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真的没想过逃跑吗?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都存在争议,那就是李自成百万大军从西安向北京方向杀过来时,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逃往南京?
其中一派认为,崇祯皇帝压根儿就没想逃走,说什么“君王守社稷、天子守国门”多么有气节云云;另一派则认为崇祯皇帝非常想南迁,只是没有大臣愿意站出来愿意帮他说话,替他背锅而已。
两派的争论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呢?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真相。
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开始了东征灭明的战争。二月初五,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太原;二月十六日,攻克山西忻州;三月初一,又攻克宁武关,当晚,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胤投降;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居庸关,昌平总兵唐通又不战而降;三月十七日开始包围北京城,十八日城陷,崇祯皇帝杀死妻女后自缢身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李自成的大顺军花了三个多月才从西安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其实有着充足的时间做出迁都南京的决策。据历史记载,早在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的第三天(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就力劝崇祯皇帝放弃北京,尽快南迁,皇帝也曾表态:“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表明他是很想南迁的,只是大臣们明显不太支持,自己也难免会略显犹豫。
等到李自成大军一步步逼近北京,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按捺不住的崇祯皇帝终于召集群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内阁首辅陈演率先表示反对南迁,还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实际上,他是不想重蹈陈新甲(崇祯皇帝暗中派其去和后金议和,结果事情泄露后,受到舆论指责,陈新甲全盘背锅被杀)的覆辙,替皇帝背“南迁”的锅——如果南迁之后,北京相安无事,则陈演必死无疑!背锅是死,不背锅反而还有活的希望,毕竟前两次北京保卫战都打赢了(蒙古瓦剌部也先和后金皇太极分别两次兵临北京城下),谁知道李自成能不能打进北京?
陈演和李明睿两人互咬之时,大臣们也议论纷纷,一时难以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也不想先放太子去南京,主要是为了防止唐朝“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享提前继位的历史事件再次重演。
其实崇祯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要大臣们都建议他南迁,然后他在表面上推辞几下(好比古代皇帝登基之前往往还要假意推辞两下一样),最后才顺理成章。可惜的是他在位的十几年里,光首辅大臣就换了几十个,被杀的大臣更是数不胜数,真可谓是刻薄寡恩,导致再也没人愿意替他出头背锅了,连吴三桂、左良玉等奉诏进京勤王的大将都故意拖拖拉拉,只为延缓时日。
就这样在犹豫中又度过了一段时间后,李自成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即便此时,崇祯皇帝也还是不甘心就束手就擒的,曾多次想办法逃出北京城,可惜都没有成功。
逃不出去,必然只有死路一条,与其被李自成等人抓到后羞辱而死,还不如自行做个了断!崇祯皇帝自觉没有颜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在杀死妻女后,一个人跑到煤山上自缢而亡,明朝正式宣告灭亡。他在遗嘱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不管怎样,崇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死得还算是比较有尊严的。
更多明末清初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