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琼琼||大美无言听惊雷——《大美黄梅》读后感

叶琼琼||大美无言听惊雷——《大美黄梅》读后感

在茫茫宇宙、浩浩时空里,也许每个人在某一瞬间都会情不自禁发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身处哪一个坐标?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根,进而寻找归宿感:女儿出嫁,是“之子于归”;游子还乡,是叶落归根;寿终正寝,是驾鹤西归。人类历史既是一部不断前进,不断开拓未知领域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回溯,不断寻根,打捞丢失记忆的文明史。

《大美黄梅》就是这样一本横空出世的寻根之书,它挟信息时代自媒体威力,在发小曹锦军先生的带领下,由一群热爱家乡的“草根”自发创作而成,它和它的姊妹篇《穿越时空赏黄梅》像两个惊雷,在漫漫寻根路上连番炸响,引无数苍生竟折腰。

细读《大美》,惊喜接踵而来。这“根”历时如此漫长,居然在悠悠时空里,绵延了几千甚至几万年。在曹锦军先生厚重大气的开篇之作里,一开头就提到一到四万年前,黄梅这块土地上就有人在栖息了。两千多年前的秦末,黄梅县城就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前,黄梅即得名。700多年前,就有了今天的县城地址。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令人情不自禁浮想联翩,思接千年:多少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多少先人为这块土地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少恩怨情仇的故事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流传,湮没?一块历史如此漫长的土地又该凝聚了多少宏阔的历史与文化?

这“根”典雅厚重:东晋支遁大师(名僧、佛学家、文学家)在蔡山亲手栽种的晋梅迄今仍然盛开,众贤纵酒论诗,聚众清谈的场景似仍历历在目。李白过蔡山江心寺写下传颂千古的名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四祖道信北渡黄梅,宏佛法,开禅门,从此“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明代理学家瞿九思身为明万历进士,终身拒绝入仕,却著述等身。灵润桥下摩崖石刻名家书法像流动的碧玉一样熠熠生辉,京派文学鼻祖废名顿挫读书声仍犹在耳。区区一个县城,文脉汤汤若此!

这“根”活色生香:它是“散发着荷叶清香,油而不腻,又香又可口”的米粉蒸肉,是“嫩滑、甘脆,香辣可口、营养丰富”的螺蛳肉,是“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的下新鱼丸子,是“香甜,松脆,满口生津,回味无穷”的糖粑……这一道道熟悉的舌尖上的美味散发着童年的味道,氲氤着祖母和母亲的气息,唤起了多少温暖快乐的回忆。

这“根”热闹喜庆:它是喜庆吉祥、迎亲嫁女的花朝节,是妙趣横生随机应变的旱龙舟唱词,是锣鼓喧天,紧张激烈的龙舟赛,是张灯结彩、流连忘返的元宵节。那一个个意味深长文化韵味十足的细节沉淀成一代代黄梅人成长的丰沛土壤。

这 “根”精致灵秀:它是“有无声诗歌、梦幻楚辞”之誉的黄梅挑花,小小一根绣花针挑生挑死挑爱,挑尽黄梅女儿的一生。它是挂在孩子胸口的小蛋兜和那染红的小小鸡蛋,它们寄托了长辈无病无灾的虔诚祝福,它还是小巧玲珑、如箭般射向荷塘深处的溜舟,那上面有莲姐和许多黄梅儿女的快乐、憧憬、忧伤和失落。

这“根”清幽明艳,倾国倾城:从千年皑皑紫云霁雪到朦朦清江烟雨,从碧玉般永安水库到明镜般永安水库,从天然氧吧南北山到到柳林七彩玫瑰谷,好山好水惹人醉!

这“根”壮烈激怀,承载了岁月的血与火:名震天下彪炳史册的的岳家军居然在黄梅苦竹练兵养马,赫赫有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居然诞生于黄梅大河吴祥村。更有红花寨、大胜坡农民起义、抗击日军等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史实让你对黄梅这块土地肃然起敬!

根深,则枝繁,叶茂。这根,沿着数千年时光蜿蜒而来,已长成一棵遮天蔽日、硕果累累的文化大树!黄梅这块热土,已沉淀为一片神奇的文化沃土!原来我们这块土地,在智慧先人一代代的辛勤耕耘下,已创造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成熟,富有特色的黄梅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或者一个群体的灵魂,是精神的图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文化不灭,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群体便永远不会消亡。深知文化重要性的丘吉尔说,英伦三个岛也比不上一个莎士比亚。我们不能不为拥有丰厚文化的黄梅感到骄傲!

一个群体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稀薄是一种悲哀,但是有文化却不了解不保护不传承则是更大的悲哀。寻根不仅仅是寻找归宿感,更重要的是整理、抢救、保护和传承各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发小曹锦军自2015年起,创立“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专事发掘和宣传黄梅文化,他和一群热爱家乡的朋友们,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苦,自费自发走遍黄梅的“寸垭寸角”,用心寻找一草一木后面的历史痕迹:商子垸,牌楼湾,洪楼村、渡河村、灵润桥等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佳人”一一被推到了前台,再次聚焦了众人赞叹的目光,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文章千古事,唯有文字才能对抗岁月的侵蚀,万古流传。历史古迹,民风民俗,秀山丽水逐一被围炉朋友用生花妙笔纳入笔端,形诸成文。这些文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大美黄梅》里,我惊喜地发现了文脉的传承:《五祖寺的秋》思维开阔,大开大阖,文笔华美灵动,笔端深情无限;《逍遥蔡山》简约洗练,古朴清峻,颇有古风;《千年禅根》谈古论今,有条不紊,写人状物,颇具神韵;《寻访黄梅县城址之二千年》考据严谨,厚重大气;更有诸多文章或婉约清丽,或深情绵邈,或幽默风趣,各各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有些文字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堪称一流。最有趣的是用黄梅方言写人物对话,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惟妙惟肖,莞尔之余,一股亲切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许下一批乡土作家,民俗作家正在悄悄诞生,也许某部名篇巨著便是用黄梅方言写成。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围炉”微信平台上展露出耀眼的才华。可以想象,《大美黄梅》之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的系列篇。这些系列对保护、宣传、传承黄梅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系列对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是莫大的寄托和安慰。1995年,我乘船挥别故乡,去武汉上大学,1999年大学毕业,留在了武汉。在陌生的城市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常常恍恍惚惚:今夕何夕?此身何身?这种孤身飘零,无所依附状态令人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和孤独感。这种状态直到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所缓解。此刻在千里万里之外的美利坚合众国,故乡似乎更加遥不可及,然而我却感到踏实温暖:一个公众号连接了东西半球,一条微信是来自故乡的呼唤,一篇美文恰如灌溉游子干渴心灵的美酒。小池,孔垄,清江口,大河,王埠,徐港,德化桥……我的童年和少年记忆在这些熟悉的地名上流动, 我的亲人们的身影在这些地名上晃动, 哦,我是黄梅人,我是黄梅人,我是——黄梅人!在金发碧眼的人流里,在他乡陌生的一山一水里,我对故乡这两个字有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人,不管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需要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精神家园。围炉系列篇章便是物态化具体化的精神家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人将纷纷加入围炉,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开掘、保护和传承黄梅文化之列。黄梅,这千年文化名县,将在她儿女们的悉心爱护下,旧貌新颜,焕然一新!

作者:叶琼琼      湖北黄梅人,文学博士,旅美访问学者  武汉某211大学副教授,研究文学为业,间或舞文弄墨。

责任编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