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之美 翰墨点点 | 书法家辛志东
辛志东,号三晋堂主,辽宁营口熊岳人,1968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公益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辽南篆刻艺术家协会(辽南印社)成员,辽宁省营口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浅议金代王庭筠书法与宋、金书法
——辛志东
我们每每谈及时代之书法风格,常称之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是对不同历史时代书法特点的高度概括,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为明大书家董其昌,其著作《容台别集》有载:“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清朝道光年间的书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其中 “尚意”成为宋代书法的美学追求,是宋代书法的重要特征。也代表着那个时代艺术面貌和精神内涵。
辛志东 书法作品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与宋共存于同时代的金国,金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字,那汉字书法的魅力对他们有影响吗?还会有书法家吗?
其实金代也有着磅礴气势书法,一点也不逊色于宋代书法。下面介绍下其代表人物—王庭筠与宋代书法的关联。
辛志东 书法作品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文学家、书画家。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王庭筠自幼聪颖,《元氏墓碑》载:“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才子王修,不随流俗,很少对人有所赞许,但一见庭筠,便许以国士”。金史王庭筠传记载:“书法学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竹云”。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书法艺术极力推崇和学习米芾,对后世影响甚大,为金中期文化代表人物。
辛志东 书法作品
究其追米尚意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金统治时期的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金女真部族兴起联合北宋平灭辽国,辽典籍和士大夫为金所用,公元1115年“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参照契丹文字和汉字创造女真文字,并设立中央翰林文字专人教授推广女真文字。后攻取宋汴京的大肆掠夺,拓展疆域,汉民众数量大增,和汉文化交流增强,逐渐融入汉文化,相继设立了书画直长、笔画直长等专业书画官职。王庭筠所处的年代(公元1151年至1202年)正是金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金文化和书法的繁荣期(公元1161年至1190年)
王庭筠于金世宗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中进士,受官承事郎,调任恩州军事判官。在任时,“计获谋为不轨的郡民邹四,开释无辜受牵连的百姓千余人”。但是在以严刑为尚的政治环境下,却不升反降,再调馆陶主簿,仍困于簿书期会,通检推排的工作。任满后卜居彰德(即相州,今安阳),读书于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
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召入馆阁,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内府书画,集所见珍品与当时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汇刻成《雪溪堂帖》(今已佚)。后迁翰林修撰。
辛志东 书法作品
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承安四年,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
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章宗秋山射猎,应制赋诗三十余首,甚被奖誉。
辛志东 书法作品
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十月十日,去世,终年52岁,金章宗特写诗追悼。
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金章宗完颜璟即位,金章宗生长于世宗执政的“大定之治”时期,对汉文化的融会贯通。登位后,极力效法北魏孝文帝否定本族旧制,进行全盘汉化改革,金章宗喜好汉族士人的书画作品,偏好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专学徽宗,笔迹酷似,其大力推崇宋文化,以致书法“宋四家”影响金代书法风格。
辛志东 书法作品
宋代是艺术变革创新的时代,书法以一种尚意抒情面目出现。宋代书家虽然在楷书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书法家,但在行草书方面却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和品质。是继唐后又一个书法艺术的高峰时代。宋初创立了翰林书艺局,也设待诏、祗候、艺学、书学、学生等职位。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将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编为《淳化阁帖》,被后世称为历代法帖之祖。由于晋唐书法范本的普及,促进了尚意书风的形成和行书的发展。
同时,书法尚意也源于宋代大力倡导理学所致。宋代印刷术的发达也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和独创性。还有朝代更迭导致盛唐宗教的神圣性减弱,而世俗化增强,也致使典雅秀美为主流的风格开始形成。
辛志东 书法作品
北宋前期书风是以李建中为代表继承了唐代的尚法风貌。师法欧阳询,兼学魏晋,书风遒劲醇厚,但苏轼说他“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宋四家倡导由唐而溯晋,重视晋帖行书古风,强调自然书写的书卷气,一改唐楷崇尚技法的风貌。书家开始了向技法、工夫、天然、学识等全方面的发展。
“宋四家”是指北宋时期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简称“苏、黄、米、蔡”,无论是丰腴沉雄的苏东坡、纵横奇崛的黄庭坚、沉着痛快的米芾和天资高古的蔡襄,在表现各自独立书法风貌的同时,都呈现出继承古人又富于创新的精神。
辛志东 书法作品
苏 轼(公元1037-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书法广涉“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晋唐诸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提出了“我书意造”的思想,在书论里对尚意书法有充分论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代表作为《治平帖》,代表作为)《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黄州寒食诗帖》。尤其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书法用笔跌宕起伏,气势通达,一气呵成。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在《山谷集》赞誉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黄庭坚出身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但仕途坎坷。擅长行、草,用笔以瘦劲奇险取胜,结体舒展大度,笔势飘逸峻美。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等。
米芾(公元1051-1108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在书法上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展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延续了这种画风,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以二王”为根基,参以唐代颜真卿、李邕、徐浩及初唐欧、褚笔意。米芾在广临前人的基础上,化古为新,集众家之长,成自家面目。其特点是运笔迅疾,用笔中侧锋相互配合,有"八面出锋"之誉,自称"刷字"。字的结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行书最为世人推重。书风跌宕隽逸。传世书迹也很多,以《蜀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帖为代表。苏轼说它“超逸入神",“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说:“文章书如快剑斫阵,强驽射千里”。宋孙觌说:“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精于楷、行、草。“宋四家”中,他年最长而居末,书法由唐溯晋,学虞世南与颜真卿,兼有欧阳询、褚遂良、徐浩等形成了端庄沉着、潇洒简逸的风格。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讲究结构,运笔严谨,很少放纵之笔。传世书迹很多,楷书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行书有《澄心堂帖》、《自书诗卷》等。
辛志东 书法作品
北宋神、哲、徽三朝,宋代书法达到鼎盛时期,宋徽宗的“瘦金体”别具一格,宋高宗的行草清逸隽秀,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同时期习书者多学苏轼、黄庭坚或米芾,《书林藻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如学米者南宋张即之、金人王庭筠,学苏者金人赵沨、蔡松年、施宜生,可见在南宋和金时期仿效“宋四家”书风之盛。
金熙宗起汉文化日渐兴盛,女真文字开始衰落,至金章宗时期汉字取代女真文字,女真族完成全面汉化,金朝皇帝中章宗受汉文化影响最深,也是汉文化的大力推行者,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1190-1200年),章宗承世宗大定之治余荫,金朝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章宗设立书画院,命应奉翰林文字、汉人王庭筠任都监,为之鉴定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
王庭筠的书法和枯木竹石法宗米芾,重视笔墨意趣的体现。直逼宋人。明吴宽《前题》:
“修竹风回玉佩清,松声相和紫鸾笙。北人不识梅兄面,难免王蒙说手生。金人书画兼美者,以主黄华为最。澹游为之子,实肖之,可方宋之二米也。此图世所谓'岁寒三友’者,盖尝流入江南,故倪元镇、王叔明皆次欧阳文公韵题其后,足为橘庄中佳玩也。吴宽书。”
特别在书法学习米芾的方面,追寻宋代书家讲求意趣和追求个性的风格。明盛时泰《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学记》:“老人此书,笔势在博州二碑之下。吾乡严子寅,性嗜米书,兼蓄学米得名者,盖亦从流溯源之意。今乃都归元白,元白其勿厌观也哉。洗砚矶边夏水正涨,日临百过足矣。(《元牍记》,又有二则巳见前)案:盛时泰,字仲交,上元人,撰《元牍记》于嘉靖丙辰。元应作玄,清代避讳改玄作元。姚元白名浙,严子寅名宾,供精赏鉴,亦最嗜米书者。”又《佩文斋书画谱》引作《苍润碑跋》。又案《山西通志》三十五《太原府儒学》:“金天会九年,耶律资让镇太原,重建。正隆初,太原尹内颜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柏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明昌二年,张大节知太原,增治殿宇、讲堂、斋室,翰林赵沨为记。”
辛志东 书法作品
又《寰宇访碑录》:“太原府学碑,明昌二年赵沨撰,正书在山四阳曲。按黄华所书碑,当在大定丙午。至明昌二年之碑,以赵黄山沨为一代作家兼书家,撰书必为一人,故不以属之黄华也。此碑是否尚在?可徵访之。”
明李东阳《书蒙翁所藏黄华老人真迹后》:“右黄华老人书三十二字,吾外舅蒙翁先生所藏,翁及天全翁徐公所题皆在焉。老人本金人,姓王氏,名庭筠,字子端,号黄华,举进士,官至翰林修撰。书学宋米元章,论者谓其胸次不在米下。此诗已断裂不能读,而字画遣遒可玩。蒙翁题五字,笔意浑成,天全并称为得意,信然。而天全此书亦奇伟绝俗,虽称三绝可也。某将南归,时蒙翁指此书谓曰:“子至姑苏,必见此翁。”某未至数日而翁已卒,归见蒙翁已卧病不能语。呜呼!异代不足论,二翁虽异,尚殊见,皆盖世人豪,而亦不可作矣。可胜慨哉!可胜慨哉!”
由此可见王字从米出,为米体在金时期的继承者,王庭筠继承了米芾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行笔迅疾,用笔中锋和侧锋并使,八面出锋"的“刷字”特点。结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王庭筠充分把握住米芾书法中的笔法和体势的同时,也有对米书法的个人理解,米书粗细变化丰富,多有侧锋用笔,而王则减少了米字的一些尖锐,多了圆劲浑厚的用笔取向,弱化了米字较尖细的起笔和细腻的纤丝映带,增加了用笔的含蓄和随意。气韵上不似米字那样流畅连贯,但不乏力量和气势,更注重中锋用笔。点画丰腴,如铁杆铁柱般厚重,少见枯笔飞白,作风严谨行间匀称,平稳劲健中显醇熟的笔势。
传世作品《幽竹枯槎图》,其卷末王庭筠题识:“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櫵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气超轶抗衡。”
王庭筠的书法遵循米倡导二王"平淡天真"的意趣,同时又旁及唐初诸家,虞世南《笔髓论》:“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从陕西西安碑林《七绝诗碑》的用笔来看,清劲舒展,气韵平和,依稀有褚遂良绮丽萧散意趣温雅的气象。
辛志东 书法作品
王庭筠所书 《重修蜀先主庙碑》,为王晚年手笔。行笔稳健,笔法则雄浑开张,笔意清和雅逸。明书家胡翰说“王庭筠书法气韵似北宋米芾,妙处不减晋人。”清代书法家王同愈赞:“淡如唐书家张从申,劲媚如柳公权,於宋四家而外,别树一帜。”
王庭筠为代表的金中期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汉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引领和影响金乃至所在时代的书法的发展。金史赵秉文传中记载:“朝使至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蒙古国建立后数十年间先后灭金和宋等国,帮助蒙古建国多为金国遗民,元朝的制度、文化、艺术等建设是以金国为基础复制和沿袭。王庭筠之后有赵秉文、张著、李澥和其子王万庆承袭其法,又有张锡从王万庆得其法,一脉相承延至元初,也是元初书法温雅平正、复古求新的源头和纽带。
金代王庭筠等人对金、元的文化的传承发挥的作用和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有待于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辛志东 书法作品
时在丙申仲秋
辛志东于三晋堂灯下