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临床实战经验!
说说我的临床实战经验!
中医实践经验录
作者/魏长春
一、病如锁,药如匙,治病必须从整体着想
“病如锁,药如匙”,只有对证下药,治病才能奏效。在临证中,若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只辨病,不辨证,就会出差错。下面结合临床实际谈几点经验体会。
使用表散药发汗,先要明辨腠理是否坚实。对平常容易出汗的腠理不固病人,须固本与解表同用。以解表药与补气药并进,这就是通常说的扶正袪邪,标本同治。
对因中气不足,传送无力而胸脘满闷的病人,忌用破气消导药,要用塞因塞用法,升阳举清,渗降浊气,培本扶元,使正气自然运行,病证逐渐缓解。附子理中汤加薤白、瓜蒌即属此法。
对大便闭结者,要分辨病证虚实而施治。便闭兼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和体倦者,此属虚症,忌用大黄攻下;便闭而舌红苔黄厚,腹胀疼痛者,可用大黄去积滞。切不可凡见便闭即用大黄泻药。若便闭而舌苔薄黄,胸腹胀满者,可用枳实、生白芍、火麻仁、瓜蒌润肠导滞,勿用大黄猛药。
对身患多种疾病者,要先治主症,略佐他药治疗兼证,若兼证夹证无关大局者,可不必加药。用药味越少,针对性越强,药效越显著。反之,用药味越多而又配伍不当,则可导致互相牵制,影响全方功效。因此古人有“少则得,多则失”的说法。
对内脏气化不通所致的胸腹胀痛,忌用止涩药,要用通滞消积之品;若患者兼有男子遗精、女子带下也不应在通滞方中加入固精与止带固涩药,否则会引起药物功效相互矛盾。
治病必须从整体着想,首先解决主要矛盾,避免分散药力,防止药性相反、互相抵消,否则就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处方要有法度,切忌头痛治头,足痛治足,见一种病加一种药。那种见一种病加一味的做法,表面上好象是面面俱到,实际上不符合治疗规则。
临床治病,既要注意主症与兼症夹症,又要明白药性,不可互相冲突,如上述通滞方中加入止遗精的涩性药,就是通与涩互相矛盾,这是不适宜的。
二、外损的病是因体虚受外感误治造成
外损的病症,是因内伤体虚,感受风寒暑湿成病。对此如果只顾体虚,一味呆补,不兼祛逐病邪之药,使病邪得补,反而牢固不出。反之如果注重祛邪,专用克削攻泻药,又会造成大伤元气,肝肺胃内脏受损伤,不虚做成虚,非损造成损。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因误药造成损症。病名外损,实是外感留邪而成损。
例如伤风感冒咳嗽是轻微的病症,假如不明白咳嗽是本身元气祛邪外出的道理,反而用成药止咳,就会留邪不出成为咳嗽久病。久咳体虚,可能引起其它疾病。外感咳嗽病在初起时,治疗应用和解,仿古人参苏饮方法,祛逐风寒,略兼补气养液之品同用,使外邪祛逐,真元不受损伤。
若受暑湿成病,感觉发热、头眩、胸满、腹胀、纳呆,先用炒盐汤探吐,去其胸膈热气痰涎后用桂枝杨加鲜荷叶煎服,清解暑湿,能使病愈无后患。
凡治虚体病症,要时时想到急性病兼虚,消化能力薄弱,要慎用荤腥油粘生冷,使内脏清洁勿留邪为要。
三、治刚性病人宜用柔性药
病人的性情有刚柔之别,这对临床相药,颇有关系。
凡刚性之人患内伤病,宜用柔性药,顺其性情。如肺病宜润肺,肝病宜调肝,胃病宜和胃,皆用柔性药,大忌夹入刚燥刺激性药,此即《内经》所谓临病人问所便是也。治肺结核患者兼有新感则药宜轻扬,以免引起出血。
人的脏腑亦有刚柔,如脾为柔脏,治以理中汤刚药;肝为刚脏,治以四物汤柔药,这是古人用药调剂脏腑偏胜,以资于平之理也。
上下交病治其中,凡逢病久,及一般慢性病患者,诸病蜂起,牵动各脏腑,治疗上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虑。对于复杂的情况,古人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法,以养中焦脾胃为主,药分寒热补泻之不同。
以寒药治胃,用石膏、竹茹、麦冬为主;以寒药治脾,用天花粉、白芍为主。
以温热药治胃,用吴茱萸、生姜、党参、大枣为主;以温热药治脾,用党参、白术、干姜、炙草为主。
以补药治胃,用半夏、党参、白蜜,或用麦冬、半夏、炙甘草、粳米、大枣为主;以补药治脾,用补中益气汤或建中汤为主。
以泻剂治胃,用大黄、元明粉、甘草为主;以泻剂治脾,用理中汤去术加大黄温脾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