找到最为关键的、支撑全联的四根柱子作为优先和第一要事,排除一切干扰和顾虑,集中精力和思力在四个词语上,把四根柱子作为最初启动的四个飞轮,带动整个飞轮组件由慢到快高速、高效运转。用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最重要的全联20%的写作量;用2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不重要的80%的写作量。

(三)高效学习方法。

一是整体性学习。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一书提出整体性学习策略,强调在信息和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与拓展。这一策略基于三种主要观点:结构、模型、高速公路。结构是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知识,模型是简化和压缩的结构,高速公路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为了便于理解,作者把模型比喻成目录、种子、地基和框架,并强调模型“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引伸出全部的知识”。

二是框架学习法。框架本意为建筑工程中由梁、柱等联结而成的结构,常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框架本质上就是联系,即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框架。框架学习法,就是搭建大概的知识结构进而细化、填充、拓展成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高效学习方法。常用形式有列图表、打草稿、列提纲、画草图等。我们平常写文章、写书稿,一般要先搭好框架、列好提纲、编好目录,这就是框架学习法。秋叶《写作7堂课》讲了高效写作者的7个习惯,其中第一个框架式写作,就是框架式学习法。

三是图层工作法。采铜先生《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工作方法——图层工作法。它是一种对不同认知复杂度、认知类型的任务进行分层处理的工作方法。比如用Photoshop画图,可以把一幅画切分成多个图层,某一时间只专注绘制某一图层,最后叠加合成。又如小说写作,作家可以把叙述、描写和对话三个“图层”先分别写好,后组装成篇。

以上方法为笔者提出四柱构思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根据整体性学习策略,如果把一副对联视为一个由不同词语等构件组成的有机整体,那么四个关键词语或曰四根柱子就是模型。用《如何高效学习》中的比喻,四根柱子就是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就是地基,可以建筑参天大厦。根据框架学习法,搭建四根柱子,就是建立词语与词语、分句与分句、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联系,就是搭建整个对联大厦的结构框架,简单说就是列提纲、画草图。根据图层工作法,可知构成整个对联作品的各个构件,其重要性和语言构成是不一样的。写对联先选定四根柱子,写好四个词语,其实就是按照写作任务的复杂度和类型进行分层处理。要高效完成一个对联作品,可以先搭建好模型、框架,建立词语等对联构件之间的关联和连结,先写好最关键的、最重要的部分,先写好最先得到灵感、最有感觉的部分,而不必按照文字排列、读者阅读的先后顺序,从第一个字、第一个分句写起。

(四)文艺创作理论。

一是灵感思维理论。所谓灵感,是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自“五四”时期引进中国后,灵感理论被文艺界广泛使用,包括当代诗联界。如徐晋如先生在介绍作诗的过程时说:“诗不必像文一样细密理性,诗是感性的,诗人大多数时候,是先有了一点感兴,一点触动,由此而先得一句或一联,再扩充成整首诗。”(《怎样学写古诗词之因联成诗》)已故联坛泰斗马萧萧先生亦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第一闪念是很重要的,很可贵的,因为它最鲜明,最生动,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所谓感性、触动、闪念就是灵感。

二是对偶对仗理论。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支体必双,是说事物的形体是成双成对的。事不孤立,是说事物不可能孤独形成。高下相须,是说文辞成对,前提是前后上下配置适当。文章后面明确提出对偶对仗的两条要求:第一条是“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第二条是“理圆事密,联璧其章”。为了具体论述,作者列举了几种需要避免的弊病,如相对两方的优劣不均、孤立无偶和对偶平庸等。作者不仅提出了对偶对仗的来源,更论述了对偶对仗的要义,即对称、稳当、均衡,同时提醒注意对偶对仗的常见问题,即失当、失衡、失重。后人亦多有论述。如向义《论联杂缀》云:“联语须出对匀称,工力悉敌方妙。”林正三《诗学概要》云:“如运用典故或成语,则其中字面、型态亦须铢两悉称方为稳当。”张西厢《闲话诗钟》云:“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谓之'跛脚钟’。”又云:“出比用典,则对比亦须用典。而典故时代,不宜相距过远。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或引用典故之内容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三家均强调工力悉敌、铢两悉称,是说上下联语力量和重量要大体相当、平衡,不能相距太大,否则导致整体失衡、不称。

三是矛盾均衡理论。在《对联的本质是矛盾均衡》一文,常江先生认为,对联是一种矛盾的艺术,是一种通过展示矛盾、统一矛盾而达到均衡的艺术,其本质特性就是矛盾均衡。文中列出多组矛盾均衡的关系,如对与联、上与下、出与对、正与反、宽与严、平与仄、多与少、长与短、强与弱、雅与俗、古与今、难与易等等。同时强调,认识到对联的本质是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如可以具备一种较高层次的哲学思维方法。

以上理论给予笔者提出四柱构思法重要启示。在肯定灵感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四柱构思法认为,灵感不是非理性的、不可捉摸的,也不是偶然突发、稍纵即逝的,它一直就在纸面,就在眼前,是可以实操落地的。这一方法可以改变作者一味等待灵感来临或以没有灵感为借口放弃写作的被动、消极写作状态,激发作者从一个词语奠基开始,遵循一定的方法搭建架构,最终实现整个对联大厦的竣工。根据传统对偶对仗理论,笔者在四柱构思法中强调了确保四柱稳定均衡的要求,同时提出了避免和纠正四柱失衡、失重的方法。根据矛盾均衡理论,以四根柱子为喻,正是为了强调四柱维系全联稳定和均衡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醒对联作者避免常见的失衡、失重的弊病。

天下大道,万殊一辙。以上各种理论和方法相互之间有共通之处。比如,四梁八柱、整体性学习和框架学习法,都主张先搭好框架,在框架基础上建立关联和连结,然后构建整体。图层工作法和要事优先、要事第一理论,都主张先集中精力完成部分工作,避免受到干扰。对偶对仗理论和矛盾均衡理论,都强调对联整体的稳定和均衡。这是它们可以共同成为四柱构思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的原因。

三、四柱构思法的流程和方法

下面介绍四柱构思法的具体实操流程和方法。需要说明,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随机性和创造性,这些流程和方法不可能像流水作业那样按部就班进行。为了便于阐述和理解,不得不分而论之。

(一)操作流程。

四柱构思法大致流程有三步:第一步,从0生1,选用联料;第二步,从1生2,展开联想;第三步,从2生4,构建四柱。

1、从0生1,选用联料。

对联写作的第一步是什么?很多人说是立意,主要是确定主题,所谓意在笔先。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拙见认为,意在言中,不能落实到言的意都是空的,意是言自带的。所以关键不在立什么意,而在用什么言。言从哪里来?从材料中来。任何情境下的对联写作,首先都离不开对联材料的选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是对联的原料,饭就是对联的成品。所以,运用四柱构思法,第一步就是突破从0到1的瓶颈,选好整副对联的第一个词。第一个词从哪里来?主要从对联材料中来。借鉴诗料的说法,笔者把对联材料称为联料。

什么是联料?顾名思义,联料就是写作对联的材料。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联料,涵盖所有有关对联题目的材料。狭义的联料,仅指能入联文的语句,即可供备选的语句,包括最终入选、未能入选以及经过转化入联的语句。这里主要讲的是狭义联料。

哪些联料是可以入联的?从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四种联料:重要因素联料、特定标签联料、特色亮点联料、专属门类联料。从功能来看,也主要有四种联料:是一联之星火、全联因之燎原的联料,是一联之基石、全联以之架构的联料,是一联之锁钥、全联由之引控的联料,是一联之眼目、全联为之生色的联料。如果某一联料同时分属几种类型,具备几种功能,那么这个联料不仅是地道、正宗的联料,而且是以一当十、不可多得的联料。提供一个小妙招,如果实在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联料,就从题目中找。关于联料,笔者另有专论,此从略。

2、从1生2,展开联想。

选好了全联的第一个词,接下来就要突破第二个词。这就要运用到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它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的思维活动。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就是联想思维的体现。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经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步骤建立起联系的关系。比如木质和足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联想思维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联系: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这个理论给笔者对联创作和教学很大启发。万物互联,万字亦互联。对联构思的过程,就是一个词语寻找另一个词语的过程,一个词语关联另一个词语的过程。任何一副对联,无论长短,都可以借由最初的那个词语,通过联想思维,跟其他词语建立关联和连结。对联对联,对中有联,联中有对,对联的构思尤其需要联想思维的深度参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联想,对联写作寸步难行、只字难成。对联构思的过程,就是联想思维贯穿对联写作始终的过程。在对联写作中,联想的对象主要有时、地、人、事、景、物、情、理等重要因素,联想的形式主要有相同、相通、相近、相似、相反、相对、相关、相类等等。根据以上联想方法,我们很容易由第一个词产生第二个词。比如,由妈妈想到母亲,这是相同联想。由芦荻想到蜻蜓,这是相近联想。由飞花想到梦,这是相似联想。由天想到地,这是相对联想。需要强调,这种联想不是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要紧密围绕题目和主题展开。

3、从2生4,构建四柱。

由两个词发展到4个词,联想思维继续运行,方法与从1生2相同。但此时构思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第一,搭建四词亦即四柱的关联和连结;第二,维系四词亦即四柱的稳定和均衡。这要求恰当处理四个词语的组合和配对,确保四根柱子的材质、长度、重量等相同或相当。假设甲、乙、丙、丁四个词语放置于对应位置,既要照顾到甲与乙、丙与丁之间的两两配对,又要照顾到甲与丙、乙与丁之间的两两配对,有时还要兼顾甲与丁、乙与丙之间的兼容和协调。要注意四根柱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恰当处理性状、时间、空间、逻辑等组合及其关系。如写人联要注意人物的主次关系,说理联要注意本体、喻体的虚实关系,写景联要注意意象的空间关系。

(二)举例演示。

下面对四柱构思法的操作流程举例演示。

1、单分句对联。

(1)以笔者题柳州古亭山思柳亭对联为例。

此前我们都熟知柳宗元在柳州江边种柳的事迹。借助材料进一步可知,思柳亭为纪念柳宗元而建造。相传柳宗元贬官柳州刺史时,为便于体察民情,在古亭山搭建了几座草亭,以后当地百姓沿用。为纪念柳宗元,现在当地在古亭山建造了思柳亭。

第一步,从0生1,选用联料。

从材料中,笔者选用了第一根柱子——柳。为什么选柳作为第一个关键词?前面讲过,联料有四种类型。柳这一联料同属于三种类型。第一,柳是重要因素联料,是重要的人物(柳宗元)和事物(柳树);第二,柳是特定标签联料,柳宗元是柳州文化名人中的头部、顶流,是柳州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第三,柳是特色亮点联料,可以作为植物名词与其他植物名词形成小类工对。前面我们讲过,联料可以从题目中找。柳这根柱子就源于题目思柳亭。从功能来看,柳这一联料,既是一联之星火、全联因之燎原,也是一联之基石、全联以之架构。

第二步,从1生2,展开联想。

选好了第一根柱子——柳,现在我们要运用联想思维,用它生出第二根柱子。根据前面所讲的联想方法,我们可以选用相近、相关、相类等形式,由柳联想到其他名人和植物。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联想不是随意的,要紧密围绕思柳亭这一题目展开,围绕歌颂美政这一主题展开。大家可以尝试在稿纸上写下三个词:柳、人、美政,展开联想思维,产生第二根柱子。

事实上,在我们由柳宗元种柳产生联想之前,柳宗元本人早就开展过这一思维活动。柳柳州写过多首种柳诗,其中一首题为《种柳戏题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尾联柳宗元自嘲自愧,说自己所种柳树可以让后人思念,却没有召公那样为人传颂的政声。思人树,出自《诗经》和《左传》。《诗经》中有《甘棠》一诗,歌颂召公美政。《左传正义》解释此诗云:“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后来称贤者或先人所种之树为思人树。召公甘棠是较早关于美政的著名典故。诗中柳宗元运用联想思维,通过相近、相关、相类等形式,由自己想到召公,由柳树想到甘棠树。由此,我们轻易得到第二根柱子——甘棠。

第三步,从2生4,构建四柱。

根据前面提供的方法继续展开联想。由第二根柱子甘棠,自然生出第三根柱子——召公。同样,由柳树生出第四根柱子。考虑到和召公的对应关系,它必须是一个人物。还有谁和柳宗元一样,因为柳树而留下美政呢?笔者想到武昌柳、陶公柳的典故,即东晋名将陶侃在武昌(今鄂州)做官时广植柳树的事迹,遂确立第四根柱子——陶侃。最终找齐四根柱子:

柳树  陶侃

甘棠  召公

根据平仄、对仗的规则,经过简化、组合、填空、调整,检视关联和连结、稳定和均衡情况,定稿如下:

关情陶侃柳,

遗爱召公棠。

(2)以笔者2021年一副五言春联为例。

春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顾过去。在盘点2020年重大新闻时,笔者注意到两件大事:一是中华民族书写抗疫英雄史诗,二是我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由第一件事,笔者联想到抗疫英雄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由第二件事,笔者联想到北斗七星。遂同时确定两根柱子:北斗、南山。这两根柱子,从类型来看,它们至少属于两类联料。一是特色标签联料,北斗导航是年度标志性成就,钟南山是年度标志性人物。二是特色亮点联料,北斗对南山,可以形成小类工对。从功能来看,它们是一联之眼目、全联为之生色的联料。第三根柱子来自题目春联,就是春字,一般春联要有春字。春有生机之意,与长寿有关联,故笔者确定它和南山组合。当然,春也与北斗有关,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最后一根柱子,由春、北斗展开相近联想,共同指向第四根柱子,这就是夜字。最终确定四根柱子:

北斗  夜

南山  春

联文定稿如下:

北斗长明夜,

南山不老春。

2、非单分句对联。

(1)以笔者题广东韶关丹霞山联为例。

第一步,从0生1,选用联料。

在搜集丹霞山材料时,笔者注意到韶石山。传说舜帝南巡,曾登上此山奏韶乐。韶关即得名于韶石山和舜帝奏韶乐的神话传说。今天,韶石山是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一部分。因此,从0生1,首先选用舜帝这个联料作为第一根柱子。从类型上看,和柳宗元之于柳州一样,舜帝既是重要因素联料,也是特色标签联料。舜帝是韶关得名的源头性人物,也是帝王级别的韶关文化名人,是韶关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

第二步,从1生2,展开联想。

由舜帝展开相近、相关联想,笔者找到另外一个神话传说人物女娲。由丹霞山的颜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当地人附会出女娲在此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而且丹霞山还有采石处这一景点。遂得到第二根柱子——女娲。

第三步,从2生4,构建四柱。

由舜帝和女娲,分别展开联想,找到另外两根柱子:韶乐、彩石。这样,我们就得到四根柱子:

舜帝  韶乐

女娲  彩石

如何利用这四根柱子撑起整副对联?可以采取拆解法。“韶乐”对“彩石”对不上,但可以把它们拆开。这样,实际又分成六根柱子:

舜帝  韶  乐

女娲  彩  石

有了六根柱子,大大方便了搭建框架。遂将后四根柱子放在前分句,将前两根柱子放后面:

韶□□乐,舜帝□□□□□

彩□□石,女娲□□□□□

根据对联的平仄规则,又将前四个柱子的位置对换了一下:

乐□□韶,舜帝□□□□□

石□□彩,女娲□□□□□

如何组成分句呢?笔者想到韶乐的别名——九韶。有数字,可以形成对仗上的亮点。九韶可以对什么彩呢?五彩。一组工巧的数字对就产生了。经过多次调试,定稿如下:

乐奏九韶,传为舜帝巡山上;

石生五彩,疑是女娲留岭南。

(2)以笔者题潍坊自怡园联为例。

根据材料得知,自怡园初名南松园,系清嘉庆年间潍县人陈迪耀私家园林。陈曾供职刑部,后还乡隐退,为一方富户。由归隐、富户展开相类联想,想到两位关联人物:陶潜、范蠡。由陶潜想到柳,由柳又想到荷,由范蠡又想到水进而想到荷。它们两两组合,前两者为隐士典型人物,后两者为园林典型风景。遂确定四根柱子:

陶潜  范蠡

烟柳  风荷

全联定稿如下:

小隐古园林,何异乎三径陶潜,五湖范蠡;

大观新结构,好领取四围烟柳,十亩风荷。

3、写景联。

用四柱法构思写景联,四根柱子通常为意象。构思重点应放在营造意境上。如何造境?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意象和主题的对应关系,熟悉意象的象征意蕴,根据主题精选意象;二是处理好情感与景物的相融关系,恰当运用借景抒情的各种艺术手法;三是处理好意象在性状(颜色、形状、感觉、动静等)、时间(古今、早晚等)、空间(远近、高低)、逻辑(主次、总分等)上的组合及其关系。历代诗人创造了很多意象组合,营造了各种动人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了各种思想感情。比如意象组合——芳草与夕阳、长亭与古道、离歌与浊酒,常见于送别题材诗词,表达忧愁、思念之情。这些意象组合堪称黄金搭档,用流行词来说就是CP,比如霍建华和胡歌。写景对联也可以借鉴诗歌造境的手法,精心选取四个典型意象作为四根柱子,注意构建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连结,营造生动、形象、动人的画面和意境。

下面以笔者所作写景联为例。泰州南官河风光带问蒹亭联云:

芦荻白飞秋水远,

蜻蜓红到夕阳多。

此联精选芦荻、秋水、蜻蜓、夕阳四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江日暮图,营造了壮美、静谧、祥和的意境,表达了笔者对南官河美丽风光的喜爱之情。芦荻、秋水、蜻蜓、夕阳,四根柱子,两两组合,相互关联。我们来考察这六组组合。芦荻秋水组合,芦荻长在水边,到秋变白,入暮最美,是秋江最典型的美景。蜻蜓夕阳组合,晚霞中的红蜻蜓,也是黄昏秋江最典型的美景,蜻蜓是近景、小景,夕阳是远景、大景。芦荻蜻蜓组合,芦荻是植物,秋天的芦荻花是白色,蜻蜓是动物,黄昏最常见是红色,蜻蜓停留在芦荻上,有静态美,芦荻花被秋风吹动,摇曳多姿,又有动态美。秋水夕阳组合,秋水是柔弱的,夕阳是阳刚的,秋水是长形的,夕阳是圆形的。芦荻夕阳组合,芦荻是白色,夕阳是红色,芦荻变白,夕阳余红,皆垂垂老矣。秋水蜻蜓组合,秋水是蜻蜓飞翔的舞台,蜻蜓是秋水生养的孩子。六组组合有大有小,有红有白,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圆形有长形,构成秋江日暮的典型意象,带领读者走进苏轼评价王维作品所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均衡、和谐、圆融的艺术境界。

4、写人联。

用拉人作衬手法写人物联,关键在两点:第一,找到相比点,原则上有一个就行;第二,论身份、名气、地位,所拉人物一般要高于所衬人物,可以对等相当,但不作硬性要求,当然两者也不能相差太远,这是确保全联大体均衡的需要。前文所举思柳亭联即运用拉人作衬手法,下面再以笔者陶公(陶侃)墓联为例。

通过阅读联料,笔者最先确定两根柱子:勤、廉。这两柱也是相比点。写能臣廉吏,大都可以选用这两个联料作为两柱。为了更加切题,凸显“这一个”,将勤、廉替换成惜阴、封鲊。以惜阴、名人展开联想,搭建关联和连结,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人物。《晋书·陶侃传》有云:“(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大禹,就是此联的第三根柱子。同样,以廉洁、名人、鱼展开联想,搭建关联和连结,我们又可以找到悬鱼太守羊续。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讲柳宗元由自己种树想到召公甘棠一样,由陶侃想到羊续这种联想,前人也做过这个思维体操。如明人陆釴《送范廷仪守广州》有云:“陶侃功名惟运甓,羊公心事在悬鱼。”正好把两人相提并论。这样,我们又确立了第四根柱子。四柱如下:

惜阴(勤)  大禹

封鲊(廉)  羊续

经过调试,联文定稿如下:

惜阴希禹圣,

封鲊并羊廉。

5、嵌字联。

嵌字联主要有两难:一是难在自然浑成。大部分人写的嵌字联,或多或少都有斧凿痕迹。更为严重的是,强行生硬地嵌入,不管语句是否通顺。二是难在切合主题。有的嵌字联语句虽然通顺,但和题目没有多大关联。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四柱法是一个利器。如何操作呢?和其他类型的对联大致相同。首先,确定两根柱子及其位置;其次,展开联想思维,在两柱与题目、主题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找到另外两根柱子;最后,完成全联。下面以笔者所写济南槐荫区大金小学4副七言嵌字联为例。

(1)大学、金光联。

第一步,确定两根柱子及其位置。图示如下:

大□□□□□□

金□□□□□□

第二步,展开联想思维,在两柱与题目、主题之间搭建关联。

以大为原点,围绕小学、基础、教育等关键词搭建关联,根据相反联想,找到第二根柱子——小,进而补足成两根柱子:大学、小学。以金为原点,围绕童年、时光、为学、惜时等关键词搭建关联,根据相似联想,找到第四根柱子——日,化用“一寸光阴一寸金”诗意,进而补足成两根柱子:金光、日光。四柱图示如下:

大学  小学

金光  日光

第三步,完成全联:

大学原从小学始,

金光何若日光珍?

上联强调打牢基础,下联强调珍惜时间。与小学、学校、教育、读书、为学、惜时等题目和主题密切相关,又丝毫没有嵌字的斧凿痕迹。

(2)大围、金色联。

第一步,确定两根柱子及其位置。图示如下:

大□□□□□□

金□□□□□□

第二步,展开联想思维,在两柱与题目、主题之间搭建关联。

由金,根据相似联想,围绕小学、学生等关键词搭建关联,找到第二根柱子——葵花。由大,根据相近联想,小学所在地为槐荫区,因大槐树而得名,围绕立志、成材、升学、功名等关键词搭建关联,得到第四根柱子——槐树。最终确定四柱,图示如下:

大  槐树

金  葵花

第三步,完成全联:

大围槐树凌云起,

金色葵花向日舒。

上下联都是写立志。上联强调志向高远,下联强调志向坚定。当然,还有热爱、忠诚等主题。

(3)大海、金刀联。

大海积泉流而阔,

金刀就砺石则锋。

此联大致步骤和前两副一样,围绕为学关键词,以《荀子·劝学》中的两个名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金就砺则利”为联料。由大联想到小流,由金联想到砺石,确定四根柱子:大海、泉流、金刀、砺石。然后根据平仄、对仗关系,完成一副用比喻说理的小学对联。

(4)大禹、季生联。

大禹惜阴轻尺璧,

季生重诺值千金。

此联为魁斗格。从历史人物中找到突破口,围绕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为学和为人展开联想。由大,想到大禹,想到禹惜寸阴的典故。由金,想到季布一诺千金典故。最终找到大禹、尺璧、季生、千金四根柱子,完成定稿。

6、诗钟。

诗钟最常见的格式是嵌字格,亦称散珠格。嵌字格诗钟可谓特殊的嵌字联。它名目繁多,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六字格、碎锦格等,每格之下又有细分。嵌字格诗钟所嵌之字称为眼字,亦称题字,眼字组成的词称为钟眼。钟眼要求嵌得稳妥、牢固,其创作要义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对整眼字、由眼生意。这与笔者提出的四柱法的原理相通。和嵌字联相似,嵌字格诗钟的基本作法就是以钟眼为柱子,进而展开联想,完成全联。作为无须选择的联料,眼字直接入联。或者单独作为关键词,或者与其他词组合而成关键词(亦即钟眼),维系全联的稳定和均衡。所以,二字格的构思方法就是以两根柱子为基石进而生成四根柱子,四字格的构思方法就是以既定的四根柱子为框架进而完成全联。其他字格亦大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嵌字格诗钟的钟眼数量不等,有的刚好有四个,有的没有或者超过四个。此外,在立意方面,一般嵌字联的主题必须紧紧围绕标题,就是所谓切题,有一个大致限定的空间供作者发挥;而嵌字格诗钟其实没有标题(题字不算严格意义的标题),故其主题并没有限定,可以在嵌字的框架内自由确定主题。

下面以二字格中一唱凤顶格、四字格中的双钩格为例,谈谈如何用四柱法构思嵌字格诗钟。所举例子出自张西厢《闲话诗钟》,作者分别为蔼士、毅成。

(1)“人鸟”一唱凤顶格。

凤顶格即将两题字分嵌于上下比之第一字。题字(眼字)都是实物名词,正好可以作为起关键、支撑作用的柱子:

人□□□□□□

鸟□□□□□□

首先,确定一个主题。人和鸟之间有什么关联?我们知道,很多关于鸟的成语典故都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如鹪鹩一枝、鹏程万里、鸿鹄之志、笨鸟先飞、越鸟巢南枝、在天愿作比翼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在人和鸟之间建立关联和连结。比如我们可以以表现自强不息、追求不懈的精神为主题。由人和自强不息想到《易经》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而确定第三根柱子——健。由鸟想到鸟的最显著特征飞,从而确定第四根柱子——飞。根据平仄规则,我们可以将二字格的凤顶格转换成四字格的双钩格。图示如下:

人□□□□□健

鸟□□□□□飞

之后,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分别在人与健、鸟与飞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先看下比。如何凸显鸟儿高飞?可以从前人诗文中找到灵感。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我们可以反用其意,说鸟儿飞到青云之上,尽管非常疲倦依然奋飞不止。遂完成下比:

鸟到青云倦亦飞

上比思路同下比。如何凸显人之健?依然可以从古人那里借词借意。如陆游《初冬感怀二首·其一》“羸躯得霜健”,我们可以径用其意,说人虽然身子骨羸弱,但因为还有一腔热血,依然显得精神劲健。根据平仄、对仗规则,复完成上比:

人凭赤血羸犹健

最终完成“人鸟”一唱凤顶格诗钟如下:

人凭赤血羸犹健,

鸟到青云倦亦飞。

血对云,尽管略宽,但因为赤对青是小类工对,故总体看来对仗工巧。

(2)“南北高丽”双钩格

双钩格即将四个眼字亦即题字,对嵌于上下比首尾。我们以“南北高丽”双钩格诗钟为例。首先确定眼字的具体位置:

北□□□□□丽

南□□□□□高

前面讲过,四柱一般为实物名词。这四个眼字不能作为起关键、支撑作用的柱子,但它们可以指引作者找到这四根柱子。这就要发挥联想思维,辅以网络、案头及头脑中的搜索工具。在北和丽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使它们往实物名词靠拢。由北,可以想到北阙(朝廷、都城),由丽想到丽人,进而在北阙和丽人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从唐人杜甫著名诗作《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找到长安这个关键词,以此作为第一根柱子。根据平仄规则,长安一词的位置及组合关系如下:

北□长安□□丽

再寻找第二根柱子。这根柱子是和长安相对的,可见也应是一个专有名词(地名或人名)。方法和上比相同,在南和高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让它们往地名或人名靠拢。由南,可以想到南山(南岳、寿域),由高想到高山、秋高、登高,进而在南山和秋高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找到衡岳这个关键词,以此作为第二根柱子。

根据平仄规则,衡岳一词的位置及组合关系如下:

南□衡岳□□高

剩下的任务其实就是填空:

北□长安□□丽

南□衡岳□□高

到了这步,重点就是在文从字顺基础上凸显对仗的亮点,同时体现“有我”。如何体现对仗的亮点?小类工对。从哪里找呢?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里的三月、三日、水边都可以体现数字、方位词的小类工对,但根据平仄规则,只能选择三月或三日。哪个更能体现春天?肯定是三月。由此,又得到第三根柱子——三月:

北□长安三月丽

由三月,又很容易找到第四根柱子。三月是春,根据相对联想,很容易想到秋。根据数字对要求,我们又可以想到第四根柱子九秋。至此完成此钟的大部分文字:

北□长安三月丽

南□衡岳九秋高

如何体现“有我”呢?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写“我”的动作或活动。在北和长安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指向眼、足等身体动作。从“西北望长安”(辛弃疾《菩萨蛮·其二·书江西造口壁》)、“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等句中,可以得到望或忆字。从“遥知兄弟登高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句中,又可以得到登字。最终完成定稿:

北忆长安三月丽,

南登衡岳九秋高。

关于用四柱法构思嵌字格诗钟,强调两点。

第一,在眼字、钟眼、关键词、柱子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时,第一选择是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和联料。古诗文是联料的一大来源,在嵌字格诗钟中最为常见。因此化用、用典等是嵌字格诗钟极其高频的手法。这是嵌字格诗钟的特点所决定的。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眼字被安放于不同位置,如何建立关联呢?通常的做法就是考察前人的诗文成句。或借用其词,或化用其意。以同比的两个眼字为例。若这两个眼字同时出现于一个诗文句子,则只需要根据平仄、对仗规则略作改装即可。若只有一个眼字出现在一个诗文句子中,则须另找一句,然后在这两句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相比一般的对联,这种嵌字联语更具挑战性,更有趣味,这正是嵌字格诗钟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考验记忆能力,尤其考验联想思维能力。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对联就是联想思维的体操,而嵌字格诗钟就是难度、技巧性、趣味性都极高的联想思维体操,远超过飞花令游戏。

第二,嵌字格诗钟眼字不一定是关键词,而眼字组成的钟眼一般是关键词。眼字对仗不工整、不相称没关系,只要起关键作用的钟眼对得工整、稳当,就能维持诗钟整体架构的稳定和均衡。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是数词,“雪”是名词,一般而言是无法相对的。但“千”“眼”组成“千眼”,“雪”“肤”组成“雪肤”,“眼”“肤”形成形体小类工对,对“千”对“肤”的不称、失衡起到补助、扶正的作用。作者展开联想,想到千眼千手的观世音和“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长恨歌》)的杨贵妃,遂以千眼、雪肤为两柱,生出另外两柱观音佛、杨贵妃。千眼、雪肤、观音佛、杨贵妃四根柱子,维系了整个诗钟的稳定和均衡。至于“千”对“雪”局部不工整,完全不影响全局的稳定和均衡。

四、四柱构思法的错误作法和修改办法

在指导和阅读过程中,笔者自觉不自觉运用四柱构思法来修改和衡量对联作品,发现一些联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四柱失衡、失重的问题。主要有四种情况,可以通过修改和调整,达到稳定和均衡。下面举例,若非特别说明,作者均为学员。

(一)四柱数量不全。即四柱不全,只有一柱,两柱或三柱。

如题知音联初稿云:

管鲍之交,胸怀宽广;

困难与共,世界清和。

上联用典,写了两个人物,管仲和鲍叔牙。下联没有用典,没有人物。管仲和鲍叔牙,只有这两根柱子,撑不起来。故笔者提出修改思路,找另外两根柱子。修改定稿如下:

流水高山,谁继钟俞绝响;

翻云覆雨,何如管鲍贫交。

找到两个人物钟子期和俞伯牙,与管仲和鲍叔牙两两配对。两组人物,维系了全联的均衡。

又如题卫夫人联初稿云:

瑶月生涑水,濯我清神,笔阵银钩长烂漫;

流觞属兰亭,遗君秀骨,墨池春草自婆娑。

此联三个分句,总体感觉辞藻华丽,结构松散,找不出四柱所在。为了均衡文质,强化结构,笔者建议用四柱法,确定四个关键词作为四根柱子。通过反复阅读联料,作者从后人对卫夫人书法的评语中找到八个字“宛然芳树,穆若清风”,遂把芳树和清风作为两根柱子。又从“隶书尤善,规矩钟公”找到第三根柱子钟繇。规矩钟公,意即卫夫人师法钟繇。接着找第四根柱子。由卫夫人的老师钟繇展开联想思维,考察师承关系,很容易想到另外一个名家王羲之。王羲之的老师之一就是卫夫人,遂确定第四根柱子。作者以四根柱子为框架,修改定稿如下:

宛然芳树,穆若清风,笔阵银钩穷奥妙;

度法钟公,神传逸少,墨池健骨自纵横。

芳树、清风、钟繇、王羲之构成四柱,维系了全联的稳定和均衡。

(二)四柱关联不强。主要表现为四柱之间缺少有机关联,勉强凑合一起。

如题南京栖霞山枫林湖水榭联初稿云:

岚气半涵吞碧影,

丹枫群起战秋声。

此联的四柱为:岚气、碧影,丹枫、秋声。岚气和碧影关联性不强,并非常见组合,即使符合实景,亦无美感,没有感染力。修改办法是,换掉岚气,保留其他三根柱子。当然其他地方也要作相应改动。修改定稿如下:

白日孤颓沉暮影,

丹枫群起战秋声。

将岚气换成白日,和暮影形成关联,也与丹枫互对更为工巧。

再举一个多次修改的例子。题金熙楼会客室联云:

初稿

山中乡月和南曲,

云畔林泉茗上宾。

二稿

入帘花气萦南曲,

邻竹山泉茗上宾。

三稿

隔帘花气萦南曲,

绕鼎茶烟邀上宾。

四稿

隔帘花气萦南曲,

绕鼎茶烟留上宾。

五稿

隔帘花气萦南曲,

出屋茶烟留上宾。

六稿(定稿)

隔帘花气萦南曲,

浮几茶烟留上宾。

此联的四根柱子,先后经过多次变换。初稿的四柱为:山、月、云、泉。虽然两两有关联,但关联性不是很强,尤其是云和泉,并非常见组合,没有意境。二稿的四柱是:帘、花、竹、泉。相比初稿换了三根,只留下一根柱子,关联性更强。但从对仗工巧角度来看,花、竹相对才更合适。三稿的四柱,将前稿的竹换成鼎,但似过于古雅,不大符合实情。不过用茶烟换掉山泉,与花气互对更加工巧。四稿只改了一个字,将邀改为留。五稿用出屋换绕鼎,和上联的隔帘主要都是写室外,缺少变化。定稿将四柱定为帘、花、几、茶,两两形成关联,又有空间、感官等角度的变化,相比前面几稿,显得更加稳定和均衡,也更切题。

(三)四柱典型不足。主要表现为意象选择欠精当,典型性和代表性不足。

如题某校月泉音乐室联初稿云:

月追方外乐,

泉伴梦中音。

为了强行嵌字,作者选定月、泉、乐、音四个意象作为四柱构架全联,但乐和音意思相近,意象近似重复。建议保留月、泉两根柱子,将音、乐换成其他更具象的意象,比如琴、松之类,构造出稳定、均衡的四柱。

又如题重阳节联初稿云:

把酒长吟,醉篱菊清香,茱萸紫艳;

登高远眺,喜三秋天碧,万壑树红。

此联后两个分句,四根柱子为菊花、茱萸,天、树,其中三根是植物名词,严重失衡。建议将树换成其他,定稿如下:

把酒长吟,醉看鬓角紫萸,樽前黄菊;

登高远眺,最喜一天云碧,万叠山红。

定稿的四柱为:紫萸、黄菊,云、山,前组是植物,后组是天文地理,两两组合配对, 维系全联的均衡。

再看自怡园南大门建筑群联:

园林甲潍县之先,伴绛雪幽香、青筠雅趣;

珠履遍齐疆以外,游碧荷湖上,绿柳亭前。

绛雪是天文,青筠、碧荷、绿柳是植物,明显失衡。

律诗也存在四柱不够典型的问题。如《踏青过桃花村小憩》云:

身居闹市厌时俗,策步春山趁雨初。

吹柳情迷童子戏,鞭牛意醉稼耕图。

桃溪有幸环篱落,石径无心入草庐。

轻启柴扉人不见,香茶未冷紫砂壶。

笔者认为此诗意象欠精当。植物意象有柳、桃、草、茶,而与之相对的动物意象只有牛,严重失衡。

(四)四柱虚实不均。或三柱虚、一柱实,或一柱虚、三柱实。

如某名家题长沙市白沙古井公园茶艺馆联云:

一园月色和茶煮,

万古泉声带韵流。

四根柱子似失衡。月、茶、泉三个意象是实物名词,韵这一意象虽然并非抽象名词,但感觉轻、空、虚。从感觉角度上看,月是视觉、肤觉,茶是嗅觉、味觉。茶和月体现了感觉变化,但泉和韵都是听觉,缺少变化。建议将韵化虚为实,将稍嫌虚空的词换成更有形象的词,修改如下:

一园月色和茶煮,

万古泉声漱玉流。

月、茶,泉、玉,四根柱子体现了整体的均衡。泉,比韵更具象可感。将泉流漱石之声比喻成击玉之声,既有听觉又有视觉。

五、问题讨论

下面,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构建对联的框架为什么是四柱?能否用二柱、三柱、六柱甚至更多柱子?

笔者认为,二柱、三柱也行,但并不常见,而且二柱、三柱最终也要形成四柱。六柱甚至更多柱子也行,不过更适用于长联,而且它也要从四柱基础上发展而成。另外,四柱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崇尚对称、均衡、平稳的文化心理。四字成语是最常见、最稳固的成语形式,四言铭文是最端庄、最稳重的实用文体。影视剧主角最好是两男两女四人。打扑克、麻将,最好是四个人,三缺一总觉得缺失什么。故从适用范围和文化心理角度,笔者提出四柱,而非二柱、三柱、六柱。

第二,对联写作要求工力悉敌、铢两悉称,和四柱均衡异曲同工。那么,工力悉敌、铢两悉称与四柱均衡意味着平均用力吗?

笔者认为,工力悉敌、铢两悉称与四柱均衡并非平均用力。工力悉敌、铢两悉称,只是就总体而言,并非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分句都要使用相同力量,承担相同重量。四柱法主张抓住重点,重力放在四个关键词上,由这四个关键词承担支撑全联的重任。只要这四个关键词能够确保全联大体稳定和均衡,其他词语在对仗上略宽亦可,在程度、重量等方面不相称、不相当亦可。如金安清题三潭印月静凉轩联云:“半塔斜阳颓老衲,一池残叶战秋声。”上联写颓败气象,下联写战斗精神。上联轻下联重,上联弱下联强,同样能够达到总体均衡。正如书法上横短下横长,不但不失衡,反而能够达到均衡。老衲对秋声,一实一虚,似乎不稳不均,但因为此联的四柱是塔、斜阳、池、残叶,加之“战”字非常给力,振起全联精神,故依然能够保持大体稳定和均衡。

第三,前人是否提出过类似四柱法的构思方法,是否有联作暗合四柱构思法?请举例。

前人没有明确提出四柱构思法,不过有以柱子为比喻的提法,也有不自觉暗合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中的相关论述。

押韵是诗歌写作的关键之一。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要确保全诗的稳定,首先要选好韵部和押韵字,进而写好押韵句。每个押韵字和押韵句,在结构上都担当稳定全句乃至全局的重大责任。只要有一韵不稳,就会导致一句不稳,进而影响全篇不稳。为强调押韵之于全诗的重要作用,前代一些诗家把押韵字和押韵句形象比喻成柱石。如南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九》云:“作诗不与作文比,以韵成章怕韵虚。押得韵来如砥柱,动移不得见工夫。”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云:“押韵稳健,则一句有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间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民国初年张廷华《学诗初步》云:“诗之有韵,犹柱之有础。础不稳则柱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以上论述都强调押韵字和押韵句具有关乎全篇稳定坚固的基础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李东阳认为律诗的常法是“撑柱对峙,四方八角”,虽然没有指明柱石的本体,考虑到此处论及的是律诗,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起撑柱作用的要么是押韵句,要么是对仗句。对联不要求押韵,故韵脚柱石理论似乎对对联写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倒是非常适用于辞赋尤其是律赋写作。但这个比喻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对联中能够支撑全联的支柱是什么、在哪里,从而找到一条高效写作对联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对联中的相关论述。

金安清题苏文忠祠联云:“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对联话》编著者吴恭亨作案语云:“案此特宰相、西湖二个柱义绾合东坡,乃如许簇簇生新,岂非思想之效力耶?”意即苏文忠祠联只是以宰相和西湖两个词语为柱子切合苏东坡,就能够做到这样新鲜脱俗,难道不是作者思想之功效吗?柱义,笔者理解为像柱子一样起支撑作用的关键词。吴氏认为宰相、西湖就是可以支撑全联的两根柱子。绾合,本意指牵线撮合,引申为联结。此处的思想,笔者以为并非指思想内容,即主题,而是指构思、想法。因为像“到处有西湖作伴”这样的表达,前人早就有过,不见得有多么新颖、超拔。如有“东坡元是西湖长”(宋·杨万里《惠州丰湖亦名西湖二首·其二》)、“东坡到处皆西湖”(明·张弼《西湖图》)、“东坡到处有西湖”(清·丘逢甲《西湖吊朝云墓·其一》)的诗句。以宰相、西湖为两根柱子展开联想,可谓构思巧妙,故云“思想之效力”。下面尝试用四柱法来还原作者构思的大体过程。首先,以人和地为联想对象,与苏东坡搭建起关联和连结(“绾合”),确定两根柱子:宰相、西湖(“柱义”)。其次,继续以人和地为联想对象,由宰相生出第三根柱子君门,由西湖生出第四根柱子宦辙。之后,以宰相、君门、西湖、宦辙这四柱为基础和框架,充实血肉,丰富内容,构建起全联。此联也启示我们,无论一副对联有多长,都可以运用四柱法构思。

吴恭亨《对联话》另收录田金楠题渔浦书院云:“渔雷泽屠朝歌,人之起贱贫,有为亦若是耳;浦鸳鸯谷龙虎,地与钟灵秀,斯文不在兹乎。”此为嵌字联。如何巧妙嵌入渔浦二字?继续尝试用四柱法还原作者构思的大体过程。首先,确定两根柱子:渔、浦。其次,展开联想思维,由渔想到人事,由浦想到地理,初步确定人、地两根柱子。然后,想到大舜渔于雷泽,慈利旧时八景有鸳鸯浦。之后在渔、浦、人、地这四个关键词与书院、教书、育人、为学、为人、奋发作为、钟灵毓秀等题目和主题之间搭建关联和连结,最终完成全联。以上两副对联,其构思过程大体暗合笔者提出的四柱法。

第四,能否举例用四柱构思法写诗?

在诗歌中,起支柱全篇作用的,除了押韵字和押韵句之外,还有对仗句。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中间两联一般对仗。每句诗在全诗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中间四句,也就是颔联和颈联,是最重要的,是支撑全联的重要柱子。只要写好了中间两联,一首律诗成功了一大半。下面以笔者两首七律为例略谈用四柱法写七律的方法。

《题路遥》云:

平凡亦有志凌霄,卓立高峰仰路遥。

笔似矿机深处掘,思如烟草慢中烧。

悼红轩耐十年苦,白玉楼传九阙招。

开卷渐流成海泪,合书犹撼拍天潮。

此诗最先完成颔联和颈联。从大量材料中,笔者找到矿机、烟草这两个典型标签,作为颔联的两柱;发挥相似、相类联想,找到曹雪芹、李贺这两个著名人物,作为颈联的两柱。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比喻和拉人作衬手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手法,突出体现了路遥的勤奋刻苦精神。

《玄武湖怀古》云:

五洲浮玉水茫茫,人物湖山萃一方。

台阁选文寻太子,楼船练武想周郎。

烟笼碧柳六朝梦,月浸红莲万顷光。

莫与蓬莱仙境比,蓬莱原不管兴亡。

首先,明确中间两联的分工:颔联写历史人文,颈联写山水风光。即一写事,一写景。选什么事?当然是大事、要事。从历史人事联料中,笔者想到玄武湖两个典型人事——周瑜操练水军和昭明太子读书选文,遂选定文、武这两柱。从玄武湖诗词材料中,笔者又想到玄武湖两种典型景物——柳树和荷花,一春一夏,一绿一红。昭明、周郎,柳树、荷花,四根柱子不仅撑起颔联、颈联,也撑起全诗。

六、结语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笔者要说:给我四根柱子(关键词),我可以搭起整个对联大厦。《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笔者要说: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全联。四柱构思法的实践,拓宽了笔者创作、研究和教学的视野。除四柱法之外,笔者还尝试运用跨界思维,引入当今盛行的高效学习方法,探索研究了思维导图法、九宫格法、填空法等对联构思方法。今后,这些对联写作高效方法将陆续推出,敬请联友期待,欢迎不吝赐教,以帮助笔者不断完善,从而为对联作者尤其是初学者解决痛点提供更多样更实操的方案。

曾小云,曾联惠对联课堂创始人、讲师,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对联甘棠奖优秀论文获得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