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来的文明——平泉 契丹
1.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由此向东,在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势帝国——契丹(辽国)的发源地——平泉。
契丹人在唐朝末年开始兴盛建国,直到北宋末年被金国灭掉,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是亚洲最有势力的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北宋,则始终俯首在他们的下面。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契丹人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从马盂山沿土河而东骑白马的天神和驾青牛车的地祗女神,他们在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后,族属渐盛。
马盂山,就是现在平泉境内的光头山,海拔1738米,现有原始森林60多平方公里。冬季白雪皑皑,夏季鲜花烂漫,绿草如茵,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高山流水,汇聚成河,这就是史料里提到的土河,现在叫老哈河,是辽河的正源。
由于契丹人信奉死后回归故土,把马盂山奉为神山,奉为祖先。大长公主薨于龙化、萧公薨于长春州,但都不远千里,回葬在马盂山脚下。
平泉境内发现各种契丹遗址、墓葬二十多处,出土的各种文物中,有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契丹文化风格,有的则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现在陈列在平泉县博物馆的辽三彩划花卉罐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以契丹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一国策,使其不断地吸收北宋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在使契丹不断强大的同时,也加速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2.
1976年夏天,平泉黄土梁子一个农民从玉米地里耪出一个带有图案的金属片,后来被专家认定为辽国制作钱币模具的模具,老百姓俗称它为钱姥姥。
由此可以看出,一千年前,辽国通过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系。
唐朝末年,各个节度使做大做强,形成割据势力。
913年,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晋王出兵讨伐,刘守光派参军韩延徽向契丹求救。
此时,耶律阿保机采用铁腕,打败反对派,打破了以前的选举制,成为了事实上的契丹皇帝,只差举行仪式了。
耶律阿保机把韩延徽扣留下,把他作为谋主,所有的事情都去请教他。
韩延徽教他们造起官署、筑起城郭、立起市廛和里巷,使之有了实际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最关键的是,他使被掠夺来的汉人有了正常的耕种生活,不想逃亡而安居乐业,使契丹有了正式国家的样子。
三年后的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即为辽太祖。
这一年,他宣布长子倍为他的继承人,从制度上否定了过去的选举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世袭继承。
918年,耶律阿保机命令修建都城,名曰皇都,后来改为上京。
上京分南北二城,北城是皇城,为皇族居所;南城是汉城,为汉族人居所。两城相连呈“日”字形。
这个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开始有了固定的首都。
抢来的文明也是文明。
3.
契丹人在不断的增强国力,中原人却在都想做皇帝。
前面是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这次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936年,石敬瑭想称帝,请求契丹出兵帮助。
已经是辽太宗的耶律德光大喜,出骑兵五万,帮助石敬瑭打到洛阳,使之正式登基成了皇帝,这是历史上的后晋高祖。
石敬瑭表文上称契丹皇帝为“父皇帝”,自称为臣,听从契丹皇帝的号令,改称自己为“儿皇帝”,每年输送缣帛三十万匹,吉凶庆吊,岁时礼物,以及珍奇玩好,路上络绎不绝。
即便这样,契丹皇帝稍有不满,就派使者来申斥,石敬瑭卑词谢罪。
契丹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即控制了进入中原地区的两条咽喉要道。
947年,辽太宗攻占了开封,把已经不听话了的石敬瑭的儿子出帝石重贵抓获,连同家人、嫔妃、太监、匠人等175人,流放到上京。
这些匠人,都成为了辽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1004年,中原已是北宋,辽圣宗举兵攻打北宋。宋真宗在寇准的压力下御驾亲征,最终达成了檀渊之盟。
北宋每年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定名称上宋为南朝,为兄,辽为北朝,为弟,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各自退兵。
从此开始了两国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
也开始了两国之间的互使互访。
打出来的的和平也是和平。
4.
1089年,苏辙被派出使契丹,路途遥远,使命凶险。
哥哥苏轼写诗送弟弟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兄弟情深,使命更重,
家国天下之心,传统文人情怀。
檀渊之盟后,辽宋之间开始建立互派使者的制度:
每年互派“贺正旦使”,向双方君主拜年;
互派“贺生辰使”,在对方太后和皇帝生日前赶到送上丰厚的寿礼;
一方有大事,比如皇帝驾崩、新君登位,要遣使报信,双方则回派使者。
如遇双方发生争端,随时派出使者谈判解决。
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名人,除了苏辙以外,还有很多都曾经出使过辽国。
1040年,宋仁宗派太常丞、史馆修撰富弼赴辽贺正旦。
1042年,新继任的辽兴宗挑起疆土纠纷,富弼于四月、六月两次马不停蹄出使辽国。其才华得到辽国皇帝和大臣们的称赞,富弼后来官至宰相。
1045年,时任监察御使的“包青天”包拯,受宋仁宗的派遣赴辽贺正旦。
1055年,大文学家欧阳修被宋仁宗任命为贺登宝位使,前往辽国祝贺辽道宗登位。
同年八月,刘敞出使辽国,在辽国一年。
1068年和1077年,著名科学家和诗人苏颂两次作为生辰使赴辽。
著名科学家沈括1075年出使,与辽谈判解决领土争端。
此外,权臣蔡京、高俅、童贯,也分别于1083年、1105年、1111年被宋帝任命为使者出使辽国。
官方关系正常化,带动民间交流更加频繁。
苏辙出使辽国时,发现苏轼新出版的诗集已经被契丹商人贩卖过来,深受人们喜欢。
大辽国南部有燕山山脉的深山峡谷,北有大漠戈壁路途艰险遥远,为了方便双方使者来来往往,专门修建了驿道,每隔一段路程建有驿馆,供使者食宿。
从辽宋界河白沟,经古北口,到达辽南京(今北京)、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共建驿道1800多里,沿途修筑驿馆32座,另外还设有支线驿道。
5.
文人出使,把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也形成了独特的驿道文化。
苏辙、苏颂、刘敞等人写下了很多出使辽国的诗句,表达了他们内心复杂的感情。
辽国对宋使始终也持有戒备之心。
本来从开封到辽国,还有经过现在的喜峰口过松亭关,经宽城直接到平泉境内的路,要比走古北口近的多。
所以《宋史·刘敞传》里记载:“自松亭趋柳河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
刘敞奉命出使契丹时,契丹人带着他出古北口,故意走了许多弯路,以显示路途的遥远,他对地理比较熟悉,直接向契丹人指出这个问题。
弱国外交,都有很多无奈,此时,宋使的心里很苦闷。
刘敞路过铁浆馆时作诗:
稍出卢龙塞,回看万壑青。
旷原开碛口,别道入松亭。
卢马寒随草,奚车夕戴星。
忽悲田子泰,寂寞向千龄。
松亭关,在现在的宽城孟子岭乡,盛产苹果。
这里曾经是檀渊之盟以前辽国国界最南边的关隘,檀渊之盟后,辽宋边界向南推到了现在的白沟,中原国土大片丢失。
为此,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醉上楼书》:
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
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潜。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