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迷信“状元笔记”

【第124期】高考直通车(13)

莫要迷信“状元笔记”

01

新闻新品:天价状元笔记

每年高考放榜后,高考状元们的“状元笔记”就会成为热销商品。

慧眼的商家更是将状元笔记出版成书,进行拍卖。

2016年,河北省文科状元袁嘉玮、贵州省文科状元林中文、贵州省理科状元潘丹阳的三份笔记 被拍出3000元的高价……

02

笔记是很个性化的东西

所谓“笔记”就是用笔所做的记录。学生的学习笔记就是学生课堂或课下学习时所做的记录。为什么要做这个记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过目不忘,学过的东西要经过数次的反复温习才能真正地“刻印”在脑子里,变成自己东西!

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笔记亦是如此。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不同、思维方式各异、知识积淀不一样……使得每个人对知识要点、难点的认定各有侧重,张三认为需要记A点,李四则认为应该记B处;在记忆方式上,更因为每个人对图象、图形、文字、数字等敏感度不同,造成了记笔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的内容,王五记了50字,而赵六则可能只记一两个字,甚至也可能只是画了一个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符号。因此,笔记是做给自己看的,只对本人适用。高价购来别人的笔记,依着葫芦并非就能画个瓢。更由于没有人给笔记规定一个“全国通用”的记录符号和格式,读起别人的笔记来便可能如“天书”一般。与其费时、费力“研究”“解读”别人的笔记,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研究课本,梳理出自己的重难点。

03

别人咀嚼过的甘蔗少甜味

更为重要的是,笔记的作用并不在于记后的“看”,而在于当时的“记”。 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吸收、消化、反思、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看、听、说、记”:“看”是从眼睛到大脑,“听”是从耳朵到大脑。这两个过程都是单向的,知识在人体中“走”过的距离较短。“看”后“说出来”是从眼睛到大脑再到嘴巴;“听”后说出来是从耳朵到大脑再到嘴巴,这两个过程也是单向的,尽管知识“走势”拐了个弯,在人体中“走”过的距离相对长一些,但记忆的效果还是相对较弱。做笔记则使知识在人体“行走”的距离变得更长。“看”、“听”然后“记”,知识从眼睛或是耳朵到大脑,然后通过胳膊传输到手,手感应后“写下来”,“写下来”还不算完,眼还要再看一遍,嘴巴还有要再“读”一遍(不动唇的读也是读),如是,才完成了记得过程。因此,学习“笔记”不仅使知识在人体“游走”的距离变长,更使知识在身体各部位间往来复返,在大脑里数次出现,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和梳理,记忆当然也就相当的深刻。日后只要一看到与笔记有关的丁点提示,脑“想”不起来,眼可能“想”起来;眼“想”不起来,耳可能“想”起来;耳“想”不起来,嘴可能“想”起来;嘴“想”不起来,胳膊可能“想”起来;胳膊“想”不起来,手可能“想”起来……总之,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可能成为回忆知识的“触发点”。所以笔记的作用不在于“记”的结果,而在于记的过程,“记”的过程才笔记的关键所在。正所谓“笔记、笔记”,关键在于亲自用笔记,只有自己的“亲笔”,“记”得东西才有绝对的价值。相反,读别人的笔记,如同咀嚼别人吃过的甘蔗,虽然费力不少,却不会收获多少的甜素……

04

要做状元,就当做自己的笔记

有鉴于此,请各位同学一定谨记,若想考个高分,做个考神,冲刺状元,最关键的不是把“状元笔记”奉为圭臬,而是要趟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笔记”路子,做好自己的笔记!

同时,也给各位家长朋友提个醒,如果高价买个“状元笔记”激励一下孩子,未尚不可。但如果高价买下“状元笔记”,以为就得了到成就“状元”的秘籍,让孩子邯郸学步,那注定会失望的。因为“状元的秘密”不在“笔记里”,而在“笔记时”……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