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教师抛过来的球

颜翠清

转变“导演”与“演员”的角色

在长期的教研活动中,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教师们已经习惯于崇拜教研员的“权威”。“请帮我们指导指导”、“请多提宝贵意见”等话语常常出自于教师之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员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演员”,教研员也不再是“导演”,教研员应转变传统的“导演”角色,并帮助教师逐步转变“演员”角色,与教师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

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想,教研员也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沟通与交流中理解教师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实践,创设一种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研讨氛围,形成“合作探究式”的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互动方式,努力促使每一个教师都获得成功与成长,同时也促进教研员自身的成功与成长。

用心倾听教师的心声

沟通始于倾听,没有倾听,就难以获取来自对方的信息,就难以打开沟通的“闸门”。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首先应克制自己,先不说话或少说话、说少话,为教师腾出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教师大胆说、积极说。在教师们的话语中,可能有教师的想法与感受,可能有教师的困难与困惑;在教师们的话语中,可能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闪光点……如果教研员能用心倾听教师们的心声,捕捉他们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并及时把它反馈给教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当执教的教师提出“技能要不要示范”的问题时,我们把它及时抛给参与研讨的教师。在场的教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不要示范,因为示范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有的认为要示范,对幼儿不熟悉的材料、工具应教给孩子使用的方法;有的认为只要是幼儿缺乏的技能或者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技能,就要示范;有的认为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技能不一定作集中的示范,而是通过教师参与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然习得,主张一种无形的示范,等等。没想到就“技能要不要示范”这一问题,教师们竟有如此之多的想法。在这样一种研讨的氛围中,教师们慢慢地领悟到了“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的道理。同时,我们也鼓励参与的教师大胆交流,讨论自己平时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 困惑,在研讨中共同寻求解决的策略。这样的方式能使教师们逐步意识到“我应怎样做”,而不是“!!教研员要我怎 样做”,正所谓的“授之以渔”,使其受益无穷。

善于与教师共同反思

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研讨活动中,教研员不仅要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培养其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勇于反思自身的行为,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成长。

一是引导教师反思。在研讨活动中,教研员应帮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教育行为,这种评价应当是既能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能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尝试寻求改进的策略。如:“活动中你觉得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处理?”“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促使教师积极思考,不断积淀教育智慧。

二是注重自身反思。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新的思想和观念应是在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共同研讨中,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通过思想的不断碰撞、行为的不断磨合而逐步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在研讨活动中,教研员的观点和看法并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教研员应勇于并善于对自身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我想,这样不但不会降低教研员的威信,反而会提高教研员的威信,使教研员更好地成为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和合作伙伴。

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我们喜欢引用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合作的、互相转换的,就像抛球和接球一样。由此,我联想到,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也应是平等的、合作的、互相转换的。作为一名教研员,应从容地“接住教师抛过来的球”,善于转变自身的角色,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善于与教师共同反思。这种新型的教研员与教师的对话方式将促使双方更快、更好地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