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卑微,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活得像个孙子

有这样一句话: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付出金钱、精力和时间,说话做事小心翼翼,结果却败给了孩子的青春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孙子。

01青春期“百团大战”,让我身心俱疲前年,儿子上初中后,逐渐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进入初中没多久,我就发现他开始在意自己的穿着,我给他买的衣服他一件也看不上,非要去买一些所谓的“潮服”。

不仅如此,本来学习时间就很紧张,每天回家后,都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去跟朋友聊天、吹牛、打游戏,眼看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我是真的心里着急。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我跟完全没法沟通,基本上说不到3句话,就要干起来。

每次试图跟他沟通,结果总会爆发一次战争:

有一次,他考得很差,我想跟他沟通一下。因为担心他烦躁,特别注意自己的措辞:

“我看你这次考试不是很好,有没有想想是什么原因呀?”

他躺在床上,手里玩着手机,不耐烦地回答:“哎呀,就是粗心了。”

见他如此敷衍,心里开始有点怒火,但我尽量压制住,对他说:“这么多题就没有真的不会的吗?”

明显开始不耐烦:“我都说了粗心,题都已经改了,你自己看行不行!’

我的怒火腾地一下升起来 :“我已经很照顾你的情绪了,平时也不敢说你 ,可都考这么差了,也不好好反思!每天拿着手机聊天浪费时间!今天必须把手机交给我!”

果然,他立刻跟我杠上了:“你烦不烦,给你说了粗心,你非要说不是,今天要是你把手机拿走,那我不学了,你去学!”

我骑虎难下,决定非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过去争夺手机,盛怒之下,我直接把手机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没想到他直接抓狂,一把把我推出房间,把门反锁上,开始在屋子里面乱砸!说实话,当时我真是又气又怕!

同样的事情,总是频频上演,有时候干脆不开口,但仅初一上期结束,他就已经变成班级的垫底。

即便到了这种水平,他依然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每天该玩就玩,学习依然应付了事,更接受不了我一丁点的沟通。孩子一点“好赖话’都听不出来,明明已经小心翼翼,并没有指责他,但是跟他说不到几句,就会挑起怒火。现在人长得比我还高,打他已经不可能。

说重了怕他受不了,不说又没有一点上进心,真的每天憋屈地像个孙子!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有一种想把他塞回自己肚子的冲动!

02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

机缘巧合下,我加入了“智慧父母课堂”,万万没想到,正是这次相遇,改变了孩子的生!很多父母应该都在为同样的经历而烦心:

无法沟通,说不到3句就发火!

对学习不上心,应付了事!

花过多时间在社交上,追求潮流!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这么难管?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这么难管?

老师说:其实,同样的青春期,呈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凭借青春期,变得自立,充满上进心;而有的孩子却因为青春期变得暴躁颓废,误入歧途。而这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父母对青春期持有偏见”!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完成4件事:

自己做主与众不同离开父母寻找伙伴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成长要求孩子在这个时候摆脱父母的束缚,去寻找全新的舞台。

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想要掌控自己,实现自立,为后期离开父母生活塑造成熟的心态。这就好比婴儿时期孩子学习吃饭、走路,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

可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在父母们看来却觉得“不可理喻”,热衷追寻潮流、喜欢游戏、不在学习.上花心思...

这些行为,完全超出了父母的理解和掌控,在父母眼里这些都是一种“ 危险的警告”,如果不加以干涉,小到影响孩子的形象,大到影响学习,甚至误入歧途!于是,本能地产生了双方冲突的因素——负向想法。钟思嘉教授曾指出,父母亲生气时,内心都会产生负向想法,

归纳下来分为4类:

1.不幸事件: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很严重,进而担心孩子将来如何如何;

2.应该、必须:认为自己身为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纠正和训斥,否则孩子难以改过向善;

3.无法、不能:认为不能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犯错;

4.自责、内疚:认为孩子不好的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无能、没有价值、没有面子。

毫无疑问,孩子通过“奇葩言行”来寻找“自主”的过程中,势必激起父母们的负向想法,父母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而孩子,显然不愿意退让,这就是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

这种冲突面前,没有哪一方真的取得胜利。

父母在冲突败下阵,就解决不了“孩子错误的言行”,作为“过来人”,我们明知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可我们说服不了孩子不要这样做,这种失控感是父母惧怕的。

孩子在冲突中败下阵,同样不值得父母高兴:

完美型的孩子“沮丧”时,会变得自暴自弃,他会觉得自己在“好”的社会中丧失地位,可能就真的彻底放弃。

他会认为,即便自己努力,终究是要失败的,他会开始放弃一切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们会给自己找借口“我没有办法”'“我做不到”,以此来逃避惩罚。最终形成“习得性无助”!

而力量型的孩子,则会选择报复父母,他们会故意跟父母唱反调,做父母厌恶的事,以此来激怒父母,让父母后悔、愧疚。

所以说,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和孩子都均等的责任!而解开这种冲突,只有父母能够办得到,因为只有父母有包容孩子的气量,也只有父母有改变孩子的决心!

03看懂孩子的4种行为目的,快速破解孩子的“陷阱”

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一定要警惕自己进入“负向想法”,而应该理性分析孩子的行为目的。孩子的行为一般包含4种目的。

1、吸引注意:

如果孩子故意制造一些噪音、做一些你讨厌的行为等,说明孩子是希望获得父母、老师或同学的关注。

比如有些父母会发现,怎么都解决不了孩子的拖拉,那就要考虑“拖拉是孩子吸引你注意的一种方式”。

拖拉的孩子会认为:当我做得慢的时候,妈妈就会一直呆在我身边 ,看着着我,即便这个过程中受到的都是父母的责备, 但他寻求关注的目的达到了。

方法: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忽视,转而去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用具体的语言去鼓励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做作业慢吞吞的,你与其一直责备:“你怎么这么慢,像个蜗牛一样!”

不如先用“放大镜找找他的优点,比如:“你刚刚写这几道题比前面几道,快了

5分钟,注意力有进步哦!”

孩子得到获取关注的方式从负向获得关注,转为正向获得关注,这种好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2、争夺权利:

文章一开始,这个妈妈讲述的孩子考差了,但孩子坚称自己是因为“粗心”,拒不配合妈妈要求的反思,这就是争取权利的典型表现。

正是因为害怕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往往选择反客为主,甚至用“耍赖'的方式,拒不配合,故意跟父母置气,以此来争夺权利。

方法:这种情况下,父母切忌“卷入战争”,父母需要首先平息自己的情绪,适当“退让”。

比如:

父母可以说:“对不起,刚刚我没有考虑到你的想法。”[你的示弱会降低孩子的攻击性]

然后你可以适当引导:“给我说说你的看法,行吗?”[引导孩子主动跟你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不愿意发表看法,要给孩子台阶下:“那你先冷静一会儿,我们再谈谈好吗?”

这种引导下,孩子情绪平静后,都更愿意跟你一起解决问题。

3、报复:

曾经有一位妈妈讲 :就因为没按照她的要求给她买衣服,她就故意洗冷水澡,让自己生病,以此报复妈妈。

报复行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伤害自己,另一种是伤害他人(语言)。

方法:当双方观点冲突时,父母不要给去“命令性”的行为,而是给出选择,其中的一个选型,要明显优于另一个 ,孩子在退让的时候,情绪也不会过激。

4、自暴自弃:

当孩子故意说丧气话,让父母觉得失望、无奈、想放弃,就说明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

方法:停止一切的批评,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一-切优点,并且愉快地指出来,帮他建立信心,找到自身价值,切忌言语激化,造成“习得性无助'而无可救药。

04改变孩子,难在父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当我信心满满地跟孩子沟通,就遭到“一万点暴击”,孩子不按照套路出牌,让我迅速败下阵来。

但是,我始终记得老师的话:改变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法之上,还有亲子关系的建立。好的教育,其实在跟孩子相处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会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作为处世依据。

学习过程中,我明白孩子是“力量型”性格,便不过度关注孩子、管制孩子,遇到冲突,快速对应所学的方法,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通过正向的引导,儿子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向上地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生。不到2年时间,如今儿子学习主动,已经进入班级前十名!

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够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毕竟,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需要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渴望一个标准方案, 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帮自己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是完全不现实的。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科学有用的途径。

很多故事往往只是简单的场景模拟,而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系统,没有从心理产生机制的源头揭示其奥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